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饲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1860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2 1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奶牛饲喂装置,包括料斗、支撑座、栏杆和阻挡单元;所述料斗为上部开放的斗状容器,所述料斗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两侧的地面上,用于支撑所述料斗,还用于称量料斗及其盛放的饲料的重量;所述栏杆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一侧,栏杆中部设置有用于供奶牛头部通过的取食空间;所述阻挡单元设置于所述料斗和所述栏杆之间,用于阻挡不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放入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能够根据奶牛的身份编号,和服务器通信获取当前奶牛的进食情况,以此判定是否开放阻挡单元,允许奶牛进食,满足科学饲养、个性化饲喂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奶牛饲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畜牧饲养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奶牛饲喂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进行泌乳奶牛的精细饲喂和性能测定的试验研究中,需要准确计量每头奶牛每天的实际采食量,甚至每次的采食量与采食的时间。在获得每头牛的采食量后,结合每天计量的泌乳牛的产量,才能评价测定对象——泌乳牛的生产性能及产乳潜力,并获得完整的DHI(奶牛性能)数据,为制定泌乳牛的营养调控及品种改良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但是,国内外一直以来,则是通过对奶牛的单笼饲喂,通过人工称量每天每头牛的剩余采食量,计算单个奶牛每天的采食量。这种最为传统的饲喂量的计量方法,当饲喂的奶牛头数较多时,工作量大,难免会出现人为的错误,其次,也无法记录每头奶牛每天的采食规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个体电子标识技术,自动感知(如近红外、RFID技术等)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基于奶牛个体的自动饲喂及自动计量技术提供了可能。若能结合上述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奶牛身份并记录其采食量的饲喂装置,则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准确性,为科研生产提供助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实现科学饲养、个性化饲喂的奶牛饲喂装置。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包括料斗、支撑座、栏杆和阻挡单元;所述料斗为上部开放的斗状容器,所述料斗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两侧的地面上,用于支撑所述料斗,还用于称量料斗及其盛放的饲料的重量;所述栏杆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一侧,栏杆中部设置有用于供奶牛头部通过的取食空间;所述阻挡单元设置于所述料斗和所述栏杆之间,用于阻挡不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放入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进一步,所述料斗包括提拉杆、支撑头、转动轴和连接架;所述料斗的后侧的上半部开放;所述料斗前侧中部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上半部等宽,下半部宽度逐渐减小;所述料斗内部沿左右横向设置有所述提拉杆;所述支撑头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头通过转动轴与所述料斗转动连接;所述2个支撑头通过绕过所述料斗底部的连接架相固定;所述支撑头远离所述料斗的一侧水平设置有2个卡位直杆,所述料斗通过所述卡位直杆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进一步,所述料斗底部及侧面边角的内侧,设置半径至少为1厘米的圆角。进一步,所述支撑座包括底座、称重模块和卡位模块;所述支撑座设置于地面;所述支撑座上端设置有所述称重模块,所述称重模块上端设置有所述卡位模块。进一步,所述卡位模块上部平行开有2个卡位槽;所述卡位槽截面宽度与所述卡位直杆直径配合;所述2个卡位槽截面形状,下部竖直,上部向同一侧倾斜至少30°,上部与所述卡位模块的上边缘相接。进一步,所述栏杆包括主栏杆、副栏杆和上横杆;所述主栏杆有2根,相隔第一距离设置;所述主栏杆下半段竖直,上半段分别向左右两侧倾斜,在上半段之间形成供奶牛头部通过的第一空间,在下半段之间形成不足奶牛头部通过、能够容纳奶牛颈部的第二空间;所述副栏杆自所述主栏杆下半段起,相隔第二距向左右两侧离等间距设置。进一步,所述阻挡单元包括立柱、上红外发射模块、上红外接收模块、下红外发射模块、下红外接收模块、连接体和挡板;所述立柱有2根,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栏杆左右两侧,任一所述立柱内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通过所述连接体连接至正对所述主栏杆设置的挡板,用于带动所述挡板上下移动;所述上红外发射模块和上红外接收模块相对设置于2根所述立柱上侧,所述下红外发射模块和下红外接收模块相对设置于2根所述立柱下侧;所述挡板初始位置处于所述上红外发射模块和所述下红外发射模块之间;当所述上红外接收模块检测不到红外光线时,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挡板下移,直至所述挡板低于所述下红外发射模块和下红外接收模块;当所述上红外接收模块能够接收到光线,且所述下红外接收模块由不能接收到光线的状态变化为能够接收到光线的状态时,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挡板上移,直至挡板回到初始位置。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还连接至RFID识别器;所述RFID识别器用于识别第一距离内的奶牛是否为未饲喂奶牛,若为未饲喂奶牛,则允许所述升降装置工作,否则,禁止所述升降装置工作。进一步,还包括无线通信单元,所述无线通信单元连接至所述支撑座及所述RFID识别器;当所述上红外接收模块检测不到红外光线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从所述RFID识别器获取当前奶牛的身份编号,从所述支撑座获取当前料斗的第一重量;当所述上红外接收模块能够接收到光线,且所述下红外接收模块由不能接收到光线的状态变化为能够接收到光线的状态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再次从所述支撑座获取当前料斗的第二重量,计算第二重量与第一重量的差值,作为奶牛本次的进食重量,将所述身份编号和进食重量发送至外部服务器,建立奶牛进食量表格。进一步,所述RFID识别器获取第一距离内的奶牛的身份编号,通过所述无线通信单元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在所述奶牛进食量表格中检测该身份编号对应的奶牛的进食状态;若当日进食量未达到标准,则将该奶牛设置为未饲喂奶牛,并通过所述无线通信单元告知所述RFID识别器。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能够根据奶牛的身份编号,和服务器通信获取当前奶牛的进食情况,以此判定是否开放阻挡单元,允许奶牛进食,满足科学饲养、个性化饲喂的要求。本专利技术装置,在研究国际同类装置的基础上,集成物联网核心技术,即电子标识技术、无线感知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奶牛个体的自动识别、自动计量饲喂,并能获得基于个体的采食量规律曲线,为奶牛的精准饲喂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的研究平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在阻挡单元降下时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主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侧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俯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支承座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支承座的侧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栏杆及阻挡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栏杆及阻挡单元的后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栏杆及阻挡单元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特别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前”表示以图3为观察视角时的右侧、“后”表示以图3为观察视角时的左侧;“左”表示以图2为观察视角时的左侧,“右”表示以图2为观察视角时的右侧。在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将直接使用“前”、“后”、“左”、“右”等表示词语对方位进行描述。第一实施例首先结合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奶牛饲喂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奶牛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1)、支撑座(2)、栏杆(3)和阻挡单元(4);所述料斗(1)为上部开放的斗状容器,所述料斗(1)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支撑座(2)上;所述支撑座(2)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1)两侧的地面上,用于支撑所述料斗(1),还用于称量料斗(1)及其盛放的饲料的重量;所述栏杆(3)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一侧,栏杆(3)中部设置有用于供奶牛头部通过的取食空间;所述阻挡单元(4)设置于所述料斗(1)和所述栏杆(3)之间,用于阻挡不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放入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奶牛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1)、支撑座(2)、栏杆(3)和阻挡单元(4);所述料斗(1)为上部开放的斗状容器,所述料斗(1)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支撑座(2)上;所述支撑座(2)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1)两侧的地面上,用于支撑所述料斗(1),还用于称量料斗(1)及其盛放的饲料的重量;所述栏杆(3)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一侧,栏杆(3)中部设置有用于供奶牛头部通过的取食空间;所述阻挡单元(4)设置于所述料斗(1)和所述栏杆(3)之间,用于阻挡不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放入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所述料斗(1)包括提拉杆(11)、支撑头(12)、转动轴(13)和连接架(14);所述料斗(1)的后侧的上半部开放;所述料斗(1)前侧中部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上半部等宽,下半部宽度逐渐减小;所述料斗(1)内部沿左右横向设置有所述提拉杆(11);所述支撑头(12)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1)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头(12)通过转动轴(13)与所述料斗(1)转动连接;所述2个支撑头(12)通过绕过所述料斗(1)底部的连接架(14)相固定;所述支撑头(12)远离所述料斗(1)的一侧水平设置有2个卡位直杆(121),所述料斗(1)通过所述卡位直杆(121)架设于所述支撑座(2)上;所述栏杆(3)包括主栏杆(31)、副栏杆(32)和上横杆(33);所述主栏杆(31)有2根,相隔第一距离设置;所述主栏杆(31)下半段竖直,上半段分别向左右两侧倾斜,在上半段之间形成供奶牛头部通过的第一空间,在下半段之间形成不足奶牛头部通过、能够容纳奶牛颈部的第二空间;所述副栏杆(32)自所述主栏杆(31)下半段起,相隔第二距离向左右两侧离等间距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奶牛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1)底部及侧面边角的内侧,设置半径至少为1厘米的圆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奶牛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包括底座(21)、称重模块(22)和卡位模块(23);所述支撑座(2)设置于地面;所述支撑座(2)上端设置有所述称重模块(22),所述称重模块(22)上端设置有所述卡位模块(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奶牛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模块(23)上部平行开有2个卡位槽(231);所述卡位槽(231)截面宽度与所述卡位直杆(121)直径配合;所述2个卡位槽(231)截面形状,下部竖直,上部向同一侧倾斜至少30°,上部与所述卡位模块(23)的上边缘相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奶牛饲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本海蒋林树杨亮曹沛潘佳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农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