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涉及船舶结构技术领域的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包括若干个依次由上至下设置于船体中的非水密平台,非水密平台的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与船体的内壳和外板连接;非水密平台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壳体侧通孔和若干个板体侧通孔;若干个壳体侧通孔沿着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且均设置于非水密平台的顶面的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边缘处;若干个板体侧通孔沿着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长度方向分布,设置于非水密平台的顶面的靠近第二侧面的边缘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保证了水舱的流水和油舱的流油,而且既能够减轻所用钢料重量,又能够采用简单的施工工艺完成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船舶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
技术介绍
在船舶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有很多的非水密平台10需要开孔,最常见的开孔形式为两种,一种开孔形式如图4所示,在非水密平台10的中央开设长圆形孔60;另一种开孔形式如图6所示,在非水密平台10的中央开设长条状孔70。通过这两种开孔结构,一方面可以减轻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重量,另一方面可作为水舱的流水孔和油舱的流油孔。但是,这两种开孔的形式均有不足之处,如图4所示,首先,对于长圆形孔60,从舾装专业考虑,这种长圆形孔60并不满足人员行走的要求,如图5所示,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在长圆形孔60上焊接若干个方钢61,使得最终的开孔变成了焊接方钢61后的格栅形式,此种处理方法,可以保证流水和流油的要求;这种在长圆形孔60上加装方钢61的方法虽然能够使得开孔满足人员行走的要求,而且也能够保证平台流水和流油的要求,但是增加的方钢61重量最终也是船体结构重量,而且有时增加的方钢61重量反而超出因开孔而减轻的钢料重量,最终反而增加了结构重量;另外,增加方钢61的处理方法给船厂增加了一道工序,也就是要在所有的长圆形孔60上焊接方钢61,这将增加船厂的成本和生产工期;其次,对于长条状孔70,虽然保证了水舱的流水和油舱的流油,而且在减轻钢料重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形式的开孔,对于切割机的损伤比较严重,很多船厂宁可选择长圆形孔60的结构,增加一定的钢料重量和生产工序,也不愿采用长条状孔70。如何设计一种减少所用钢料的重量,增大流通面积且施工方便的非水密平台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保证水舱的流水和油舱的流油,而且能够减轻所用钢料重量,且采用简单的施工工艺就能够完成加工的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包括若干个依次由上至下设置于船体中的非水密平台,所述非水密平台的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与所述船体的内壳和外板连接;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壳体侧通孔和若干个板体侧通孔;若干个所述壳体侧通孔沿着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且均设置于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顶面的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边缘处;若干个所述板体侧通孔沿着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长度方向分布,设置于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顶面的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边缘处。优选地,当外板为纵骨架结构时,若干个所述板体侧通孔为均匀分布,且所述板体侧通孔的尺寸与所述壳体侧通孔的尺寸相同。优选地,当外板为横骨架结构时,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顶面的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边缘处设有两个肋骨孔;所述非水密平台的顶面上还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强框和第二强框;所述第一强框和所述第二强框均与所述非水密平台垂直,所述第一强框与所述非水密平台的夹角形成两个第一角部,所述第二强框与所述非水密平台的夹角形成两个第二角部;所述板体侧通孔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板体侧通孔分别处于相应的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中。优选地,所述壳体侧通孔为圆孔,所述述壳体侧通孔的直径的取值范围是150mm-200mmo优选地,所述壳体侧通孔的横截面上最靠近所述内壳的点与所述内壳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15mm-25mm0优选地,若干个所述壳体侧通孔的排列方向与若干个所述板体侧通孔的排列方向平行。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不仅保证了水舱的流水和油舱的流油,而且既能够减轻所用钢料重量,又能够采用简单的施工工艺完成加工;本技术的结构具有很广的实用性,很值得在船舶结构设计中推广。【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实施例1的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实施例1的非水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实施例2的非水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现有的在非水密平台的中央开设长圆形孔的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现有的在非水密平台的长圆形孔上焊接若干个方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现有的在非水密平台的中央开设长条状孔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非水密平台101第一侧面102第二侧面100壳体侧通孔200板体侧通孔300肋骨孔21第一强框22第二强框31第一角部32第二角部40内壳50外板60长圆形孔61方钢70长条状孔LI壳体侧通孔的横截面上最靠近内壳的点与内壳之间的距离L2板体侧通孔的横截面上最靠近外板的点与外板之间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包括:包括若干个依次由上至下设置于船体中的非水密平台10 ;本实施例中,非水密平台10的数量为三个;所述船体上设有内壳40,内壳40外部设有外板50 ;非水密平台10设有相对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第一侧面101与内壳40连接,第二侧面102与外板50连接;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沿着非水密平台1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壳体侧通孔100和若干个板体侧通孔200 ;若干个壳体侧通孔100和若干个板体侧通孔200均从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贯穿至非水密平台10的底面;若干个壳体侧通孔100沿着非水密平台10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相邻壳体侧通孔100之间的间距相等,两个若干个壳体侧通孔100均设置于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的靠近第一侧面101的边缘处;若干个板体侧通孔200沿着非水密平台10的长度方向分布,且设置于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的靠近第二侧面102的边缘处;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上还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强框21和第二强框22 ;第一强框21和第二强框22均与非水密平台10垂直。本专利技术的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中,水仓中的水和油仓中的油能够通过壳体侧通孔100和板体侧通孔200流出非水密平台10,由于壳体侧通孔100和板体侧通孔200分别设置于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的两侧边缘处,所以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在非水密平台10的中间区域中彳丁走;船体在晃动时,油和水会加速向非水密平台10的两侧边缘流动,所以,壳体侧通孔100和板体侧通孔200的设置位置,能够进一步加快油和水从壳体侧通孔100和板体侧通孔200流出;处于上方的非水密平台10中油和水流到处于下方的非水密平台10时,油和水分别向非水密平台10的两侧的边缘流动后流出非水密平台10,该结构使油和水向下流动时的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非水密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依次由上至下设置于船体中的非水密平台(10),所述非水密平台(10)的相对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分别与所述船体的内壳(40)和外板(50)连接;所述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壳体侧通孔(100)和若干个板体侧通孔(200);若干个所述壳体侧通孔(100)沿着所述非水密平台(10)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且均设置于所述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的靠近所述第一侧面(101)的边缘处;若干个所述板体侧通孔(200)沿着所述非水密平台(10)的长度方向分布,设置于所述非水密平台(10)的顶面的靠近所述第二侧面(102)的边缘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本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