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秀如专利>正文

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89234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5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包括:一转子本体,包括一圆周壁及二端面,圆周壁间隔环设有数个内凹沟;数个活动叶片,设置于内凹沟呈可径向伸缩活动状态;一动力输出轴,凸设于转子本体其中一端面;数个增压用凹部,呈内凹形态形成于圆周壁临近内凹沟之处,增压用凹部包括一导风面及受推增压面,受推增压面的面向与活动叶片的面向等同或趋近,又受推增压面与相临的内凹沟之间形成一间隔肋缘,导风面则自受推增压面内端向外延伸并与圆周壁连接;当马达转子于气动工具中受气压推动时,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的受推增压面扩增受压面积,而能在不改变马达转子整体规格体积的前提下,达到有效增进马达转子运转扭力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动工具的局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创新结构。
技术介绍
气动工具(如气动扳手、气动柄、气动起子等)结构设计上,其作动部份主要藉其气缸内一马达转子间隔环设的活动式叶片被导入的气压所推动,进而驱使马达转子进行转动,然后再藉马达转子的转动进一步带动气动工具的工具端(如套筒、起子头组设杆等)旋转运作达成其功能。由于马达转子的旋转运动通过气压推动来达成,因此,马达转子的整体结构设计直接攸关气动工具驱动扭力大小,是为至关重要的技术项目。综观目前气动工具结构,其驱动转子的扭力良莠与否,通常仅能透过气体流路的优化或者叶片的面积设置大小形态来决定,然而,在转子的最大体积规格受限的前提条件下,叶片的最大设置面积相对受到局限,并无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虽然,亦有业界采用在驱动转子的叶片形成能够聚集气压的内凹槽的结构形态设计,以在叶片设置面积无须改变的前提下,仍能达到增压提高驱动转子扭力的功效,此种结构于实际应用经验中仍旧发现,由于驱动转子的叶片整体面积与厚度已经相当有限(注:对于小型的气动工具产品而言更是如此),故若要在面积与厚度均相当有限的叶片结构中,再施以除料设计形成所述具有足够聚集气压作用的内凹槽部位,显然地,叶片的结构强度势必大受影响,况且,对于正逆转向均有增加扭力需求的驱动转子而言,显然必须在叶片的相对二侧表面均形成所述内凹槽,然而,因为驱动转子的叶片通常仅约3mm的厚度而已,若要双面均设置内凹槽且其间仍保有足够间隔壁厚,则其所设内凹槽深度恐难以达到足够聚气增压效果,如此造成此种利用叶片增压的结构仍然有其未臻完善而有待再思索进化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包括:一转子本体,呈立体圆柱外型而包括一圆周壁以及二端面,且圆周壁间隔环设有至少两个内凹沟;至少两个活动叶片,设置于转子本体圆周壁所设各内凹沟呈可径向伸缩活动状态;一动力输出轴,凸设于转子本体的其中一端面;至少两个增压用凹部,呈内凹形态形成于转子本体的圆周壁的临近内凹沟之处,且其中,所述增压用凹部包括一导风面以及一受推增压面,受推增压面的面向与活动叶片的面向等同或趋近,又受推增压面与相临的内凹沟之间形成一间隔肋缘,导风面则自受推增压面内端向外延伸并与圆周壁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效果与优点,当马达转子于气动工具中受气压推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的受推增压面扩增受压面积,而能在不改变马达转子整体规格体积的前提下,达到有效增进马达转子运转扭力的实用进步性与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并可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的设置,以适切对转子本体结构进行除料,并于各内凹沟临处形成补强肋构造,进而达到有助于马达转子轻量化设计且增进结构强度的实用进步性与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注:局部构件为分解状态)。图2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增压用凹部形态另一实施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实施状态示意图。图5为承图4的B部位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增压用凹部为反向相对设置形态的说明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转子本体内部具中空腔以供击锤构件容置的实施例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马达转子A包括下述构成:一转子本体10,呈立体圆柱外型而包括一圆周壁11以及二端面12、13,且圆周壁11间隔环设有至少两个内凹沟14;至少两个活动叶片20,设置于转子本体10圆周壁11所设各内凹沟14呈可径向伸缩活动状态;一动力输出轴30,凸设于转子本体10的其中一端面12;至少两个增压用凹部40,呈内凹形态形成于转子本体10的圆周壁11的临近内凹沟14之处,所述增压用凹部40包括一导风面41以及一受推增压面42,受推增压面42的面向与活动叶片20的面向等同或趋近,又受推增压面42与相临的内凹沟14之间形成一间隔肋缘50,导风面41则自受推增压面42内端向外延伸(注:可设成斜面延伸或弧面延伸形态)并与圆周壁11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组成设计,如图3、4所示,当马达转子A于气动工具中受气压(如箭号W所示)推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40的受推增压面42扩增受压面积(如图4的L1所示),藉此而能够有效增加转子本体10受气压推动的力度,以增进马达转子A的运转扭力。如图6所示,其中各相临内凹沟14之间可形成有受推方向相反的二个增压用凹部40,其中二增压用凹部40的导风面41倾斜方向互为相反,且二增压用凹部40的受推增压面42临近于不同的内凹沟14;藉此,令马达转子A于正转及逆转作动状态时,均能通过增压用凹部40产生增压作用(如图6中的箭号L2、L3所示)。如图1所示,其中增压用凹部40与转子本体10的二端面12、13之间可为具有间距(L4)的局部区段设置形态。如图3所示,其中增压用凹部40二端亦可为贯穿至转子本体10二端面12、13的全区段设置形态。如图2所示,其中转子本体10内部可为实心态样者。另如图7所示,其中转子本体10B内部亦可具有一中空腔60,所述中空腔60藉以供一击锤构件70容置其中,构成转子本体10为内置有击锤功能的形态。至于所述击锤构件70的详细结构组成形态属现有技术,非本专利技术所欲保护限定的范畴,即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主要通过转子本体的圆周壁介于各内凹沟之间并设有所述增压用凹部的创新独特结构形态设计,使本专利技术对照
技术介绍
所提现有结构而言,当马达转子于气动工具中受气压推动时,将能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的受推增压面扩增受压面积,而能在不改变马达转子整体规格体积的前提下,达到有效增进马达转子运转扭力的实用进步性与优点。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的设置,并可适切对转子本体结构进行除料,并于各内凹沟临处形成补强肋构造(亦即间隔肋缘部位),进而达到有助于马达转子轻量化设计且增进结构强度的实用进步性与优点。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子本体,呈立体圆柱外型而包括一圆周壁以及二端面,且圆周壁间隔环设有至少两个内凹沟;至少两个活动叶片,设置于转子本体圆周壁所设各内凹沟呈可径向伸缩活动状态;一动力输出轴,凸设于转子本体的其中一端面;至少两个增压用凹部,呈内凹形态形成于转子本体的圆周壁临近内凹沟之处,所述增压用凹部包括一导风面以及一受推增压面,受推增压面的面向与活动叶片的面向等同或趋近,又受推增压面与相临的内凹沟之间形成一间隔肋缘,导风面则自受推增压面内端向外延伸并与圆周壁连接;当马达转子于气动工具中受气压推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的受推增压面扩增受压面积,以增进马达转子的运转扭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转子本体,呈立体圆柱外型而包括一圆周壁以及二端面,且圆周壁间隔
环设有至少两个内凹沟;
至少两个活动叶片,设置于转子本体圆周壁所设各内凹沟呈可径向伸缩活
动状态;
一动力输出轴,凸设于转子本体的其中一端面;
至少两个增压用凹部,呈内凹形态形成于转子本体的圆周壁临近内凹沟之
处,所述增压用凹部包括一导风面以及一受推增压面,受推增压面的面向与活
动叶片的面向等同或趋近,又受推增压面与相临的内凹沟之间形成一间隔肋缘,
导风面则自受推增压面内端向外延伸并与圆周壁连接;
当马达转子于气动工具中受气压推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增压用凹部的受推
增压面扩增受压面积,以增进马达转子的运转扭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推力增益效果的气动工具马达转子,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景顺
申请(专利权)人:陈秀如陈玉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