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737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包括前、后、左、右边板及底板,该边板及底板分别于周缘具有边框以及由细编织藤条包覆边框所形成的藤面;边板的边框两侧分别以该藤条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的边杆,该底板在其前后两边框侧也以藤条包覆有边杆,在边板的四角处分别设有连接角块,以该连接角块的横向插柱和直向插柱插置于前、后、左、右边板和底板的边杆相应的插孔内将前、后、左、右边板和底板连接在一起。(*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编织藤俱,特别是一种可折叠的编织藤俱。由于藤编织品具有特殊古朴之风格,加上其透气不密封之特性,使得藤编家俱渐渐受到一般家庭之喜爱,又一般藤编家俱由于其透气效果良好,可使收纳于藤俱中之物品不易滋生霉菌或产生异味,而传统藤俱之编织制作都系先以较粗之藤枝或木头构成藤俱之主体支架,再以细藤条将支架逐一编织包覆而成为一具固定之形态,如此之编织作业方式需完全藉由手工方得以确实执行,而使得加工速度缓慢,且其固定之支架结构更使每单一之成品无法折叠而占去相当大的空间,不但储藏空间大、搬运不易,且当要进行成品或半成品之运送时,其固定形体所占之体积将使运费随之增加,尤其在进出口作业时其所占之体积更直接影响报关费用之支出。故有的厂家生产了一种可自行动手加以拆解组装之藤制品,其是将原先之藤枝或木头更改为具螺孔之空心铁管,再将每一单元件加以进行藤面编制后复逐一将各单元件以螺丝锁固而完成一成品。其作法虽可解决运送时占用空间之问题,但其不论于组装或拆解时均须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及人力,非常不符合时下之需求,且因其为螺丝锁固,如发生螺丝松脱或螺锁不切实时,很可能因此而拆解,使使用者置于内部之物品因掉落而毁损。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的编织藤具,使藤俱在未组装底板之前,可先行将已完成的藤俱半成品加以折叠堆置,其不但节省空间、易于搬运,同时更可藉此大幅减低出口报关以及运送费用之支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包括前、后、左、右边板及底板,该前、后、左、右边板及底板分别于周缘具有边框以及由细编织藤条包覆边框所形成的藤面;其特征在于该前、后、左、右边板的边框两侧分别以该藤条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的边杆,该底板在其前后两边框侧也以藤条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的边杆,在前、后、左、右边板的四角处分别设有连接角块,该连接角块具有一体成型的两个并列的直向插柱和一与之垂直的横向插柱,以该连接角块的横向插柱和直向插柱插置于前、后、左、右边板和底板的边杆相应的插孔内将前、后、左、右边板和底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其特征在于该连接角块插置于前、后边板的边杆的直向插柱比插置于左、右边板的边杆的直向插柱长。所述的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其特征在于于前、后、左、右边板顶部设置有顶板,该顶板于周缘具有边框及由细编织藤条包覆边框所形成的藤面,且于后侧边框侧以藤条包覆有一两端具插孔的边杆,位于后侧顶部的连接角块的上部形成一穿耳,以二轴杆穿过该穿耳插置于顶板的边杆的插孔内将顶板与后边板连接。本技术的效果是本技术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在完成各边板编织连结之半成品后,不须任何拆解工具即可将其折叠成一扁平状之外形,不但易于搬运、减少仓储空间,并可于送达至客户所指定之地点后亦不用任何组装工具即可快速组装成型,使其不但于整体出货时体积可因此而大幅降低,又可于组装时快速成型,而大量节省金钱和时间与人力。附图图面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结构外观图。图2A、2B为本技术之组装过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半成品折叠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之活动插柱与连接角块之相关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之结构外观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之结构分解图。本技术的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如图1所示,其是由细藤条编织成藤面,包括有前边板5、后边板6、左边板1、右边板2四个边板,以及底板7;请配合参照图2A、2B,其中左边板1、右边板2以及底板7系于其固定之边框先行完成藤面之编织,并分别在左边板1与右边板2之边框两侧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之边杆11、21,而其底板7亦同样在其前后两边框处包覆有边杆71,同时藉由连接角块3、3’分别将各边板以及底板相插置连接,其中连接角块3、3’皆具有横向插柱31、31’用以与前、后边板5、6之顶端边杆51、61以及底端边杆51’、61’相插套,且连结于上位处之连接角块3’形成有两并列之直向插柱32’、33’,分别用以插套左边板1之边杆11与前、后边板5、6之边杆52、62,以及右边板2之边杆21与前、后边板5、6之边杆52、62,而其连结于下位处之连接角块3亦同样形成有两并列之直向插柱32、33,分别用以插套左边板1之边杆11与前、后边板5、6之边杆52、62,以及右边板2之边杆21与前、后边板5、6之边杆52、62。本技术于装配时首先如图2A所示,先藉由具有插柱之连接角块3’、3,分别于前边板5与后边板6之上下端,将前、后边板5、6两侧之边杆52、62以及顶端边杆51、61和底端边杆51’、61’加以连接后,即可进行前、后边板5、6由上而下之藤面编织,待前、后边板5、6之藤面逐步编织近底端之边杆51’、61’处时,为利于编织面之完整性,须将底侧之连接角块3略为退出,使较短之插柱32得以与左、右边板1、2之边杆11、21相插接,在套接过程中其较长之插柱33仍未与前、后边板5、6两侧之边杆52、62相脱离,可维持前、后边板5、6先前所编织之藤面结构,而待完成前、后边板5、6与左、右边板1、2的连接后,再进行前、后边板5、6未完成之编织,并使前、后边板5、6与左、右边板1、2、连结成一完整之框体状结构,而如图3所示,可将其折叠呈一扁平状之外形后予以成叠堆置。而其折叠之动作方式系左边板1与右边板2分别以连接角块3、3’之直向插柱32、32’为枢轴向内偏转,使左边板1右边板2分别向前边板5或后边板6贴靠,而此时前边板5与后边板6之边杆52、62则系因为穿套在连接角块3、3’之另一直向插柱33、33’上,所以其连接角块3、3’并不会随之转动,仅会呈水平方向之挪移以配合左边板1与右边板2之偏转使整体相互贴靠呈一平板状之结构。又,当欲进行底板7之组装时,如图2B及图4所示,另藉由活动插柱4分别套入左、右边板1、2及前、后边板5、6底端之连接角块3之插柱套孔34中,其活动插柱4于其套座41上形成有横向直伸之插柱42与定位销43,其即藉由定位销43与连接角块3之定位孔35封合,使套座41与插柱套孔34稳固套合,并使其插柱42与底板7前后侧之边杆71相插接,即可完成整体藤俱之组装作业。再如图5及图6所示,其系为本技术另一具有掀、盖作用的顶板之藤俱实施例结构;其中,顶板9亦系由固定边框编织藤面而构成,并在其后侧边框包覆有一边杆91,而连结于上位处之连接角块8亦同样形成有两并列之直向插柱82、83,分别用以插套左边板1之边杆11与后边板6之边杆62,以及右边板2之边杆21与后边板6之边杆62,以及用以插套后边板6顶端边杆61之横向插柱81,另在其顶部形成有一穿耳84,其利用两轴杆85分别穿过连接角块8之穿耳84,再与顶板9之边杆91两端相插接,即可完成顶板9之组装。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包括前、后、左、右边板及底板,该前、后、左、右边板及底板分别于周缘具有边框以及由细编织藤条包覆边框所形成的藤面;其特征在于该前、后、左、右边板的边框两侧分别以该藤条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的边杆,该底板在其前后两边框侧也以藤条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的边杆,在前、后、左、右边板的四角处分别设有连接角块,该连接角块具有一体成型的两个并列的直向插柱和一与之垂直的横向插柱,以该连接角块的横向插柱和直向插柱插置于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的编织藤俱,包括前、后、左、右边板及底板,该前、后、左、右边板及底板分别于周缘具有边框以及由细编织藤条包覆边框所形成的藤面;其特征在于:该前、后、左、右边板的边框两侧分别以该藤条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的边杆,该底板在其前后两边框侧 也以藤条包覆有两端具有插孔的边杆,在前、后、左、右边板的四角处分别设有连接角块,该连接角块具有一体成型的两个并列的直向插柱和一与之垂直的横向插柱,以该连接角块的横向插柱和直向插柱插置于前、后、左、右边板和底板的边杆相应的插孔内将前、后、左、右边板和底板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鑫鹰
申请(专利权)人:凯盈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