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20077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3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器及预冷装置,冷却器包括筒体,筒体上设置有筒体进口及筒体出口,筒体内固定设置有冷却管道总成,冷却管道总成包括液氨进入管道、气氨进入管道、上循环管道、下循环管道、传递管道及排放管道,排放管道一端设置于上循环管道,另一端延伸至筒体外作为排放端,预冷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贴合设置的氨气流通管道及化学溶液管道,所述的氨气流通管道上设置有气氨进口及气氨出口,气氨进口与排放管道的排放端相联通,化学溶液管道上设置有化学溶液进口及化学溶液出口,化学溶液出口与筒体进口相联通。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降温效果好且合理利用气氨的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在化工生产中,经常需要对化学溶液进行快速冷却的需要,通常的冷却系统只包括冷却器,传统的冷却器包括筒体,筒体侧壁上开设有筒体进口,筒体底部开设有筒体出口,筒体内设置有流通液氨的管道,当管道内液氨流经管道内,管道位于筒体四周的化学溶液与管道内的液氨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却,而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冷却方式冷却不均匀,靠近管道的化学溶液会预先冷却而不是最先流出筒体底部的底部溶液,另一方面这种冷却方式效率较低,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且对管道内液氨的低温的利用率较低;其次从冷却器流出的气氨仍具有一定的冷却功能,而这些气氨往往由于操作不便往往不会继续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温效果好且合理利用气氨的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冷却器,该冷却器包括筒体,该筒体上设置有筒体进口及筒体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冷装置,所述的筒体内固定设置有冷却管道总成,所述的冷却管道总成包括液氨进入管道、气氨进入管道、上循环管道、下循环管道、传递管道及排放管道,所述的上循环管道及下循环管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于筒体内且两者形状相适配,所述的传递管道沿竖联通设置于循环管道及下循环管道之间,所述的液氨进入管道一端与下循环管道联通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筒体外与液氨源联通,所述的气氨进入管道一端与上循环管道联通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筒体外与液氨源联通,所述的排放管道一端设置于上循环管道相对气氨进入管道的另一端,另一端延伸至筒体外作为排放端,所述的预冷装置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贴合设置的氨气流通管道及化学溶液管道,所述的氨气流通管道上设置有气氨进口及气氨出口,该气氨进口与排放管道的排放端相联通,所述的化学溶液管道上设置有化学溶液进口及化学溶液出口,该化学溶液出口与筒体进口相联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氨对上循环管道四周进行冷却,而液氨对下循环管道四周进行冷却,液氨热交换后气化与气氨一同从排放管道排出,两种状态的氨配合进行冷却,形成立体的冷却方式,筒体底部采用液氨由于其流速较快,冷却效率较快,先流经下循环管道再流经上循环管道充分换热,另一方面下方所需的冷却量较大,这样配合冷却效果更好,将使用一次的气氨进行二次利用并使气氨与化学溶液长时间贴合,以实现预冷的功能,使气氨更合理利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上循环管道包括水平同心设置且呈圆形状的上内循环管道及上外循环管道,所述的下循环管道包括与上内循环管道形状相适配且竖向对应设置的下内循环管道及与上外循环管道形状相适配且竖向对应设置的下外循环管道,所述的传递管道包括内传递管及外传递管,所述的内传递管竖向且沿圆周等距设置于上内循环管道与下内循环管道之间,所述的外传递管竖向且沿圆周等距设置于上外循环管道与下外循环管道之间,所述的上内循环管道与上外循环管道之间关于上内循环管道的圆心对称设置有上联通管道,所述的下内循环管道与下外循环管道之间关于下内循环管道的圆心对称设置有下联通管道,所述的气氨进入管道及排放管道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上联通管道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内外两层循环管道是筒体内的管道分布更加均匀,覆盖面更广,化学溶液可以在传递管道间的空腔进行穿梭冷却,而气氨进入管道及排放管道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上联通管道使进入的气氨流经内循环管道各处,使热量充分得到交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筒体包括搅拌组件,该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设置于搅拌轴外周面的搅拌叶片及驱动搅拌轴的搅拌电机,所述的搅拌轴竖向且同轴设置于上内循环管道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组件使各处的化学溶液的温度更加均匀,各部分的化学溶液均能被冷却管道总成所冷却,进一步增加降温效果,而叶片及搅拌轴均位于上内循环管道内,使搅拌的阻力更小,工作状态更加稳定且需要的电机输出扭矩更小,启动更快。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筒体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杆和固定于支撑杆与筒体之间的固定杆,所述的支撑杆包括基杆和套杆,所述的固定杆与套杆固定设置,所述的套杆套设于基杆并可沿基杆竖向滑移,所述的套杆沿竖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内设置有螺纹配合的端部与基杆相抵的安装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杆和套杆的配合使支撑杆的长度可以调节,由安装螺栓从套杆旋入直至与基杆抵配即可,该调节方式即调节了固定杆与筒体的相对位置,使两者的固定位置可根据筒体的尺寸进行规划。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搅拌轴上设置有供叶片插入的插槽,所述的插槽沿竖向依次设置有插入部及卡位部,所述的卡位部为T字形的卡位腔,所述的叶片朝向搅拌轴的端部设置有与卡位腔形状相适配的安装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片的安装块先从插入部伸入插槽,再向下滑移直至与卡位部卡配完成安装,这样的方式使叶片的数量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氨气流通管道按第一热交换部、第一外循环部、第一热交换部及第一换位部的顺序循环组成,所述的化学溶液管道按第二热交换部、第二换位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二外循环部的顺序循环组成,所述的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二热交换部沿机架的传输方向间隔并贴合设置,所述的第一外循环部呈半圆弧状并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侧面翻越相邻第二热交换部的,所述的第二外循环部呈半圆弧状并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侧面翻越相邻第一热交换部的,所述的第一换位部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上方翻越相邻第二热交换部的,所述的第二换位部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上方翻越相邻第一热交换部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循环部及换位部使氨气流通管道及化学溶液管道在保证贴合并长距离的同时运输更加舒畅,进一步提高实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外循环部之间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且密封配合,所述的第一外循环部端部设置有与第一热交换部内腔形状相适配的第一环形插块,所述的第一环形插块端部设置有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密封层,所述的第一热交换部的内周面沿圆周设置有与第一密封层抵配的第一锁定台阶,所述的第一环形插块的外周面上等距且径向设置有第一安装腔,该第一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一钢珠及将第一钢珠向第一环形插块外复位的第一弹簧,所述的第一热交换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第一钢珠卡配的第一环形槽,该第一环形槽截面呈弧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外循环部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便于两者拆卸运输及重新组装,根据机架形状及安装位置自由排布,而当需要安装时,第一外循环部的第一环形插块插入第一热交换部的端部直至第一密封层与第一锁定台阶抵配,而第一安装腔内的第一钢珠则受到第一弹簧的作用卡位于第一环形槽,实现密封的同时实现了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外循环部的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换位部之间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且密封配合,所述的第一热交换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截面呈圆台状的第一环形接口,该第一环形接口上设置有形变缺口且较小端朝向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的第一换位部的端部外周面设置有与第一环形接口较小端端面卡配的第一环形卡块,所述的第一换位部与第一热交换部外周面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位台阶,所述的第一热交换部围绕环形接口较大端设置有与卡位台阶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器,该冷却器包括筒体,该筒体上设置有筒体进口及筒体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冷装置,所述的筒体内固定设置有冷却管道总成,所述的冷却管道总成包括液氨进入管道、气氨进入管道、上循环管道、下循环管道、传递管道及排放管道,所述的上循环管道及下循环管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于筒体内且两者形状相适配,所述的传递管道沿竖联通设置于循环管道及下循环管道之间,所述的液氨进入管道一端与下循环管道联通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筒体外与液氨源联通,所述的气氨进入管道一端与上循环管道联通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筒体外与液氨源联通,所述的排放管道一端设置于上循环管道相对气氨进入管道的另一端,另一端延伸至筒体外作为排放端,所述的预冷装置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贴合设置的氨气流通管道及化学溶液管道,所述的氨气流通管道上设置有气氨进口及气氨出口,该气氨进口与排放管道的排放端相联通,所述的化学溶液管道上设置有化学溶液进口及化学溶液出口,该化学溶液出口与筒体进口相联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荣华余荣辉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联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