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36438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7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属于回转驱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蜗杆通过其两端的轴承安装于基座内,且蜗杆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马达的输出端相连;回转支承安装于座圈内,且蜗杆与回转支承相啮合;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出油孔和储油槽,其中,注油孔加工于蜗杆旋转轴内部且沿其轴向分布,出油孔垂直于蜗杆旋转轴轴向且连通注油孔和蜗杆螺旋齿的齿槽;储油槽加工于蜗杆螺旋齿的两侧齿面上,该储油槽为螺旋形,且其螺旋方向与蜗杆螺旋齿的螺旋方向一致。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回转驱动装置,可以大大提高对蜗轮蜗杆啮合处的润滑效果,减少润滑脂的使用量,保证回转驱动装置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回转驱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是一种新型的回转类产品,通常由蜗杆、蜗轮式回转支承、壳体、动力源等组成,可以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和倾翻力矩。与传统的回转类产品相比,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由于采用蜗杆传动而具有传动比大、工作较稳定、噪声低、结构紧凑、可以自锁等特点,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以高空作业车、汽车起重机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领域,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以及其他自动化、机床制造、航天通讯等领域。在蜗轮蜗杆传动过程中,当承受载荷较大时,蜗杆与蜗轮上的啮合齿之间的压力和摩檫力也较大,接触部分温度过高,使蜗杆和蜗轮齿面易发生严重磨损甚至损坏齿面,从而引起传动不稳,传动精度下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目前,现有技术中多采用通过壳体外部油嘴向蜗轮蜗杆齿面啮合处加注润滑油的方式来减少蜗轮蜗杆齿面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和磨损现象,但由于壳体密封性不好,易发生润滑油泄漏的现象,因此,需要使用润滑脂来代替润滑油对蜗轮蜗杆啮合齿面进行润滑,但通过壳体外部油嘴加注润滑脂时,由于润滑脂的流动性较差,不易被加注到蜗轮蜗杆齿面啮合处,必须加注足够多的润滑脂才能使少量润滑脂到达蜗轮蜗杆啮合处,甚至完全不能到达,从而使润滑效果大大降低,不能使加注的润滑脂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润滑脂的浪费。此外,还会发生由于润滑脂的供应不及时导致润滑不充分的现象,从而影响润滑效果,造成齿面磨损。经检索,关于改善对蜗轮蜗杆驱动装置中啮合齿处的润滑效果的专利报道已有相关公开。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223788.4,申请日:2014年04月05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蜗轮蜗杆,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蜗轮蜗杆机构,其通过在蜗杆齿上加工通孔油道且在蜗轮齿面上加工油槽,使油池中的润滑油能够进入蜗轮蜗杆传动摩擦面内部和蜗轮齿面上的油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蜗轮蜗杆传动摩擦面内部的润滑作用,减少蜗轮蜗杆齿面的磨损,但由于该申请案中蜗杆齿上的通孔油道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设在蜗杆齿的非摩擦面和摩擦面上,且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道通孔位于蜗杆齿内部,大大增加了加工的难度,且使蜗杆齿的强度有所降低;同时,该申请案中的进油口不能使润滑油及时有效地进入油道通孔,尤其是当使用润滑脂进行润滑时效果更差。此外,该申请案中的油槽加工在蜗轮齿面上,需要在每个齿面上均加工出油槽才能保证对所有齿的润滑效果,但由于蜗轮的齿数相对较多,从而使加工较麻烦,工作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壳体外部油嘴向回转驱动装置中的蜗轮蜗杆啮合处加注润滑脂时,必须加注足够多的润滑脂才能使少量润滑脂到达蜗轮蜗杆啮合部位,且蜗轮蜗杆啮合齿面与润滑脂的接触不充分,从而使润滑效果不好,齿面磨损严重,且润滑脂的使用量较多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通过使用本技术中的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可以使润滑脂被有效地加注到回转驱动装置中的蜗轮蜗杆啮合处,减少润滑脂的使用量,且能够进行及时有效地润滑,防止蜗轮蜗杆齿面的磨损,从而保证回转驱动装置的正常使用。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蜗杆、座圈、回转支承、驱动机构和注油机构,其中,所述的蜗杆通过其两端的轴承安装于所述的基座内,且蜗杆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相连,蜗杆的另一端向外延伸至基座外;所述的回转支承安装于所述的座圈内,且蜗杆与回转支承的外齿圈相啮合;所述的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出油孔和储油槽,其中,所述的注油孔加工于蜗杆旋转轴内部且沿其轴向分布,所述的出油孔垂直于蜗杆旋转轴轴向且连通所述的注油孔和蜗杆螺旋齿的齿槽;所述的储油槽加工于蜗杆螺旋齿的两侧齿面上,该储油槽为螺旋形,且其螺旋方向与蜗杆螺旋齿的螺旋方向一致。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注油孔的中心线与蜗杆旋转轴的中心线重合,且所述的注油孔伸入到蜗杆旋转轴内部的深度与蜗杆螺旋齿的长度相对应。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油孔的直径小于蜗杆螺旋齿的齿槽宽度。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注油孔的进油口处设有油塞,且在油塞的外周设有封盖。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油槽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或方形。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的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在蜗杆旋转轴内部沿其轴向设有注油孔,该注油孔伸入到旋转轴内部的深度与蜗杆螺旋齿的长度相对应,且在蜗杆旋转轴内部沿垂直于旋转轴轴线方向还设有一排出油孔,上述出油孔连通注油孔和蜗杆螺旋齿的齿槽;从而可以使润滑脂通过注油孔进入蜗杆旋转轴内部并经由出油孔较好地到达蜗轮蜗杆啮合处,提高润滑效果,且可以大大减少润滑脂的使用量,并减少其损耗浪费。在蜗杆螺旋齿的两侧齿面上均设有螺旋形储油槽,从而可以对由出油孔出来的润滑脂进行储存,增加润滑效果,能够有效防止润滑不充分现象的发生,大大减少蜗轮蜗杆齿面的磨损;此外,该储油槽的螺旋方向与蜗杆螺旋齿的螺旋方向一致,从而可以使润滑脂随着蜗杆螺旋齿的旋转由螺旋齿的一侧齿面传递至另一侧齿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润滑效果。(2)本技术的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在注油孔的进油口处设有油塞,且在油塞的外周设有封盖,从而可以防止该回转驱动装置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脂的泄露。(3)本技术的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3)、蜗杆(4)、座圈(6)、回转支承(7)和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注油机构,其中,所述的蜗杆(4)通过其两端的轴承(5)安装于所述的基座(3)内,且蜗杆(4)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相连,蜗杆(4)的另一端向外延伸至基座(3)外;所述的回转支承(7)安装于所述的座圈(6)内,且蜗杆(4)与回转支承(7)的外齿圈相啮合;所述的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402)、出油孔(403)和储油槽(404),其中,所述的注油孔(402)加工于蜗杆(4)旋转轴内部且沿其轴向分布,所述的出油孔(403)垂直于蜗杆(4)旋转轴轴向且连通所述的注油孔(402)和蜗杆(4)螺旋齿的齿槽;所述的储油槽(404)加工于蜗杆(4)螺旋齿的两侧齿面上,该储油槽(404)为螺旋形,且其螺旋方向与蜗杆(4)螺旋齿的螺旋方向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从余李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环球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