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压式回转接头,主要通过转轴与分流座套接再配合外壳与固定座固定结合构成整体,整体结构组态简单且结构稳定性高;同时配合施加气压源于外壳与分流座之间的空间,使流体的泄漏方向能够被准确预期,因此能达到控制流体泄漏路径、降低流体泄漏时产生的维护检修成本并能据此提高后续工作顺畅性的主要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压式回转接头,其与允许移动的连接结构有关。
技术介绍
—般的回转接头10如图1所示,所述回转接头10主要包含一外壳11、一滑套12以及一转轴13,通过滑套12结合所述外壳11与所述转轴13,且主要通过转轴13的外周面设置一键部131嵌接所述滑套12而能一体转动,而所述外壳11再可相对滑套12转动地穿套结合于所述滑套12外;此外,所述回转接头10为能同时具备供给流体所用,回转接头10更设置一供流体流通的流体通路14,而为避免流体的泄漏必须在各相邻构件或流体通道内设置多个O环15或密封构件16。由于所述回转接头10的转轴I3是回转构件,因此当所述回转接头10使用一段时间后,与所述转轴13接触的滑套12将产生磨耗而影响密封性,因此所述回转接头10能通过更换滑套12以保持密封性;然而,由于各接邻构件间设置O环15形成密封,当所述回转接头10回转运作时,这些O环15亦会同时产生磨耗,则若只更换滑套12将无法完全改善密封性的问题,而若同时更换滑套12及这些O环15则将产生庞大的保修成本;此外,由于所述回转接头10以滑套12作为衔接外壳11及转轴13的介质,而此三构件间为相穿套的结构组态,三个构件的同心度并不易调整,在同心度无法精准确定的情况下,将导致更为严重且难以消除的单向磨损,因而有改善的必要。此外,如图2所示则为另一种回转接头20,所述回转接头20主要由多个环体21重叠设置且同时穿套于一转轴22外,并通过一长螺丝(图中未示)贯穿各环体21形成锁固(图中未示);而各环体21之间以阶状的衔接面211抵接,且各环体21与转轴22之间分别设置一密封元件23 ;所述回转接头20的各环体21上设置流体通道24,而所述转轴22则设置与各流体通道24连通的转轴通道25,据此形成可提供流体通过的通路。所述回转接头20同样能满足在所述转轴22转动时同时提供流体的目的,然而,由于所述回转接头20的转轴22外穿套设置多个环体21,每个环体21组装后都可能产生公差,而当多个环体21重叠组装后即会持续累积公差,而可能造成流体通道24无法确实对准转轴通道25的错位现象而影响流量的状况发生;此外,由于所述回转接头20整体由多个环体21穿套而成,数量越多的环体21的组装将会使得掌握同心度的难度越高,而造成组装后同心度不佳的现象提高,因而有产品良率不高的缺失;甚至,由于所述回转接头20必须以长螺丝锁固这些环体21,当整体回转运作时,这些环体21将会对所述长螺丝产生剪力,造成所述长螺丝被剪断或变形,而又有整体结构不稳定的缺失。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上列已知回转接头在O环15、密封构件16或密封元件23磨耗后便会产生流体泄漏的问题,一旦发生流体泄漏的状况时,就必须一一检视可能泄漏的管道或构件,除了泄漏状况排除的难度高之外,更可能因无法准确找出泄漏原因而延宕工作时程,影响后续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压式回转接头,其主要目的是改善一般回转接头发生流体泄漏时检修维护费时难度高,甚至会影响后续工作的缺失。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压式回转接头,包含:—转轴,两端的延伸方向定义为轴向,垂直轴向定义为径向,所述转轴的两端各具有一端面,两端之间具有一周面,所述周面上开设一流道入口,所述流道入口延伸连通成形一转轴流道,所述转轴流道延伸至贯穿所述端面成形出一流道出口 ;—分流座,开设成形一套孔、一端口及一流体输入口,所述套孔内设置一环槽,所述流体输入口延伸连通成形一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延伸贯穿至该环槽;所述分流座更贯穿并连通该端口形成一导流道,且所述分流座连通所述导流道及所述套孔设置一引流道;所述分流座通过所述套孔穿套所述转轴的周面,并使所述环槽在轴向上的位置相同于所述流道入口在轴向上的位置;且所述套孔与周面之间设置多个旋转密封元件;—外壳,穿套于所述分流座及所述转轴外,所述转轴具有流道出口的一端由所述外壳穿出,所述外壳与所述分流座之间形成一储压空间,且所述外壳设置连通所述储压空间的一压力源入口及一流体管路配置孔;一气压源,连通所述压力源入口而将加压气体输入所述储压空间;以及—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分流座覆盖所述储压空间并封闭所述端口。由前述可知,本技术通过施加气压源在外壳与分流座之间的储压空间,使得流体的泄漏方向能够被准确预期,因此能达到控制流体泄漏路径、降低流体泄漏时产生的维护检修成本并能提高工作顺畅性的主要目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一种已知回转接头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另一种已知回转接头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加压式回转接头的立体结构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加压式回转接头的立体结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加压式回转接头的平面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回转接头10外壳11滑套12转轴13键部131流体通路14O环15密封构件16回转接头20环体21衔接面211转轴22密封元件23流体通道24转轴通道25转轴30端面31周面32流道入口 33转轴流道34流道出口 35分流座40套孔41环槽411容口 42端口43法兰 431流体输入口 44流体通道45导流道46引流道47旋转密封元件50外壳60储压空间61轴承62压力源入口 63流体管路配置孔64气压源70压力表71固定座80泄油盖81泄油道811真空装置90真空导管91轴向X径向Y电子零件A【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审查委员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兹请配合【图式简单说明】详述如后。本技术加压式回转接头的较佳实施例如图3至5所示,包含:—转轴30,两端的延伸方向定义为轴向X,垂直轴向X定义为径向Y,所述转轴30的两端各具有一端面31,两端之间则具有一周面32,所述周面32上开设多个流道入口 33,且所述转轴30更由这些流道入口 33分别延伸连通成形多个转轴流道34,这些转轴流道34更延伸至贯穿端面31成形出多个流道出口 35,据此使转轴流道34的两端为由所述周面32开放的流道入口 33及由所述端面31开放的流道出口 35 ;这些流道入口 33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轴向X位置上;本实施例的流道入口 33、转轴流道34及流道出口 35的数量为多个,然其数量并不以此为限,仅设置单一个流道入口 33、转轴流道34及流道出口 35亦为达成本案目的的可实施态样;—分流座40,沿轴向X延伸长度的空心筒形结构,且所述分流座40由一端沿轴向X依序开设成形一套孔41、一容口 42以及一端口 43,所述分流座40对应端口 43的位置处成形环形的一法兰431,本实施例的端口 43的口径大于所述容口 42的口径,且所述容口 42的口径大于所述套孔41的孔径,且套孔41、容口 42及端口 43相连通而使所述分流座40成为两端贯穿的态样,所述套孔41内设置多个环槽411,且所述分流座40的法兰431上设置多个流体输入口 44,所述分流座40由这些流体输入口 44分别延伸连通成形多个流体通道45,这些流体通道45更延伸贯穿至各环槽411,据此使所述流体通道45的两端为贯穿所述分流座40的流体输入口 44及所述环槽411当前第1页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压式回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转轴,两端的延伸方向定义为轴向,垂直轴向定义为径向,所述转轴的两端各具有一端面,两端之间具有一周面,所述周面上开设一流道入口,所述流道入口延伸连通成形一转轴流道,所述转轴流道延伸至贯穿所述端面成形出一流道出口;一分流座,开设成形一套孔、一端口及一流体输入口,所述套孔内设置一环槽,所述流体输入口延伸连通成形一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延伸贯穿至该环槽;所述分流座更贯穿并连通该端口形成一导流道,且所述分流座连通所述导流道及所述套孔设置一引流道;所述分流座通过所述套孔穿套所述转轴的周面,并使所述环槽在轴向上的位置相同于所述流道入口在轴向上的位置;且所述套孔与周面之间设置多个旋转密封元件;一外壳,穿套于所述分流座及所述转轴外,所述转轴具有流道出口的一端由所述外壳穿出,所述外壳与所述分流座之间形成一储压空间,且所述外壳设置连通所述储压空间的一压力源入口及一流体管路配置孔;一气压源,连通所述压力源入口而将加压气体输入所述储压空间;以及一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分流座覆盖所述储压空间并封闭所述端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华,纪坤宏,黄书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