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星虫的生态作用及混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341834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8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方格星虫的生态效益及混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研究了方格星虫在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发现方格星虫对沉积物有机质具有迁移作用,还具有生物扰动行为,可以改善沉积物和沉积物-水界面理化特征;在具有沙底或泥沙底的池塘中混养方格星虫,可以提高养殖系统物质利用率,同时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本发明专利技术混养方法将方格星虫与斑节对虾进行混养,是基于很好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数据进行的,如方格星虫与斑节对虾具有相近的温度、盐度等需求;同时通过加盖网片,可明显降低斑节对虾对方格星虫的捕食现象;二者养殖功能存在互补关系。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发现将方格星虫在斑节对虾收获后继续养殖60~80天,解决了二者养殖周期不完全同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方格星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及其混养的方法。
技术介绍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隶属于星虫动物门,是一种营穴居生活的大型底栖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沿岸,多栖息于沙质为主的滩涂区域。方格星虫属于广温和广盐性种类,其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35°C,适宜盐度范围为20~30。方格星虫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斑节对4下(/teflaeiA? monodon)是亚洲传统的对4下养殖品种,在国内其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沿海地区,其中广东是我国斑节对虾养殖规模最大的省份,年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55%。斑节对虾的养殖模式较为单一,主要在泥沙质池塘中进行养殖。然而,由于该品种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底质容易恶化,易暴发疾病、成活率较低;单一对虾品种的养殖效益低。斑节对虾属于广温和广盐性动物,其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350C,适宜的盐度范围为5~30,且喜沙底的养殖环境。目前相关的研究,如斑节对虾与锯缘青蟹的混养;斑节对虾与篮子鱼或鲻鱼混养;斑节对虾与菲律宾蛤仔混养;斑节对虾与大型藻类如江蓠的混养等;在海边滩涂区域进行星虫和文蛤的混养实验(蔡德建发表);这些研究中所涉及的混养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养殖系统中营养物质利用率,然而,以上混养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混养鱼类或蟹类会与斑节对虾竞争饵料,同时,蟹类会捕食蜕壳中的对虾;大型藻类主要利用的是养殖系统中的无机盐,同时大型藻类也会由于碎肩而增加底质中有机物含量;菲律宾蛤仔活动主要在沉积物表层,对于表层沉积物的垂直迀移能力不明显。另外,也存在一些将方格星虫和对虾混养的研究报道,如“方格星虫与凡纳滨对虾池塘混养试验”(作者:文雪、王志成、梁志辉、蒋艳、彭慧婧、杨家林;期刊:水产科技情报),“方格星虫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混养试验”(作者:陆志款,期刊:水产科技)等。这些研究报道仅涉及到方格星虫与对虾的混养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混养的方法只是粗略描写,未涉及到方格星虫在养殖环境有什么作用;也未涉及方格星虫的养殖对于其它养殖种类生长的影响;并且现有文章关注的是凡纳滨对虾,未发现涉及斑节对虾的研究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方格星虫的研究发现,方格星虫具有明显的生物扰动效应,其适宜密度的养殖对于沉积物-水界面和沉积物间隙水等特征具有改善作用;通过筛选相同生境、相近理化因子需求的养殖品种,选定了斑节对虾;方格星虫利用对虾残饵、底栖硅藻、浮游生物沉积颗粒等,可以提高养殖系统中的物质利用率;其迀移效果明显,可将表层沉积物迀移到深处,可改善沉积物环境,有利于斑节对虾的栖息和生长;试验表明在养殖方格星虫的沙底上覆盖网片可以降低斑节对虾对于方格星虫的捕食率,二者可以在同一个池塘很好地混养。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方格星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格星虫与斑节对虾的混养方法。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方格星虫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方格星虫在增加养殖系统底质间隙水溶氧含量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方格星虫在改善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方格星虫在迀移和清除水底沉积物中有机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方格星虫在清除水底沉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的,上述的沉积物为底栖硅藻、浮游动植物、残饵、排泄物中的至少一种。一种方格星虫与斑节对虾混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洗池塘; 2)将池塘泥沙翻动和曝晒,池塘底部细沙的厚度在35cm以上; 3)进水:进水经80目以上网筛过滤; 4)消毒:对养殖用水进行消毒; 5 )培养饵料生物:养殖用水消毒后,施用鱼糜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培养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培养过程中加入适当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为30~50cm,pH为 7.5 ?8.5 ; 6)投放方格星虫:当水体温度为20°C以上、盐度为15~35、pH为7.5?8.5、溶解氧4.5?8.0、氨氮含量在3.0mg/L以下、亚硝氮含量在1.2mg/L以下、底层硫化氢含量在0.2mg/L以下时;在接近投饵区投放方格星虫,放养密度为30?50条/m2;然后,在投放方格星虫的沙质区域铺置网片,保证网片不紧贴底部,以利于水体的流动和物质交换;同时,减少对虾对方格星虫的捕食; 7)放养斑节对4下苗:在放养方格星虫1~2周后,放养斑节对好,养殖密度为50?80尾/米2; 8)日常管理:每天投喂对虾料,监测水质; 9)捕获对虾:放养斑节对虾3~4个月后,起获斑节对虾,方格星虫继续养殖,不再投喂饵料,只依靠天然饵料; 10)收获方格星虫:起获对虾60?80天后,排出池塘水体,收集暴露出的方格星虫。进一步的,步骤5)中所述浮游生物为浮游微藻、桡足类、轮虫、枝角类中至少一类。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微生物制剂为芽孢杆菌。进一步的,在步骤8)的日常管理中,定期将网片上的附着物质进行刷洗,作为方格星虫的饵料来源之一,同时保证了底部水体流动和物质交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I)本专利技术具体地、深层次地研究了方格星虫在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发现方格星虫对沉积物有机质具有迀移作用,还具有生物扰动行为,可以改善沉积物和沉积物-水界面理化特征;在具有沙底或泥沙底的池塘中混养方格星虫,可以提高养殖系统物质利用率(残饵、内源性浮游生物沉积、底栖硅藻);本专利技术发现方格星虫与斑节对虾的混养具有很好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数据(具有相近的温度、盐度等需求;同时通过加盖网片,可以明显降低斑节对虾对方格星虫的捕食现象;在饵料资源上无竞争;二者养殖功能存在互补关系)。本专利技术还发现将方格星虫在斑节对虾收获后继续养殖60~80天,解决了二者养殖周期不完全同步的问题。2)在现有的技术中,未能明确方格星虫的生态效益;未能充分利用其底部修复功能;现有的混养鱼类或蟹类会与斑节对虾竞争饵料;同时,蟹类会捕食蜕壳中的对虾;大型藻类的碎肩会加重池塘底部沉积物的有机污染负荷;菲律宾蛤仔活动主要在沉积物表层,对于表层沉积物的垂直迀移能力和改善效果不明显。而本专利技术发现方格星虫对表层沉积物的迀移(摄食)效果明显,可以将有机物质迀移到沉积物底部,对于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水界面具有改善效果;方格星虫不会与斑节对虾竞争饵料,且通过加盖网片可以明显降低二者之间的捕食现象。3)本专利技术弄清了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沉积物-水界面理化因子的影响,确定了其养殖的生态有益性;解决了方格星虫与斑节对虾的养殖周期不完全同步的问题,可以在斑节对虾收获后,继续将方格星虫养成较大规格;通过改善底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斑节对虾的养殖密度,提高经济效益,可实现高效、清洁的养殖模式。【具体实施方式】方格星虫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中的应用。优选的,方格星虫在增加养殖水体间隙水溶氧含量中的应用。优选的,方格星虫在改善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应用。优选的,方格星虫在迀移和清除水底沉积物中有机质中的应用。优选的,方格星虫在清除水底沉积物中的应用。优选的,述述沉积物为底栖硅藻、浮游动植物、残饵、排泄物中的至少一种。—种方格星虫与斑节对虾混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洗池塘; 2)将池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方格星虫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伟朱长波颉晓勇郭永坚陈素文陈利雄张文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