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系统,用以朝向一平面投射一光束。发光系统包含一发光组件及一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发光组件产生光束,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位于平面及发光组件之间,并位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用以改变光束的照明角度,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包含一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包含一出光部及一邻接于出光部的入光部,出光部的外径大于入光部的外径,入光部的外径随着远离出光部递减,入光部在相反邻接于出光部处形成有一凹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变焦效果的发光系统。
技术介绍
光的传播可分为光的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如手电筒、前车灯等,利用该等光传播特性,使得光束集中、单点照明度提高的灯具,令使用者在光投射标的上能够获得较佳的照明效果;再者,如方向灯、车尾灯等,则利用该等光传播特性,使得光束分散、照明区域广度提升的灯具,使后方或侧方的人车均能看到灯具的提示效果。发光二极管(LED)是一固态的半导体组件,利用电子电洞的相互配合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属于冷光发光,具有体积小、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耗电量低、不发热、耐震性佳及无污染等优势,于现今环保意识抬头社会中,成为最热门的发光源。目前市面上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多搭配至少一透镜以调整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源的光型;然而,前述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的发光二极管与透镜间的距离固定,藉以提供固定的照明角度(或称光型)的光源。换言之,传统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的照明角度无法依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而调整,致使整体实用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系统,该发光系统具有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以改变光束的照明角度(或称光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种发光系统,该发光系统用以朝向一平面投射一光束。发光系统包含一发光组件及一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发光组件产生光束,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位于平面及发光组件之间,并位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用以改变光束的照明角度,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包含一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包含一出光部及一邻接于出光部的入光部,出光部的外径大于入光部的外径,入光部的外径随着远离出光部递减,入光部在相反邻接于出光部处形成有一凹槽。本技术的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可以改变发光系统的照明角度,藉此,发光系统可以依被照射物的不同而改变其光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另一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一操作状态之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二操作状态之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一操作状态之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二操作状态之剖视图。图11为对应本技术之发光系统在一特定状态下的配光曲线图。图12为对应本技术之发光系统在另一特定状态下的配光曲线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lb、3发光系统10、10b、30 镜筒100、100b、300 容置空间102、302 上开口104、304 下开口106、306 内筒壁108 卡槽110外筒壁112 底座12、12b、32 承载座120外壁面1200 上表面1202 下表面122卡挚部124贯穿孔126设置部128固定部14、34 第二透镜16、36 第一透镜160、360 入光部162、362 出光部164、3602 凹槽I8、38发光组件19、44 电路板20、2Ob、40 带动件200、400 座体202b、404 连杆200b 座体202 螺杆204、204b、402 马达206、206b 平台部208螺接部3无线接收器320固定臂322支撑部323卡挚件342 底面344微透镜363次透镜3600 导光区39反射环42散热件420 柱体424 鳍片2OSb 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新型发光系统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配合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组合图,图2及图3分别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分解图。发光系统I用以朝向一平面(图中未示)投射一光束;发光系统I包含发光组件18及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未另标号),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用以改变光束的照明角度(或称光型)。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位于平面及发光组件18之间,并位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包含镜筒10、承载座12、第一透镜16及第二透镜14。镜筒10的外观呈轴对称的圆筒状,镜筒10包含容置空间100,以及位于容置空间100两相反侧并连通于容置空间100的上开口 102 (如图2所示)及下开口 104 (如图3所示)O镜筒10的内筒壁106上形成有沿着特定方向延伸的卡槽108,卡槽108由镜筒10的内筒壁106朝向外筒壁110的方向凹陷。卡槽10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且当卡槽108的数量为多个时,其等之间呈等间隔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镜筒10以具有两个卡槽108作为说明范例,这两个卡槽108面对设置,且卡槽108的侧剖面大致呈矩形,且卡槽108由镜筒10的上开口 102呈直线状地延伸至下开口 104。另外,镜筒10的内筒壁106上可以涂设有反射层(图中未示),用以反射传递于其上的光线。承载座12大致呈圆形,且其外壁面120上凸设有卡挚部122 ;在实施方式中,卡挚部122侧剖面对应卡槽108而大致呈矩形。承载座12的高度小于镜筒10的高度。承载座12位于容置空间100,卡挚部122对应容设于卡槽108中,当承载座12受外力推动时,可在容置空间100内进行往复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承载座12可以在容置空间100中朝向上开口 102或下开口 104的方向移动。承载座12面对上开口 102的一侧形成有设置部126及固定部128 (如图2所示),固定部128形成在承载座12的上表面1200,并朝向承载座12的下表面1202方向凹陷。设置部126由固定部128的中央处朝向下表面1202方向凹陷,设置部126的高度大于固定部12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系统,用以朝向一平面投射一光束,其特征在于,该发光系统包含:一发光组件,产生该光束;以及一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位于该平面及该发光组件之间,并位于该光束的传递路径上,该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用以改变该光束的照明角度,该可调式照明装置包含一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包含一出光部及一邻接于该出光部的入光部,该出光部的外径大于该入光部的外径,该入光部的外径随着远离该出光部递减,该入光部在相反邻接于该出光部处形成有一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新杰,邓舜文,王舜,
申请(专利权)人:浚洸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