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包括气室结构、电子结构、导流罩和菲涅尔透镜,其中气室结构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电子结构包括红外光源、红外探测器和控制电路板,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第一气室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进气口,第三气室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出气口,红外探测器为四通道探测器,分别为参考端,CO探测端,CO2探测端,HC探测端,并自带窄带滤光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气室结构内设导流罩,消除了气体来向干扰等因素造成的测量漂移现象,通过设置菲涅尔透镜,增加了气室光能的利用率,提高了系统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体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环境问题。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20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氢化合物(HC)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影响人们的健康,所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检测与控制变得十分必要。现有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其气室结构大多采用单向通气孔方式,在进行尾气浓度检测时,气室易受待测气体来向干扰而造成测量漂移等现象;另外其探测信号微弱,光能利用率低,美国专利US20090268204A1采用增加多个探测头累加信号来提高气体检测的快速响应和灵敏度,其存在光学系统调整复杂,光路的偏移对信号采集影响较大,系统稳定性差等缺点。因此,现有红外气体传感器存在进一步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红外气体传感器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本技术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包括气室结构、电子结构、导流罩和菲涅尔透镜,其中气室结构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电子结构包括红外光源、红外探测器和控制电路板,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进气口,第三气室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出气口,所述红外光源、红外探测器分别设置在第一气室和第三气室内,所述红外探测器为四通道探测器,分别为参考端,CO探测端,0)2探测端,HC探测端,并自带窄带滤光片,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红外光源和红外探测器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罩是圆筒结构,设置于第一气室内,所述第二导流罩上径向均匀分布多个气孔,设置于第二气室定位孔内,所述菲涅尔透镜设置于第三气室右阶梯面处,位于红外光源与红外探测器之间。所述红外光源、第一气室、第二气室、第三气室、菲涅尔透镜和红外探测器六者的中心在同一条轴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气室内设导流罩,消除了气体来向干扰等因素造成的测量漂移现象;通过设置菲涅尔透镜,聚焦红外光线,增加了气室光能的利用率,提高了系统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的结构拆分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气室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二气室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三气室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导流罩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导流罩侧视图。图中,1:控制电路板;2:红外光源;3:红外窗口片;4:密封圈;5:第一气室;6 ??第一导流罩;7:第二导流罩;8:第二气室;9:第三气室;10:菲涅尔透镜;11:红外探测器;12:螺钉;51:第一气室中间阶梯面;52:进气口 ;53:第一气室圆环槽;61:第一导流罩左端面;62:第一导流罩阶梯面;63:第一导流罩右端面;81:第二气室左圆环槽;82:第二气室右圆环槽;83:第二气室左端面;84:第二气室定位孔;85:第二气室右端面;91:第三气室圆环槽;92:第三气室左阶梯面;93:第三气室右阶梯面;94:出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如图1至6所示,一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包括气室结构、电子结构、导流罩和菲涅尔透镜10,其中气室结构包括第一气室5、第二气室8和第三气室9,电子结构包括红外光源2、红外探测器11和控制电路板1,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罩6和第二导流罩7。上述第一气室5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进气口 52,上述第三气室9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出气口 94,上述红外光源2、红外探测器11分别设置在第一气室5和第三气室9内,上述红外探测器11为四通道探测器,分别为参考端,CO探测端,0)2探测端,HC探测端,并自带窄带滤光片,上述控制电路板I与上述红外光源2和红外探测器11相连接,上述第一导流罩6是圆筒结构,设置于第一气室5内,上述第二导流罩7上径向均匀分布多个气孔,设置于第二气室定位孔84内,上述菲涅尔透镜10设置于第三气室右阶梯面93处,位于红外光源2与红外探测器11之间。上述第一气室5和第三气室9通过螺钉12与控制电路板I连接,第一导流罩左端面61与第一气室中间阶梯面51相重合,第二气室左端面83与第一导流罩阶梯面62相重合,第一气室圆环槽53与第二气室左圆环槽81之间放置密封圈4并与第一导流罩右端面63相配合,第二气室右端面85与第三气室左阶梯面92相重合,第二气室右圆环槽82与第三气室圆环槽91之间放置密封圈4进行密封。红外光源2和红外探测器11焊接固定在控制电路板I上。上述红外光源2、第一气室5、第二气室8、第三气室9、菲涅尔透镜10和红外探测器11六者的中心在同一条轴线上。工作过程:汽车尾气通过第一导流罩6和第二导流罩7的导流作用,由第一气室5的两中心对称的进气口 52均匀地进入第二气室8中作为待测气体,红外光源2发出的具有连续光谱的平行红外光,经过红外窗口片3的滤波作用,均匀照射到待测气体上,经待测气体吸收后,通过菲涅尔透镜10作用于红外探测器11上,转变为与被测气体浓度值对应的电信号,通过控制电路板I的信号采集与处理,得到汽车尾气主要成分的浓度。【主权项】1.一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包括气室结构、电子结构、导流罩和菲涅尔透镜(10),其中气室结构包括第一气室(5)、第二气室(8)和第三气室(9),电子结构包括红外光源(2)、红外探测器(11)和控制电路板(I),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罩(6)和第二导流罩(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5)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进气口(52),第三气室(9)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出气口(94),所述红外光源(2)、红外探测器(11)分别设置在第一气室(5)和第三气室(9)内,所述红外探测器(11)为四通道探测器,分别为参考端,CO探测端,CO2探测端,HC探测端,并自带窄带滤光片,所述控制电路板(I)与所述红外光源(2)和红外探测器(11)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罩(6)是圆筒结构,设置于第一气室(5)内,所述第二导流罩(7)上径向均匀分布多个气孔,设置于第二气室定位孔(84)内,所述菲涅尔透镜(10)设置于第三气室右阶梯面(93)处,位于红外光源(2)与红外探测器(1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2)、第一气室(5)、第二气室(8)、第三气室(9)、菲涅尔透镜(10)和红外探测器(11)六者的中心在同一条轴线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包括气室结构、电子结构、导流罩和菲涅尔透镜,其中气室结构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电子结构包括红外光源、红外探测器和控制电路板,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第一气室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进气口,第三气室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出气口,红外探测器为四通道探测器,分别为参考端,CO探测端,CO2探测端,HC探测端,并自带窄带滤光片。本技术气室结构内设导流罩,消除了气体来向干扰等因素造成的测量漂移现象,通过设置菲涅尔透镜,增加了气室光能的利用率,提高了系统测量精度和稳定性。【IPC分类】G01N21/3504【公开号】CN2048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汽车尾气传感器,包括气室结构、电子结构、导流罩和菲涅尔透镜(10),其中气室结构包括第一气室(5)、第二气室(8)和第三气室(9),电子结构包括红外光源(2)、红外探测器(11)和控制电路板(1),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罩(6)和第二导流罩(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5)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进气口(52),第三气室(9)侧壁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出气口(94),所述红外光源(2)、红外探测器(11)分别设置在第一气室(5)和第三气室(9)内,所述红外探测器(11)为四通道探测器,分别为参考端,CO探测端,CO2探测端,HC探测端,并自带窄带滤光片,所述控制电路板(1)与所述红外光源(2)和红外探测器(11)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罩(6)是圆筒结构,设置于第一气室(5)内,所述第二导流罩(7)上径向均匀分布多个气孔,设置于第二气室定位孔(84)内,所述菲涅尔透镜(10)设置于第三气室右阶梯面(93)处,位于红外光源(2)与红外探测器(11)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岩,李志彬,张兵,曲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