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罩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8372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5 14:56
在应用了车轮罩后部结构(S1)的车辆(10)中,引导部(30)的上壁(40)的弯曲部(44)在侧面观察时以朝向车辆下侧斜前方鼓出的方式而与排出部(34)连接。而且,由于流通于流道(36)内的空气流(F1)通过附壁作用而沿着上壁(40)流动,因此在沿着弯曲部(44)而流动的空气流(F1)中,朝向车辆后侧流动的流动分量将增大。因此,从排出部(34)排出的空气流(F1)的风向与流通于车辆(10)的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F2)的风向大致一致。由此,能够以抑制了从排出部(34)排出的空气流(F1)的流速的降低的状态,使空气流(F1)与空气流(F2)顺利地汇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罩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下述的非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车轮罩的排气控制装置中,在车轮罩的后部处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处连接有地板下喷嘴(引导部),并且能够通过地板下喷嘴而使车轮罩内的空气向车辆的地板下侧空间流动。在先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协会公开技报公技编号2008-503232号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5-0948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非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地板下喷嘴的形状中,空气流主要从地板下喷嘴朝向车辆下侧而向地板下侧空间被吹送。因此,无法顺利地使从地板下喷嘴向地板下侧空间被吹送的空气流与从车辆的地板下侧空间向车辆后侧流动的空气流汇合。因此,在上述的对从车轮罩的吹送进行控制的吹送控制装置中,在这一点上还具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罩后部结构,所述车轮罩后部结构能够使从引导部被排出的空气流顺利地与流过车辆的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汇合。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具备:导入部,其被形成于覆盖车轮的车轮罩的后部处,并使所述车轮罩内的空气被导入;排出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导入部的车辆后侧,并将从所述导入部被导入的空气向车辆后侧且车辆下侧排出;引导部,其具有将所述导入部与所述排出部连通、并使从所述导入部被导入的空气向车辆后侧且车辆下侧流动的流道,并且构成所述流道的上壁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下侧斜前方鼓出并与所述排出部连接。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在覆盖车轮的车轮罩的后部处形成有导入部,在导入部的车辆后侧处设置有排出部。而且,导入部与排出部通过引导部的流道而被连通。由此,车轮罩内的空气会从导入部而被导入到流道内,并且流通于流道内的空气流会向车辆下侧且车辆后侧流动。而且,该空气流会从排出部向车辆后侧且车辆下侧被排出。在此,构成流道的上壁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观察时以向车辆下侧斜前方鼓出的方式而与排出部连接。即,上壁的排出部侧的部分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下侧斜前方鼓出。而且,由于在流道内流动的空气流通过所谓的附壁作用而沿着上壁流动,因此在流过上壁的排出部侧的部分的空气流中,朝向车辆后侧的流动分量变得较大。因此,从排出部被排出的空气流的风向将主要朝向车辆后方侧,并与流过车辆的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的风向大致一致。由此,能够以从排出部被排出的空气流的流速的降低被抑制了的状态而顺利地使该空气流与流过车辆的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汇合。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在与所述排出部的车辆后侧接近的地板下部与所述排出部之间,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地板下部而被配置于车辆下侧且沿着所述地板下部而对向车辆前侧流动的空气进行遮挡的遮蔽部。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在与排出部的车辆后侧接近的地板下部与排出部之间设置有遮蔽部。该遮蔽部相对于地板下部而被配置于车辆下侧,且以对沿着地板下部而向车辆前侧流动的空气进行遮挡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即使在于排出部的车辆后侧处产生了向车辆前侧流动的对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引导部的流道内的空气从排出部向车辆后方侧良好地流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在所述车轮罩的后部处,形成有向车辆前侧开放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部,所述槽部的上端部被配置于所述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处,所述槽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导入部连通。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在车轮罩的后部处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向车辆前侧开放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且,槽部的上端部被配置于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处,槽部的下端部与导入部连通。因此,能够以高效地将从车辆的侧部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向导入部进行引导。即,例如在后车轮罩中,在车轮的后方侧处,流过车辆的侧部的空气流处于向车轮罩内流入的趋势下。而且,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会流入到槽部内,并沿着槽部而向导入部被引导。由此,能够高效地将从车辆的侧部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向导入部进行引导。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所述遮蔽部具有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下侧而向车辆后侧倾斜的倾斜部。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遮蔽部具有倾斜部,倾斜部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下侧而向车辆后侧倾斜。因此,当沿着地板下部而向车辆前侧流动的对流碰触到遮蔽部时,对流的风向会通过倾斜部而被向车辆后侧实施方向转换。由此,从排出部被排出的空气流以及流过地板下侧空间而向车辆后侧流动的空气流会变得更容易向地板下部的车辆下方侧流入。因此,即使在于排出部的车辆后侧处产生了向车辆前侧流动的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加良好地使引导部的流道内的空气从排出部向车辆后方侧流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轮罩内的空气向车辆的侧部吹出的情况。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或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在所述地板下部与所述排出部之间形成有构成所述遮蔽部的纵壁,所述纵壁被配置于与所述排出部相比靠车辆下侧处,并被构成为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在设置于地板下部与排出部之间的纵壁处形成有遮蔽部。而且,纵壁被构成为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在假设纵壁与路面等的障碍物发生了干涉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被输入到车身上的冲击力。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所述排出部被配置于与所述导入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能够对从车辆的侧部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从车轮罩的后端向车辆下侧被吹送的情况进行抑制,并能够使该空气流顺利地与流过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汇合。即,例如在后车轮罩中,从车辆的侧部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处于流过车轮罩的后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斜下方下吹的趋势下。而且,当该空气流流过车轮罩的后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斜下方下吹时,该空气流会从车轮罩的后端而向车辆下侧被吹送。相对于此,由于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将排出部配置于与导入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因此流道在正面观察时向车辆下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从车辆的侧部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会从导入部而向流道内被导入,并且被导入到流道内的空气流会顺利地流过流道内而向排出部侧流动。而且,该空气流会从排出部被排出,并顺利地与流过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汇合。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对从车辆的侧部流入到车轮罩内的空气流从车轮罩的后端向车辆下侧被吹送的情况进行抑制,并能够使该空气流与流过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顺利地汇合。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所述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形成于与所述车轮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中,例如在车轮罩内,流过车轮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后侧流动的空气流从导入部向流道内被导入、并从排出部被排出。而且,从排出部被排出的该空气流会与流过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顺利地汇合。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轮罩后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罩后部结构,具备:导入部,其被形成于覆盖车轮的车轮罩的后部,并使所述车轮罩内的空气被导入;排出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导入部的车辆后侧,并将从所述导入部被导入的空气向车辆后侧且车辆下侧排出;引导部,其具有将所述导入部与所述排出部连通并使从所述导入部被导入的空气向车辆后侧且车辆下侧流动的流道,并且构成所述流道的上壁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下侧斜前方鼓出并与所述排出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杵岛史彦小泉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