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0727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9 0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点装置,其具备: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部,其具有可动触点,且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和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永磁体,其在固定触点的周围形成磁场;壳体,其至少收纳有固定触点部以及可动触点部。另外,壳体具有与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壳体的外侧收纳永磁体的收纳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通常涉及一种触点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备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提供了通过电磁体块的励磁、非励磁而使触点开闭的电磁继电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80692号(以下称为“文献I”))。文献I所记载的电磁继电器具备电磁体块、通过电磁体块的励磁、非励磁而摆动的衔铁、具有可动触点且伴随着衔铁的摆动而摆动的可动触点部、以及具有供可动触点部的可动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部。就该电磁继电器而言,在电磁体块为非励磁时,衔铁在铰链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处于顺时针地旋转的状态,此时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并且,当向线圈通电而对电磁体块进行励磁时,衔铁被电磁体块的鉄心吸引而逆时针地旋转,其结果是,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在上述的文献I所记载的电磁继电器中,用于将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时所产生的电弧拉长来进行消弧的永磁体配置在可动触点以及固定触点的附近。因此,在将永磁体收纳于壳体内时,存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异物附着于永磁体,从而直接收纳于壳体内的情况。其结果是,有可能由于进入壳体内的异物夹入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而引起接触不良,或者由于异物夹入可动部分而引起动作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断性能不易下降的触点装置。本专利技术的触点装置具备: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部,其具有可动触点,且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永磁体,其在所述固定触点的周围形成磁场;以及壳体,其至少收纳有所述固定触点部以及所述可动触点部。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所述壳体的外侧收纳所述永磁体的收纳部。【附图说明】图1是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卸下罩体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的继电器主体的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的继电器主体的右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的继电器主体的省略局部后的立体图。图7A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的定位构件的主视图,图7B是该定位构件的左侧视图,图7C是该定位构件的右侧视图,图7D是该定位构件的俯视图,图7E是该定位构件的仰视图,图7F是该定位构件的后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触点装置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可以在符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采用各种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没有特别限定,则在图2中规定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具备包括基体10和罩体11的壳体(外壳)1。基体10由一面开口的矩形箱形的合成树脂成形体构成。另外,罩体11由一面开口的矩形箱形的合成树脂成形体构成。通过用罩体11将基体10盖住来组装壳体I。需要说明的是,在罩体11的开口端缘处遍及大致整周地形成有向内突出的微小的凸缘110,通过凸缘110卡住基体10的底面,从而使基体10与罩体11不脱落地结合(参照图3)。另外,作为防止脱落的结合方法,并不一定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凸缘110而使用粘接剂(密封剂)来进行结合。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在壳体I内具备包括驱动块、触点块以及定位构件12的继电器主体A。驱动块具有驱动部2、衔铁(armature) 8、铰链弹性件9以及卡件(card) 13。驱动部2由电磁体构成,该电磁体具备线圈架21、将绕组卷绕于线圈架21而成的线圈20、在线圈架21的中心处配置的铁芯23 (参照图8)、以及轭铁22。线圈架21具有供线圈20卷绕的主体部、在主体部的轴向的一端侧设置的第一凸缘部210、以及在主体部的轴向的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凸缘部211。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线圈架21中,优选主体部与一对凸缘部210、211通过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一体地形成。第一凸缘部210为扁平的矩形箱状,形成为一方的底面(右侧面)和一个侧面(下表面)开放的形状(参照图2)。在第一凸缘部210的侧面(上表面)上,与线圈20的两终端独立地连接的一对线圈端子212向主体部的径向的外侧(向上)突出。S卩,通过向这一对线圈端子212间施加电压而使电流流过线圈20,从而对驱动部(电磁体)2进行励磁。轭铁22中,保持于第二凸缘部211的保持片220与从保持片220的端部延长至第一凸缘部210的主片221由磁性体形成为一体且呈L字形(参照图1)。在衔铁8中,带板状的驱动片80与比驱动片80宽度宽且呈平板状的支承片81由磁性体形成为一体。支承片81收纳于第一凸缘部210内,且供铰链弹性件9的第一固定片90固定(参照图2以及图6)。另外,支承片81与在第一凸缘部210的内底面露出的铁芯23的端部对置。驱动片80从第一凸缘部210的开放的侧面(下表面)向第一凸缘部210外突出。另外,驱动片80与轭铁22的主片221的前端相抵(参照图4)。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片80的前端面(下端面)上设有长方体状的突起82。铰链弹性件9中,第一固定片90、第二固定片91以及一对簧片92由板簧形成为一体(参照图6)。第一固定片90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并固定(铆接固定)在衔铁8的支承片81上。第二固定片91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并固定(铆接固定)在轭铁22的主片221上。一对簧片92折弯为L字形,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第一固定片90和第二固定片91独立地结合。而且,衔铁8通过由驱动部2驱动,而以与轭铁22的主片221相抵的部分为支点,向使支承片81接近铁芯23的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衔铁8在不由驱动部2驱动时,向使支承片81远离铁芯23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触点块具有固定触点3、可动触点4、第一端子5、第二端子6以及触点弹性件7。触点弹性件7具有多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片)板簧70和连结构件71 (参照图4)。板簧70具备带状的主片700、从主片700的前端(下端)倾斜地立起的倾斜片701、以及从倾斜片701的前端(下端)与主片700平行地突出的矩形的安装片702。如图6所示,这三片板簧70以主片700彼此重叠且安装片702彼此重叠的方式结合为一体。连结构件71具备矩形的安装部710、从安装部710的下端缘的中央向斜下方突出的倾斜部711、以及从倾斜部711的前端(下端)与安装部710平行地突出的结合部712 (参照图4) ο安装部710与板簧70的安装片702重叠。而且,在安装部710的表面(右侧面)上,以贯通三片安装片702和安装部710的方式设有可动触点4。另外,结合部712形成为前端(下端)部分比其它部位宽度宽。而且,结合部712在所述宽度宽的前端部分处与卡件13结合。并且,触点弹性件7在板簧70的另一端(主片700的上端)部分与第二端子6结合(参照图4)。第二端子6中,端子片60、固定片61、倾斜片62以及连结片63由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端子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部,其具有可动触点,且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永磁体,其在所述固定触点的周围形成磁场;以及壳体,其至少收纳有所述固定触点部以及所述可动触点部,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所述壳体的外侧收纳所述永磁体的收纳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下一寿渡边英树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