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玉堂专利>正文

罐装饮料自动冷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4873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罐装饮料自动冷热装置,它主要包括大小一致和罐体和罐盖装置,在罐盖装置中含有一外层圈和一内层圈,在内层圈中设有一弧形按压面,在其内侧中间设有尖刺,在内层圈的外周面有一短突缘环条,沿其上侧外周面有内凹的排放槽道,在外层圈与短突缘环条相对应之处设有内突缘环,在两者之间形成一夹槽。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确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能自动化生产,成本低,可长期存放不气化的自动加温或冷却的罐装饮料装置。(*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饮料自动冷热装置,特别属于罐装饮料可自动加热制冷的安全装置。以一般咖啡、果汁等饮料为例,通常以罐装方式包装销售,这类罐装饮料在商店出售时,要对其加温或冷冻并不困难。但在携带外出,在无相当的冷冻或加热设施时,要对其加温饮用,就相当困难。现已有人设计制造了一种加温饮料罐,可按压予设的罐盖装置,使罐内产生化学变化,能对罐中饮料加热,以达到随时随地可饮用热或冷饮料之目的。但这种可加温饮料罐的设计,尚存在相当多的缺点,如发热液要另外包装生产和增加包装盖,在组装时又增加部件,既费时又提高成本,还不易控制质量。以第80213996号“罐装饮品自动加温装置”台湾新型专利为例,参见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自动加温罐,在一适当大小的饮料罐10的内部贮装各种不同的饮料11(如咖啡、茶或果汁等),于罐10之一端形成一凹室12,以供在其中放入化学剂13(如碳粉等)。并在该凹室12的顶端设有一内盖14,在内盖底部设有一底膜片15,可在其内部装入溶液16,而在罐体的顶端还设有一弹性外盖17。在使用时,按压弹性外盖17,使其受到下压的力,从而使内盖14中的中心栓18向下活动并刺破底膜片15,在其中的溶液16便流入凹室12中的化学剂13,两者混合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热量,即对罐内饮料加温,或吸收热量使罐中饮料冷冻。由上述公知的自动加热罐的结构可知,它必需设有两层分开的内盖14和外盖17,在工厂中制造时,需用两组模具分别生产上述罐盖元件,从而使成本提高,生产周期长,这是缺点之一。此外,内盖14和外盖17均在没有防护设施的状态下套合于凹室12的顶面和罐体10的端部,因而其气密性较差,使这种饮料罐在存放较长时间后,常因气化现象,而使予贮化学剂13产生化学变化而失去作用。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便要以较为严密的公差配合套装该罐盖。以加热为例,在溶液16与化学剂13混合时,会产生高热,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外盖17便会这种高压膨胀而炸开,被化学剂13沾污双手,有时常因其高温而导致使用者有烫伤的危险,这也是其缺点之一。这种公知的加温装置的内盖14的表面为圆弧形,它与凹室12的顶面装配相当困难,由于它在现场组装时难以定位,导致不易自动化生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快速加工成型的罐装饮料加温装置,它与罐体端部的大小一致,并包括一内层圈和一外层圈,在两层圈之间形成一夹槽供夹置于罐体的上端部,还在上述内层圈的外周面设置一适当大小的止漏环,而沿该止漏环向上形成一凹弧形排放槽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的罐装饮料加温装置,使装有溶液的底膜片被刺破后,溶液与化学剂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予设的适当大小的内层圈外周面上的短突缘环因受热而熔化,使高温气体能从予设的凹弧形排入槽道和数个偏心轴向外通槽孔迅速排出,以避免热爆现象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长期存放的罐装饮料加温装置,在该装置的透过罐盖内层圈予设的突缘环条与外层圈的突缘严密配合,使长期放置的罐装饮料加温装置不会气化失效。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合于自动化生产的罐饮料加温装置,即整体成型的罐盖可上下叠放。本专利技术将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其附图有图1为公知的自动加温罐的剖视图;图2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实施例的底面朝上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底面朝下的全剖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实施例装配于饮料罐上时的剖视图;图5为图4志示的剖视图在罐盖已压下时的状态图;图6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在罐盖已压下时热气排放中的状态图。参见图2,本专利技术的罐盖将与资料罐端部的大小一致,它含有一外层圈50和一内层圈60,在内层圈60中设有一弧形按压面61,在按压面61的内侧中央设有尖刺部分62。内、外层圈60、50之间设有一径向连接环70,使整个罐盖可以整体方式一次成型。从图2、3中还可看出,内层圈60的外周面63的适当高度位置处设有一略自外周面突起的短突缘环条64,并沿此突缘环条64的向上部份的外周面设置内凹的排放槽道65。在径向连接环70上尚设有几个等间距设置的外通槽孔71,而在外层圈50的内周面与上述突缘环条64的相对高度处设有另一稍大的内突缘环51,使两者之间形成一夹槽500。外层圈50稍向内缩形成一外伸环圈59,它的厚度W最好稍大于内、外层圈60、50之间的宽度。如图4、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装设于罐体90之端部时,使内、外层圈所构成的夹槽500对准罐体端部的环圈91后下压即成。在装配后,外层圈50的内突缘环51压靠于端部环圈91的外表面上予设凹口部分92,而内层圈60的短突缘环条64侧靠于端部环圈91的内周表面93,而达到完善的气密效果。而公知的自动加温盖在长期置放后,因没有防护措施而可能产生气化现象。所以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对此作了有效的改进。在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时,如图5、7所示,内层圈60的按压面61可以用手指按压,使其中的尖刺部分62刺破底膜片66,令内部的溶液67流入与凹室中的化学剂68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热量,对罐体90内的饮料进行加温。如图5、7中所示,在实施加温时,溶液67与化学剂68所产生的高温热气900会向上冲,由于短突缘环条64的断面较小,易被上冲的高温热气900而熔化断开,形成通路,然后,透过径向连接环70上的几个槽孔71,使高温气体顺利排出。由于在短突缘环条64的往上邻接位置的内层圈60的外周面上予设有凹弧形排放槽道65,使排气的通道增大,迅速上冲的高温热气因而能快速有效地排出,从而防止热爆现象。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使自动加温罐的内、外层圈成为一整体结构,特别适合于以单一模具快速注塑成型,其生产速度可成倍增长,而成本可以降低。此外,由于设置有熔放排气构造,使加温时的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高温热气能被迅速有效地排放,以克服此类自动加温罐热爆的缺点;再因予设的防护措施,自动加温罐在长期置放而气化失效现象也得以有效地改进;还有整个罐盖可彼此上下叠放,特别适合于工厂的自动化生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确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能自动化生产,成本低,可长期贮存不气化的自动加温或冷冻的罐装饮料装置。权利要求1.一种罐装饮料自动冷热装置,它主要包括大小一致的罐体和罐盖装置,在罐体一端有一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罐盖装置含有一外层圈和一内层圈,在内层圈中设有一弧形按压面,在按压面的中间设有尖刺部分,并在内、外层圈之间设有一径向连接环,在内层圈的外周面设有一略自外周面突起的短突缘环条、沿所述突缘环条的上侧外周面设有内凹的排放槽道、在径向连接环上设有几个等间距设置的外通槽孔,在所述外层圈的上部稍向内缩形成一外伸环圈,还在外层圈与所述短突缘环条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一稍大的内突缘环,使两者之间形成一夹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槽可夹置在罐体端部的环圈上,而外层圈上的内突缘环便压靠在环圈的外表面上的凹口部分,内层圈上的短突缘环条则紧靠于环圈的内周表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罐盖装置底部设有一底膜片,它与按压面之间形成一溶液室。4.一种罐装饮料自动冷热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步骤包括用手指按住按压面,使其中的尖刺部分刺破底膜片,令装在底膜片上的溶液流入罐体的凹室中,与凹室中的化学剂发生化学变化,用所产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罐装饮料自动冷热装置,它主要包括大小一致的罐体和罐盖装置,在罐体一端有一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罐盖装置含有一外层圈和一内层圈,在内层圈中设有一弧形按压面,在按压面的中间设有尖刺部分,并在内、外层圈之间设有一径向连接环,在内层圈的外周面设有一略自外周面突起的短突缘环条、沿所述突缘环条的上侧外周面设有内凹的排放槽道、在径向连接环上设有几个等间距设置的外通槽孔,在所述外层圈的上部稍向内缩形成一外伸环圈,还在外层圈与所述短突缘环条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一稍大的内突缘环,使两者之间形成一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玉堂
申请(专利权)人:徐玉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