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64374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0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本体以及连接在本体上的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内限定出气道,所述本体与所述加强结构采用一体注塑形成。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不仅刚度以及强度较高,而且重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流罩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导流罩多通过SMC模压工艺制造或直接注塑成型。现有SMC模压工艺制造的导流罩,不仅密度较高、产品较重,而且该种工艺原材料不环保,制成的导流罩不容易回收再利用。而通过塑料直接注塑成型得到的导流罩,虽然原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产品重量较轻,但产品本身刚度及强度较弱,为提高导流罩的刚度及强度,需要布置复杂的支撑支架,增加导流系统的重量及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刚度以及强度较高、重量轻的导流罩。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本体以及连接在本体上的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内限定出气道,所述本体与所述加强结构采用一体注塑形成。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不仅刚度以及强度较高,而且重量轻。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每个所述第一加强部大体沿横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强部沿纵向分布,每个所述第二加强部大体沿纵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二加强部沿横向分布。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加强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加强部均相交且每个所述第二加强部与多个所述第一加强部均相交。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为线形的管状件,所述管状件的内孔形成所述气道。优选地,所述本体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具有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本体的左边沿和右边沿具有所述第二加强部。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还设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为网格状。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宽度为所本体的厚度的2/3倍。【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导流罩100,本体10,上边沿11,下边沿12,左边沿13,右边沿14,内表面15,加强结构20,气道21,第一加强部22,第二加强部23,加强筋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2描述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流罩10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流罩100,导流罩100包括:本体10以及连接在本体10上的加强结构20,加强结构20内限定出气道21,本体10与加强结构20采用一体注塑形成。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流罩100,在本体10上设置具有气道21的加强结构20,不仅增强了导流罩100整体的受力强度,而且降低了导流罩100的整体重量;此夕卜,本体10与加强结构20采用一体注塑形成以使加强结构20的各部分受力均衡、避免应力集中,同时便于批量生产。可以理解的是,加强结构20内的气道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连通的气道21,也可以是多个互不连通的气道21,加强结构20的形状可以是条状、块状等。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20包括多个第一加强部22和多个第二加强部23,每个第一加强部22大体沿横向延伸且多个第一加强部22沿纵向分布,每个第二加强部23大体沿纵向延伸且多个第二加强部23沿横向分布。其中,横向是指导流罩100的长度方向,纵向是指导流罩100的宽度方向。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加强部22大体沿横向延伸的弧形,第二加强部23呈大体沿纵向延伸的直线形或弧形,第一加强部22均匀分布在纵向方向上且第二加强部23均匀分布在横向方向上。由此,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3对本体10的横向和纵向均起到加强作用,增强了导流罩100整体的强度以及刚度。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本体10的上边沿11和下边沿12为向下凹的弧形,本体10的左边沿13为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的弧形,本体10的右边沿14为自右上方向左下方延伸的弧形。然而,本技术并不限于此,本体10以及加强结构20的形状、加强结构20的数量等可有多种选择,在此不赘述。进一步地,每个第一加强部22与多个第二加强部23均相交且每个第二加强部23与多个第一加强部22均相交。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加强部22与多个第二加强部23在本体10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结构,增强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紧固性以及各自与本体10连接的紧固性,使导流罩100的结构强度更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3为线形的管状件,管状件的内孔形成气道21。如图2所示,以第一加强部22为例进行描述,第一加强部22形成为管状,第一加强部22的部分外侧壁连接在本体10的内侧面上,气道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加强部2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注塑成型过程中,向熔融的塑料中通入惰性气体以形成气道21,加强结构20与本体10的连接处采用圆角过渡。第一加强部22、第二加强部23和本体10。第二加强部23的结构与第一加强部22类似,在此不赘述。由此,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3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优选地,本体10的上边沿11和下边沿12具有第一加强部22,本体10的左边沿13和右边沿14具有第二加强部23。如图1所示,本体10为四边形结构,每个第一加强部22自本体10的左边沿13延伸至本体10的右边沿14。每个第一加强部22为弧形且与本体10的上边沿11以及下边沿12的形状相一致,最上方的第一加强部22覆盖在整个上边沿11上,最下方的第一加强部22覆盖在整个下边沿12上。相应地,每个第二加强部23自本体10的上边沿11延伸至本体10的下边沿12,中间的第二加强部23沿纵向延伸,最左侧的第二加强部23的延伸方向与本体10的左边沿13的延伸方向大体一致,最右侧的第二加强部23的延伸方向与本体10的右边沿14的延伸方向大体一致。由此,加强结构20对本体10的形成沿周向的固定以提升本体10边沿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强导流罩100整体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20连接在本体10的内表面15和/或外表面上。换言之,第一加强部22、第二加强部23可分布在本体10的内表面15和/或外表面上,其中本体10为厚度小于或等于4mm的板件。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本体以及连接在本体上的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内限定出气道,所述本体与所述加强结构采用一体注塑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荣磊朱思宇庞玫任天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