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气装置包括: 可固定在容器口的固定部; 从固定部向容器内部延伸的延伸部; 连设在该延伸部、且与该延伸部在容器口内形成通气空间的隔板部; 形成在该延伸部与该通气空间相通的通气孔;以及 形成在该延伸部的溢流孔。(*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加装在容器的出口,使容器在倾倒其中的液体时,不会发生气堵或液体喷溅等现象的容器通气装置。
技术介绍
盛装液体的容器通常具有一个开口,可以装入或倒出液体。倒出液体的方式,一般是朝开口方向倾斜容器,使液体流出。液体由开口流出时,气体必须同时从开口进入,以平衡容器内外的压力,否则容器内外压力相差太多时,会导致液体流出缓慢(液体仅靠自重流出),或发生液体完全无法流出的气堵现象。再有,液体由开口流出时,常会因容器内气体压力的变化,使液体流量忽大忽小,不易控制液体的流出量,同时也是由于液体流量的变化(液体的波动),发生液体一会堵塞住开口,一会又使开口完全敞开,使容器内的气压变化激烈,会发生液体喷溅的情形。在容器盛装的液体是酸碱类产品或有毒物质时,这种液体喷溅现象会对人员或周围的环境造成伤害,因此有人在容器上与开口相对应的另一端增设通气孔及孔盖,这样在倾倒液体时空气可以由此进入。这种作法虽能够达到通气效果,但必须另外制作容器,因此无法用于现有容器。同时由于又增加了一个开口,势必会增加容器泄漏的机率,多了一个不安全的因素。另外如图1所示,也有在容器把手或把手下方形成通气道的容器。其中,容器100内部是盛装液体的容室102,容室102经由容器口104与外部相通,使用盖106可封闭容器口104。容器100上部设有把手108,且在容室102上方靠近容器100上壁处,设有由容器口104延伸至把手108下方的隔板110,它与容器100的上壁形成通气道112。通气道112具有进气口114与出气口116,该进气口114与容器口104相邻,该出气口116则与容室102相通。能够这种结构,在倾倒容器100中的液体时,空气经由通气道112进入容室102。具有上述通气道112结构的容器100,使液体平顺流出容器口有一定的效果,由于其结构特殊,无法在现有容器上实施。而且,其隔板110在容器100内部的延伸结构,无论是塑料注射或是金属冲压方式,都存在制作不易及模具制作难度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加装在任何容器的开口上,使容器在倾倒液体时,不会发生气堵或液体喷溅等情况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容易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它包括可固定在容器口的固定部;从该固定部向容器内部延伸的延伸部、连设在该延伸部的隔板部,与该延伸部在容器口内形成与外界相通的通气空间;形成在该延伸部、并与该通气空间相通的通气孔,该通气孔可在倾倒容器中的液体时,使该通气空间的空气进入容器内部,使液体平顺地流出;以及该延伸部上还设有用以排除溢入该通气空间液体的溢流孔。通过上述结构,可使液体平顺地流出容器,不会发生气堵或液体喷溅等情况。其中,该固定部的形状及其固定在容器口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只要能够轻易地装拆即可,同时应保证固定在容器口后不会在倾倒液体时脱离。例如该固定部可以是以环形套入容器口的方式固定在容器口;也可具有分别由两侧向外张开的两个弹片部,将两弹片部相向弯曲成环状再套入容器口,借助两个弹片抵触住容器口内面的弹力固定在容器口;或可呈环状、且具有开口朝下的环形扣槽,以该环形扣槽扣住容器口缘的方式固定在容器口;还可具有与容器口缘锁外盖的内螺纹相对应的外丝扣,直接旋拧在容器口缘上。根据上述结构,该通气装置即可以加装的方式应用在各种容器上。根据本技术上述结构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与现有通气结构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可独立于容器,因此不论是以塑料注射或金属冲压方式,都具有制造容易、成本低的优点。又本技术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虽然可以由塑料注射、金属冲压或铸造等方式制造,但最好是用塑料注射成型的方式制造。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容器结构的剖视图; 图2A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安装在容器上的示意图;图4是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的容器使用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5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2A是本技术容器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2B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安装在容器上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2具有呈环状(筒状)的固定部20、由固定部20的下缘向下延伸的半圆形(半筒状)延伸部22及连设在延伸部22的弧形隔板部24。如图2B所示,固定部20上部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密合环26,其下部则形成斜锥面28。如图3所示,固定部20是以套装在容器10的容器口14的方式固定在容器10上,因此斜锥面28的作用是使固定部20很容易的套入容器口14,密合环26则在固定部20套入容器口14后,抵触在容器口14的内面,使固定部20不易从容器口14脱落。由于本技术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2是以加装的方式固定在容器口14,因此只要配合不同容器10的容器口14的内径,制作相应的固定部20的外径,即可应用在各种容器上。其中,固定部20的外径可略微大于容器口14的内径,再配合上固定部20上的密合环26,这样容器口14就可较紧地箍住固定部20的外径,使固定部20可稳固地套装在容器口14上而不易脱落。延伸部22是仅从固定部20的下缘大约一半的位置向下延伸而形成的,且如图2B所示,其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30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靠近延伸部22下缘的溢流孔32。再如图2A及图2B所示,隔板部24的两端24a、24b分别连接在延伸部22的两边缘,且其下缘与延伸部22的下缘是由弯月形的底板部34相连,与延伸部22形成了向上开放的大致呈弯月形的通气空间40。其中,如图3所示,将本技术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2套装在容器10上时,半圆形的延伸部22最好是位于靠近把手18的一侧。图4是装有图2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的容器使用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倾倒容器10中的液体时,由于延伸部22、隔板部24及底板部34的隔离,使通气空间40即使在倾倒容器10中的液体时仍能与外界相通,因此液体在借助容器内的气压及自重流出时,通气空间40的空气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即可通过通气孔30沿着容器顶壁进入容器内部,在液体流出期间使容器的内、外压力保持平衡,使液体平顺地流出。因此,不会发生气堵或液体喷溅等情况。在倾倒液体时,溢流孔32与通气孔30一样,都具有相同的通气作用。在平时,溢流孔32可将因倾倒或晃动溅入或溢入通气空间40的液体导出,使液体不会蓄积在通气空间40中,这样就不会影响到通气空间40的通气功能。根据实际测试,本技术的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能够使液体平顺地流出,避免发生气堵或液体喷溅的效果相当理想。实施例2图5是本技术用于容器开口的通气装置的实施例2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隔板部44是呈弧状,且其下缘直接与延伸部22的下缘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因隔板部44呈弧状,因此与实施例1比较,该形状更有利于液体沿着流线型的隔板部44流出。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其它功效与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豪康,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