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发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16499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30 0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VD1、二极管V1、电容C1、变压器T、双基极二极管V6和电位器RP1,二极管VD1正极连接AC 60V一端,二极管VD1负极连接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1负极、电容C2、电阻R2、电阻R5、电阻R7和电阻R8,二极管V1正极连接二极管V2负极,二极管V2正极分别连接AC 60V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电阻R4、电阻R6、电容C1、二极管VD2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1并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触发电路采用双基极二极管控制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能实现移相控制,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拟电路领域,具体是一种触发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人们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而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必须存在触发因素,于是触发电路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触发电路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控制电路的控制精度,现有的很多触发电路采用可控硅进行触发控制,电路结构较为复杂,而且不能实现移相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结构简单的触发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VDl、二极管Vl、电容Cl、变压器T、双基极二极管V6和电位器RPl,二极管VDl正极连接AC 60V 一端,二极管VDl负极连接电阻Rl,电阻Rl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l负极、电容C2、电阻R2、电阻R5、电阻R7和电阻R8,二极管Vl正极连接二极管V2负极,二极管V2正极分别连接AC 60V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电阻R4、电阻R6、电容Cl、二极管VD2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I并接地,二极管D3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和电阻R3,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PI,电位器RPl另一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电位器RPl滑片连接三极管V4基极,三极管V4发射极连接电阻R6,三极管V4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另一端和三极管V5基极,三极管V5发射极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三极管V5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容Cl另一端和双基极二极管V6的发射极,双基极二极管V6第一基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I另一端,双基极二极管V6第二基极连接电阻R8另一端,变压器T线圈L2 —端连接二极管VD3正极,二级干VD3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4负极和输出端Vo,输出端Vo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4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二极管VD4为稳压二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触发电路采用双基极二极管控制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能实现移相控制,非常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触发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VD1、二极管V1、电容Cl、变压器T、双基极二极管V6和电位器RP1,二极管VDl正极连接AC 60V—端,二极管VDl负极连接电阻R1,电阻Rl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l负极、电容C2、电阻R2、电阻R5、电阻R7和电阻R8,二极管Vl正极连接二极管V2负极,二极管V2正极分别连接AC 60V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电阻R4、电阻R6、电容Cl、二极管VD2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I并接地,二极管D3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和电阻R3,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PI,电位器RPl另一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电位器RPl滑片连接三极管V4基极,三极管V4发射极连接电阻R6,三极管V4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另一端和三极管V5基极,三极管V5发射极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三极管V5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容Cl另一端和双基极二极管V6的发射极,双基极二极管V6第一基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I另一端,双基极二极管V6第二基极连接电阻R8另一端,变压器T线圈L2 —端连接二极管VD3正极,二级干VD3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4负极和输出端Vo,输出端Vo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4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 二极管VD4为稳压二极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由同步变压器副边输出60V的交流同步电压,经VDl半波整流,再由稳压管Vl、V2进行削波,从而得到梯形波电压,其过零点与电源电压的过零点同步,梯形波通过R7及等效可变电阻V5向电容Cl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双基极二极管的峰值电压时,双基极二极管V6导通,电容Cl通过脉冲变压器Tl线圈LI放电,脉冲变压器Tl线圈L2输出脉冲。同时由于放电时间常数很小,Cl两端的电压很快下降到双基极二极管的谷点电压,使V6关断,Cl再次充电,周而复始,在电容Cl两端呈现锯齿波形,在脉冲变压器Tl线圈L2输出尖脉冲,在一个梯形波周期内,V6可能导通、关断多次,但只有输出的第一个触发脉冲对V6的触发时刻起作用。充电时间常数由电容Cl等决定,调节RPl改变Cl的充电的时间,控制第一个尖脉冲的出现时刻,实现脉冲的移相控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主权项】1.一种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VDl、二极管V1、电容Cl、变压器T、双基极二极管V6和电位器RPl,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VDl正极连接AC 60V 一端,二极管VDl负极连接电阻Rl,电阻Rl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l负极、电容C2、电阻R2、电阻R5、电阻R7和电阻R8,二极管Vl正极连接二极管V2负极,二极管V2正极分别连接AC 60V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电阻R4、电阻R6、电容Cl、二极管VD2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I并接地,二极管D3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和电阻R3,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P1,电位器RPl另一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电位器RPl滑片连接三极管V4基极,三极管V4发射极连接电阻R6,三极管V4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另一端和三极管V5基极,三极管V5发射极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三极管V5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容Cl另一端和双基极二极管V6的发射极,双基极二极管V6第一基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I另一端,双基极二极管V6第二基极连接电阻R8另一端,变压器T线圈L2 —端连接二极管VD3正极,二级干VD3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4负极和输出端Vo,输出端Vo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4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VD4为稳压二极管。【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VD1、二极管V1、电容C1、变压器T、双基极二极管V6和电位器RP1,二极管VD1正极连接AC?60V一端,二极管VD1负极连接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1负极、电容C2、电阻R2、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VD1、二极管V1、电容C1、变压器T、双基极二极管V6和电位器RP1,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VD1正极连接AC 60V一端,二极管VD1负极连接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1负极、电容C2、电阻R2、电阻R5、电阻R7和电阻R8,二极管V1正极连接二极管V2负极,二极管V2正极分别连接AC 60V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电阻R4、电阻R6、电容C1、二极管VD2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1并接地,二极管D3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和电阻R3,电阻R3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P1,电位器RP1另一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电位器RP1滑片连接三极管V4基极,三极管V4发射极连接电阻R6,三极管V4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另一端和三极管V5基极,三极管V5发射极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三极管V5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容C1另一端和双基极二极管V6的发射极,双基极二极管V6第一基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1另一端,双基极二极管V6第二基极连接电阻R8另一端,变压器T线圈L2一端连接二极管VD3正极,二级干VD3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VD4负极和输出端Vo,输出端Vo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4正极和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凯生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