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保持作为人工血管的机械特性的同时,移植到小口径或中口径的血管时,不易形成血栓,内皮细胞容易定居、内皮组织化容易快速进行的细胞定居性优异的人工血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人工血管,其为具有单纤维纤度为1.0dtex以上、总纤度为33dtex以下的复丝纱A,和单纤维纤度为0.08dtex以下、总纤度为66dtex以下的复丝纱B的至少两种聚酯纤维,内径为8mm以下、层厚为5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的筒状织物,并且复丝纱B在该复合筒状织物的内壁面形成环(loo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人工血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保持机械特性的同时,在移植到小口径的血管时由血栓引起的闭塞的产生得到抑制的人工血管。
技术介绍
人工血管主要是为了更换病态的生物体血管或者形成旁路而使用的。因此,对于人工血管要求: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没有毒性等,在生物体内不易劣化、结实,血液的泄漏少,具有抗血栓性,价格不会过高等。作为人工血管,存在布制人工血管、聚四氟乙烯制人工血管、源自生物体材料的人工血管、合成高分子材料制人工血管、杂交人工血管等,根据用途选择。例如大动脉用的大口径(内径10mm以上)人工血管的主流为布制,下肢等中的动脉再建中,中口径(内径6、8mm)的人工血管大多使用布制和PTFE制人工血管。作为布制的人工血管,聚酯纤维制的中口径、大口径的人工血管,通过长期临床被证实是安全且实用的。但是,用作小口径(内径不足6mm)的人工血管的情况下,由于血栓形成而难以长期维持不闭合状态,作为移植用人工血管的实用性仍然不充分。为了抑制这种小口径的人工血管中的闭塞、确保充分的不闭合性,提出了对于抗血栓性、即在内壁面快速形成内皮细胞,在人工血管内壁表面形成绒头和/或环(loop)状组织的方法(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49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若将专利文献1的技术适用于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则移植到中、小口径的血管时,内皮细胞的定居所需要的功能、特性等方面仍然谈不上充分。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以往的人工血管的背景,其目的在于,提供保持作为人工血管的机械特性的同时,在移植到中、小口径的血管时,不易形成血栓,细胞定居性优异的人工血管。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结果终于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说明书中公开以下的专利技术。(1)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其为由单纤维纤度为1.0dtex以上、总纤度为33dtex以下的复丝纱A,以及单纤维纤度为0.08dtex以下、总纤度为66dtex以下的复丝纱B的至少两种聚酯纤维构成的内径为8mm以下、层厚为5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的筒状织物,并且复丝纱B在该筒状织物的内壁面形成环(loop)。接着本说明书中,作为优选方式,公开以下的专利技术。(2)根据前述人工血管,其中,构成前述筒状织物的前述复丝B的单纤维的根数为构成筒状织物的单纤维的根数的40%~80%。(3)根据前述任意一种人工血管,其中,透水率为500ml/min・cm2・120mmHg(16kPa)以下。(4)根据前述任意一种人工血管,其中,对于前述复丝纱B,环以分散状态存在或者具有不规则的交织状态。(5)根据前述任意一种人工血管,其具有波纹结构的形态。(6)根据前述任意一种人工血管,其还含有抗血栓性材料。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血管,通过具有上述构成,提供发挥以下的效果,不会由于血栓形成而闭塞,能够长期不闭合的实用的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血管,通过组合单纤维纤度为1.0dtex以上、总纤度为33dtex以下的复丝纱A,以及单纤维纤度为0.08dtex以下、总纤度为66dtex以下的复丝纱B的至少两种聚酯纤维,生物体内的水解所导致的强度劣化得到降低。进而通过组合前述至少两种聚酯纤维,纤维间隙容易变密,形成合适的透水率,难以发生漏血。进而通过这种组合,细胞定居性提高,可以降低血栓的产生。另外,若存在绒毛或环则新生内膜形成性变得良好,可以良好地用作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通过使得前述人工血管的复丝纱B的单纤维的根数为构成筒状织物的单纤维的根数的40%~80%,容易得到进一步充分的细胞定居性、强度保持性和透水率,因此可以良好地用作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通过使前述人工血管的透水率为优选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血液由人工血管漏出,因此可以良好地用作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通过使得前述人工血管的环成为分散状态或不规则的交织状态,不易由吻合部位产生绽开,因此可以良好地用作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通过前述人工血管具备波纹结构,具备优异的形态稳定性,因此人工血管的闭塞、弯曲、扭折得到防止,可以良好地用作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通过前述人工血管还含有抗血栓材料,可以抑制血栓的产生,可以良好地用作中、小口径的人工血管。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血管为使用了至少两种聚酯纤维的复丝纱的筒状织物。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血管至少由单纤维纤度为1.0dtex以上、总纤度为33dtex以下的复丝纱A,以及单纤维纤度为0.08dtex以下、总纤度为66dtex以下的复丝纱B构成。作为复丝纱A,使用单纤维纤度1.0dtex以上、总纤度33dtex以下的纱。通过这种构成的纤维形成人工血管的骨架,另外,长期体内留置人工血管时产生的生物体内水解的表面积减小,可以解决人工血管的强度劣化的问题。即,若使用包含单纤维纤度过小的长丝的复丝纱则纤维的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增大,容易受到水解,强度劣化增大,存在人工血管的骨架形成功能不充分的倾向。若总纤度过大则作为人工血管存在时,纤维间隙容易增大,透水率升高,结果容易产生漏血。另外,从强度保持和柔软性的观点考虑,复丝A的单纤维纤度为1.0dtex以上,优选为1.0~2.2dtex。另外总纤度为33dtex以下,优选为17~33dtex。另外,作为复丝纱B,使用由单纤维纤度0.08dtex以下的长丝构成、总纤度66dtex以下的复丝纱。通过至少在筒状织物的内壁面形成环,可以在内壁面得到细胞定居性优异的表面形状。若使用由单纤维纤度大于0.08dtex的长丝构成的复丝纱,则单纤维间的间隙增大,细胞定居性降低,若使用总纤度过大的复丝纱则内壁面的环所占的厚度增大。其结果,容易补充纤维蛋白等成为血栓的原因的物质,结果容易产生血栓。另外,从细胞定居性、交织性的观点考虑,单纤维纤度为0.08dtex以下,优选为0.05~0.08dtex。从抗血栓性的观点考虑,总纤度为66dtex以下,优选为44~66dtex。可以使用本专利技术中特定的单纤维纤度和总纤度的复丝A和复丝纱B来制作筒状织物。或者也可以使用复丝A和单纤维纤度及总纤度高、能够超细化的复丝来制作筒状织物,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后者的复丝超细化,形成具有本专利技术中特定的单丝纤度和总纤度的复丝B。本专利技术中,对超细纤维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制,现在大部分的超细纤维通过所谓海岛结构或分割型的制造方法制作。由海岛结构制作的情况下,利用超细纤维为岛部分、溶解海部分的方法。另外,采用在长度方向分割而得到超细纤维的方法。此时,海部分、分割部分使用聚酰胺系的聚合物、聚烯烃系的聚合物、聚苯乙烯、可溶性聚酯系聚合物等(关于这种超细纤维的制造方法的详细说明例如可以参照文献OkamotoM:Ultra-finefiberanditsapplication,PreprintsJapan-ChinaBilatedSymposiumon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256-262,Tokyo,October,1981)。通过使用上述纤维,即使筒状织物的形成时为通常的纤维的粗细,形成后也可以超细化,因此可以将加工上的问题例如织造、采用织造前的各种纱加工手段时的断头、绒毛的产生抑制于最小限度。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血管,作为构成复丝纱A、和复丝B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单纤维纤度为1.0dtex以上、总纤度为33dtex以下的复丝纱A,以及单纤维纤度为0.08dtex以下、总纤度为66dtex以下的复丝纱B的至少两种聚酯纤维构成的内径为8mm以下、层厚为5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的筒状织物,并且复丝纱B在该筒状织物的内壁面形成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4.26 JP 2013-0934751.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单纤维纤度为1.0dtex以上、总纤度为33dtex以下的复丝纱A,以及单纤维纤度为0.08dtex以下、总纤度为66dtex以下的复丝纱B的至少两种聚酯纤维构成的内径为8mm以下、层厚为5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的筒状织物,并且复丝纱B在该筒状织物的内壁面形成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中,构成所述筒状织物的所述复丝B的单纤维的根数为构成筒状织物的单纤维的根数的40%~8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中,透水率为500ml/min・cm2・120mmHg(16kPa)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血管,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谕,土仓弘至,田中伸明,棚桥一裕,阪口有佳,藤田雅规,门胁功治,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