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25063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4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源极连接有电源输入端(Vin),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漏极为电源输出端(Vout),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连接有复位开关(S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硬件电路实现的具有控制稳定的能够对电池供电的电源输入端进行欠压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源开关控制电路一般需要单片机控制,通过是通过C语言或汇编语言等程序代码对单片机进行编程,以使单片机的I/o 口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以实现电源开关控制电路的开关控制。此种结构的开关控制电路的缺点在于,需要对单片机进行编写固化程序,而且固化程序后的单片机可能由于外部供电不足或者碰撞摔倒等原因出现程序错乱,导致单片机的I/o 口的输出信号错乱或输出电平不稳定,从而可能会导致电源开关控制电路一直处于打开或关闭的循环控制的不稳定状态。另外,此种结构的电源开关电路当输入电源采用电池供电时,需要单独设置欠压保护电路,以对电池进行保护,防止电池过放电而导致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纯采用硬件电路实现的、控制稳定的、能够对电池进行欠压保护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源极连接有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漏极为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连有第四电阻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和第七电阻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连有第三电阻和第五电容,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七电阻的公共交点,所述第二电阻与第四电阻的公共交点的电压值为欠压保护点,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连接有复位开关。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漏极端与地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源极端与地之间并连有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电容为电解电容。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源极端与电源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源极端连接。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电源输入端通过接插件连接有供电电源。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供电电源为电池或直流电源。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漏极端通过第二二极管与所述公共交点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漏极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端与所述公共交点连接。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五电容为电解电容。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MOS管或NMOS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三极管起到开关电源的作用,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第一电阻为该第一三极管的栅极上拉电阻;当第一三极管截止时,第一三极管的漏极的电源输出端不输出的电源信号,当第一三极管导通时,第一三极管的漏极的电源输出端输出稳定的电源信号。当第一三极管为截止时,按下复位开关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接通电源输入端,此时,第六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公共交点构成了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偏置电压,使第二三极管导通,第二三极管通过第五电阻转换为电压信号后提供给第一三极管的栅极,同时第五电阻也起到了限流作用,此时第一三极管导通,第一三极管的漏极端,即电源输出端输出电源信号;此时由于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和第七电阻的公共交点,则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维持导通状态,此时,第二三极管的导通保证了第一三极管一直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三三极管导通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因此,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也为低电平;再次接下复位开关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偏置电压被拉低,导致第二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则第一三极管也处于截止状态,电源输出端没有输出信号。由此可知,本技术提供的电源开关控制电路,完全采用硬件电路实现,无需软件编程,避免了单片机的I/o 口输出信号不稳定造成电源开关电路不能稳定输出的现象,也避免了由于程序代码错乱导致电源输出源输出的电源信号不稳定的现象,因此具有稳定控制的效果。另外,本技术的第二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公共交点的电压值构成了欠压保护点,当电源输入端采用电池供电时,通过第二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分压设计,可以防止电池过放电,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请参考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源极连接有电源输入端Vin,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漏极为电源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连有第四电阻R4和第四电容C4,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七电阻R7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连有第三电阻R3和第五电容C5,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in,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七电阻R7的公共交点XI,所述第二电阻R2与第四电阻R7的公共交点X2的电压值为欠压保护点,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连接有复位开关SI。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三极管Ql起到开关电源的作用,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l的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第一电阻Rl为该第一三极管Ql的栅极上拉电阻,确保第二三极管Q2截止时,第一三极管Ql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第一三极管Ql的开关控制更加稳定;当第一三极管Ql截止时,第一三极管Ql的漏极的电源输出端不输出的电源信号,当第一三极管Ql导通时,第一三极管Ql的漏极的电源输出端Vout输出稳定的电源信号。当第一三极管Ql为截止时,按下复位开关SI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R6接通电源输入端Vin,此时,第六电阻R6和第四电阻R4的公共交点X2构成了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偏置电压,使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四电阻R4为第二三极管Q2的下拉电阻,确保复位开关SI没有按下时,第二三极管Q2 —直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第二三极管Q2的导通或截止状态更加稳定,从而更加稳定的控制第一三极管Ql的导通或截止,从而使本电源开关电路的控制更加稳定;第二三极管Q2通过第五电阻R5转换为电压信号后提供给第一三极管Ql的栅极,同时第五电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键低压电源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源极连接有电源输入端(Vin),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漏极为电源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连有第四电阻(R4)和第四电容(C4),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七电阻(R7)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连有第三电阻(R3)和第五电容(C5),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in),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七电阻(R7)的公共交点(X1),所述第二电阻(R2)与第四电阻(R7)的公共交点(X2)的电压值为欠压保护点,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连接有复位开关(S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台衡精密测控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