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式车顶帐篷,其包括底座、帐篷架以及恰可罩置于底座上的篷顶盖;帐篷架包括至少两组分别设置于底座两短边上的主动架杆组,以及两分别枢接于底座一长边两端部的被动架杆组;所述各主动架杆组包括一由电机驱动的伸缩杆以及由两节杆配合枢接件形成的折杆,伸缩杆与折杆的下端是分别枢接在底座短边的两端部,伸缩杆上端枢接在折杆邻接枢接件的上折杆上;各被动架杆组包括至少由一枢接件枢接上杆件与下杆件构成的折叠杆,且各被动架杆组是枢接在邻接伸缩杆一侧的长边上。电机驱动伸缩杆推动或拉动折杆展开与折叠,即可实现帐篷篷顶盖直升与直降的展收动作,整个帐篷的展收结构简单、易行,成本相对较低,且备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升式车顶帐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帐篷的
,尤其涉及一种直升式车顶帐篷。
技术介绍
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壮大,自驾游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为了满足人们自驾出行的便利性,附属在车上的用于自驾出行的产品开发方兴未艾,车用帐篷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发展出来的。车用帐篷是可以搭设在车顶之上的帐篷,由于在使用时,不象其他帐篷那样贴近地面,因此不易受地气、湿气的侵入,使用上更为舒适。典型的车用帐篷如2010年7月21日授权公告的CN201531147U号中国技术专利、2012年4月11日授权公告的CN202187605U号中国技术专利、2013年9月25日授权公告的CN203213695U号中国技术专利等等。现有车用帐篷的帐篷架一般是由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帐篷架杆组成,该帐篷架杆可以展开或者收折,目前帐篷架杆的展开以及收折有多种结构形式,有的是完全人工的手动操作,有的可以采用手摇式的半自动操作,有的可以实现全自动操作。但是整个帐篷的支架结构均较为复杂,成本较高,致使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展收快捷且成本相对较低的自动展收的直升式车顶帐篷。为实现上述目的题,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直升式车顶帐篷,其包括底座、可展开或收折的帐篷架以及恰可罩置于底座上的篷顶盖;所述帐篷架连接底座与篷顶盖,其包括至少两组分别设置于底座两短边上的主动架杆组,以及两分别枢接于底座一长边两端部的被动架杆组;所述各主动架杆组包括一由电机驱动的伸缩杆以及由两节杆配合枢接件形成的折杆,伸缩杆与折杆的下端是分别枢接在底座短边的两端部,而伸缩杆的上端是枢接在折杆邻接枢接件的上折杆上;所述各被动架杆组包括至少由一枢接件枢接上杆件与下杆件构成的折叠杆,且各被动架杆组是枢接在邻接伸缩杆一侧的长边上。所述折杆与被动架杆组在帐篷展开时是呈直杆状态。所述被动架杆组枢接件的两对接面呈斜面设置,同时折杆的枢接件两对接面亦呈斜面设置。所述折杆的上折杆与下折杆在帐篷展开时是形成有夹角,同时被动架杆组折叠杆的两杆件亦形成有夹角。所述各被动架杆组进一步枢接有由电机驱动的伸缩杆,此伸缩杆的下端是枢接在底座一长边的近中部位置,而伸缩杆的上端是枢接在被动架杆组折叠杆的上杆件上。采用上述方案后,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底座两短边设置由伸缩杆带动折杆展收的主动架杆组,并配合底座一长边上设置的具有折叠杆的被动架杆组即可实现篷顶盖的直升与直降,令整个帐篷的展收结构简单、易行,成本相对较低,且备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展开状态主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展开状态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展开示意图(无篷顶盖);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收合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如图1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直升式车顶帐篷,其包括底座A、可展开或收折的帐篷架B以及恰可罩置于底座A上的篷顶盖C;所述帐篷架B连接底座A与篷顶盖C,其包括至少两组分别设置于底座A两短边A1上的主动架杆组1,以及两分别枢接于底座A一长边A2两端部的被动架杆组2;所述各主动架杆组1包括一由电机11驱动的伸缩杆12以及由两节杆配合枢接件13形成的折杆14,伸缩杆12与折杆14的下端是分别枢接在底座A短边A1的两端部,而伸缩杆12的上端是枢接在折杆14邻接枢接件13的上折杆141上;所述各被动架杆组2包括至少由一枢接件21枢接上杆件22与下杆件23构成的折叠杆,且各被动架杆组2是枢接在邻接伸缩杆12一侧的长边A2上。帐篷展开或收合时,是通过控制主动架杆组1的电机11驱动伸缩杆12的伸长与缩短,并同时推动或拉动折杆14展开与折叠,进而实现帐篷篷顶盖C直升与直降的展收动作;而被动架杆组2是受篷顶盖C的抬起与落下实现展开与折叠,其作用是支撑篷顶盖C的两个端部以达帐篷展开时篷顶盖C支撑稳固的功能,而整个帐篷支架的支撑力度主要是依靠伸缩杆12推顶折杆14的上折杆141实现。由于伸缩杆12与折杆14的下端是分别枢接在底座A短边A1的两端部,因此,伸缩杆12对折杆14的施力是在折杆14对折的反向位置,如此可以保证折杆14展开时支撑的力度;反之,帐篷在折收时,伸缩杆12令折杆14对折动作更加顺畅、快捷,且防止折杆14在枢接处的卡死情况发生。如图1、2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直升式车顶帐篷的实施例1,在帐篷展开时,其中的折杆14与被动架杆组2是呈直杆状态,为防止在帐篷折收时,被动架杆组2的枢接件21被卡死,枢接件21的两对接面呈斜面211设置,同时折杆14的枢接件13两对接面亦呈斜面131设置。如图3至图6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直升式车顶帐篷的实施例2,其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在帐篷展开时,其中的折杆14的上折杆141与下折杆142之间是形成有夹角,同时被动架杆组2折叠杆的上杆件22与下杆件23亦形成有夹角,如此则无需对枢接件21、13的对接面具有斜面要求,即可保证折杆14与被动架杆组2折叠杆的顺利折收。如图7至图9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直升式车顶帐篷的实施例3,为进一步保证帐篷展开时的平稳性,各被动架杆组2进一步枢接有由电机24驱动的伸缩杆25,此伸缩杆25的下端是枢接在底座A一长边A2的近中部位置,而伸缩杆25的上端是枢接在被动架杆组2折叠杆的上杆件22上。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底座A两短边A1设置由伸缩杆12带动折杆14展收的主动架杆组1,并配合底座A一长边A2上设置的具有折叠杆的被动架杆组2即可实现篷顶盖C的直升与直降,令整个帐篷的展收结构简单、易行,成本相对较低,且备市场竞争力。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但凡依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专利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升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可展开或收折的帐篷架以及恰可罩置于底座上的篷顶盖;所述帐篷架连接底座与篷顶盖,其包括至少两组分别设置于底座两短边上的主动架杆组,以及两分别枢接于底座一长边两端部的被动架杆组;所述各主动架杆组包括一由电机驱动的伸缩杆以及由两节杆配合枢接件形成的折杆,伸缩杆与折杆的下端是分别枢接在底座短边的两端部,而伸缩杆的上端是枢接在折杆邻接枢接件的上折杆上;所述各被动架杆组包括至少由一枢接件枢接上杆件与下杆件构成的折叠杆,且各被动架杆组是枢接在邻接伸缩杆一侧的长边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升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可展开或收折的帐篷架以及恰可罩置于底座上的篷顶盖;所述帐篷架连接底座与篷顶盖,其包括至少两组分别设置于底座两短边上的主动架杆组,以及两分别枢接于底座一长边两端部的被动架杆组;所述各主动架杆组包括一由电机驱动的伸缩杆以及由两节杆配合枢接件形成的折杆,伸缩杆与折杆的下端是分别枢接在底座短边的两端部,而伸缩杆的上端是枢接在折杆邻接枢接件的上折杆上;所述各被动架杆组包括至少由一枢接件枢接上杆件与下杆件构成的折叠杆,且各被动架杆组是枢接在邻接伸缩杆一侧的长边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式车顶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南庆,陈鸣,毛慕华,
申请(专利权)人:秋野地厦门露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