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龙荣专利>正文

防臭防虫降噪防反溢防缠绕防堵式地漏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23585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4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漏技术领域,是一种防臭防虫降噪防反溢防缠绕防堵式地漏芯,包括侧翻盖和呈中空态的漏水管体;漏水管体包括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进水引流段呈上下贯通的筒形,进水引流段的下部右侧通过呈左低右高的倾斜平面切除,且在对应切割处平面位置的进水引流段底部固定有相同倾斜角度的引流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聚集出水口呈开口向右上方,增设有引流隔板和聚集隔板,可对下水形成阻隔和缓冲,减小水流冲击的力度,具有良好的静音效果;增设侧翻盖并采用矩形连框可使侧翻盖能灵活翻转,可有效防臭、防虫、防反溢;使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之间采用无缝对接,且均呈平滑过渡状,可具有良好的防缠绕和防堵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地漏
,是一种防臭防虫降噪防反溢防缠绕防堵式地漏芯
技术介绍
由于大多数地漏的通道为直道,其进水口与出水口为上下相对的位置关系,在下水过程中会有较大的噪音出现;虽然也有部分地漏采用了侧向的出口,并在侧向出口处增设了防臭的侧翻板,但由于现有的侧翻板顶部大都采用单轴铰接,其铰接处贴近出水口,长期使用时易在该处出现杂质堆积,从而导致侧翻板无法闭合或无法完全闭合,出现无法防臭或防臭效果不佳的现象,另外由于下水中易滋生出小虫,且在此情况下小虫将会由侧翻板与侧向出口的缝隙进入室内,导致出现虫患的问题。而且现在的地漏往往侧重于单一功能的设计,无法同时解决防臭、防虫、降噪音、防反溢、防缠绕、防堵等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臭防虫降噪防反溢防缠绕防堵式地漏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地漏存在的长期使用易出现无法防臭或防臭效果不佳的现象,功能单一,无法同时解决防臭、防虫、降噪音、防反溢、防缠绕、防堵需求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防臭防虫降噪防反溢防缠绕防堵式地漏芯,包括侧翻盖和呈中空态的漏水管体;漏水管体包括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进水引流段呈上下贯通的筒形,进水引流段的下部右侧通过呈左低右高的倾斜平面切除,且在对应切割处平面位置的进水引流段底部固定有相同倾斜角度的引流隔板,引流隔板与进水引流段的下部合围形成与进水引流段内腔相通且呈扇形的引流出水口,进水引流段的顶部有与进水引流段内腔相通的引流进水口 ;聚集出水段包括呈左高右低倾斜的聚集隔板和能贴合在聚集隔板左侧并能与之形成有顶部开口的聚集腔的聚集曲面段,聚集曲面段外轮廓位于进水引流段下方投影的范围内,聚集腔的顶部开口与引流进水口底部轮廓重合,聚集隔板的下部设有与聚集腔相通且开口向右上方向的聚集出水口 ;进水引流段的底部和聚集出水段的顶部通过无缝对接固定在一起,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及其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均呈平滑过渡状;在聚集隔板的右侧上部铰接有能压合在聚集隔板右侧下部并封堵聚集出水口且能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向右上方侧翻并开启聚集出水口的侧翻盖。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聚集出水段的上端外侧可固定有限位边缘,对应限位边缘下方位置的聚集出水段上部外侧由上至下分布有至少一个密封环槽。上述对应限位边缘下方位置的聚集出水段上部外侧可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两个密封环槽。上述在聚集隔板的右侧上部的前侧和后侧可分别固定有聚集铰接支座,在侧翻盖的右侧上部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固定有侧翻铰接支座,聚集铰接支座和侧翻铰接支座通过矩形连框铰接在一起;矩形连框包括上横杆、下横杆和两个侧连杆,上横杆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套装在对应的聚集铰接支座内,下横杆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套装在对应的侧翻铰接支座内,上横杆和下横杆的前端与后端分别通过对应的侧连杆固定连接在一起。上述侧翻盖的下边缘可呈圆弧状。上述侧翻盖的右侧中部可固定有能将其压合在聚集隔板右侧下部的配重块。上述聚集曲面段的底部和聚集腔底部均可呈球形面。上述在进水引流段的顶部可设有能遮盖引流进水口且能拆装的滤网。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使聚集出水口呈开口向右上方可有效防止下水直接冲入下水管道内,减小下水噪音,增设有引流隔板和聚集隔板,可对下水形成阻隔和缓冲,减小水流冲击的力度,进一步减小下水噪音,具有良好的静音效果;增设侧翻盖并采用矩形连框可使侧翻盖能灵活翻转,且能在重力作用下压合在聚集隔板上形成对聚集出水口,从而可有效防臭、防虫、防反溢;使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之间采用无缝对接,且使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及其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均呈平滑过渡状,可确保本技术内外均无死角,由此可确保下水在流通过程中能畅通无阻,具有良好的防缠绕和防堵的效果。【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1中漏水管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侧翻盖,2为进水引流段,3为配重块,4为滤网,5为引流隔板,6为引流出水口,7为引流进水口,8为聚集隔板,9为聚集曲面段,10为聚集腔,11为聚集出水口,12为限位边缘,13为密封环槽,14为聚集铰接支座,15为侧翻铰接支座,16为上横杆,17为下横杆,18为侧连杆。【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3、4所示,该防臭防虫降噪防反溢防缠绕防堵式地漏芯包括侧翻盖I和呈中空态的漏水管体;漏水管体包括进水引流段2和聚集出水段,进水引流段2呈上下贯通的筒形,进水引流段2的下部右侧通过呈左低右高的倾斜平面切除,且在对应切割处平面位置的进水引流段2底部固定有相同倾斜角度的引流隔板5,引流隔板5与进水引流段2的下部合围形成与进水引流段2内腔相通且呈扇形的引流出水口 6,进水引流段2的顶部有与进水引流段2内腔相通的引流进水口 7;聚集出水段包括呈左高右低倾斜的聚集隔板8和能贴合在聚集隔板8左侧并能与之形成有顶部开口的聚集腔10的聚集曲面段9,聚集曲面段9外轮廓位于进水引流段2下方投影的范围内,聚集腔10的顶部开口与引流进水口7底部轮廓重合,聚集隔板8的下部设有与聚集腔10相通且开口向右上方向的聚集出水口11;进水引流段2的底部和聚集出水段的顶部通过无缝对接固定在一起,进水引流段2和聚集出水段及其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均呈平滑过渡状;在聚集隔板8的右侧上部铰接有能压合在聚集隔板8右侧下部并封堵聚集出水口 11且能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向右上方侧翻并开启聚集出水口 11的侧翻盖I。在使用时可将本技术装入地漏壳体内,由于聚集出水口 11呈开口向右上方状,其与引流进水口 7方向不一致,这样可有效防止下水直接冲入下水管道内,减小下水噪音,同时增设有引流隔板5和聚集隔板8,可对下水形成阻隔和缓冲,减小水流冲击的力度,进一步减小下水噪音,具有良好的静音效果;增设侧翻盖I可使其在下水流至聚集出水口 11时能向右上方侧翻,此时可开启聚集出水口 11,确保下水能顺利排出,而当下水全部排出后,侧翻盖I将在重力作用下复位,即压合在聚集隔板8右侧下部,此时侧翻盖I将封堵聚集出水口 11,另外在有下水管道内的污水向上溢时,污水只能淹没在侦_盖I的右侧面上,此时污水将对侧翻盖I施加向左下方的作用力,这样可使侧翻盖I更紧密的压合在聚集隔板8上,增强对聚集出水口 11的封堵效果,从而可有效防臭、防虫、防反溢;使进水引流段2和聚集出水段之间采用无缝对接,且使进水引流段2和聚集出水段及其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均呈平滑过渡状,这样可确保本技术内外均无死角,由此可确保下水在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臭防虫降噪防反溢防缠绕防堵式地漏芯,其特征在于包括侧翻盖和呈中空态的漏水管体;漏水管体包括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进水引流段呈上下贯通的筒形,进水引流段的下部右侧通过呈左低右高的倾斜平面切除,且在对应切割处平面位置的进水引流段底部固定有相同倾斜角度的引流隔板,引流隔板与进水引流段的下部合围形成与进水引流段内腔相通且呈扇形的引流出水口,进水引流段的顶部有与进水引流段内腔相通的引流进水口;聚集出水段包括呈左高右低倾斜的聚集隔板和能贴合在聚集隔板左侧并能与之形成有顶部开口的聚集腔的聚集曲面段,聚集曲面段外轮廓位于进水引流段下方投影的范围内,聚集腔的顶部开口与引流进水口底部轮廓重合,聚集隔板的下部设有与聚集腔相通且开口向右上方向的聚集出水口;进水引流段的底部和聚集出水段的顶部通过无缝对接固定在一起,进水引流段和聚集出水段及其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均呈平滑过渡状;在聚集隔板的右侧上部铰接有能压合在聚集隔板右侧下部并封堵聚集出水口且能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向右上方侧翻并开启聚集出水口的侧翻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龙荣
申请(专利权)人:赵龙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