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轴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11386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9:32
提供能够缩短设置有转矩凸轮的轴的轴长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轴支承构造。在旋转轴(11)的外周面与转矩凸轮(15)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将该旋转轴(11)和转矩凸轮(15)支承为可相对旋转的第1轴承(36),在该第1轴承(36)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侧设置有将输出部件(16)的轴线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支承为可相对于壳体(31)旋转的第2轴承(42),在第2轴承(42)的内周侧且转矩凸轮(15)的外周侧形成有空间,在空间中配置有与转矩凸轮(15)的外周面嵌合的密封部件(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矩传递容量根据夹持带的夹压力而变化的,尤其涉及构成为抑制轴因从带接受的载荷而移位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1-330089号公报中记载了构成为通过液压致动器来产生用于夹持带的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器。该带式无级变速器构成为输入轴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为中空状、与构成前后行驶切换机构的齿轮架一体化的旋转轴嵌合于所述中空部。因此,通过形成于中空部的内壁面的齿与形成于旋转轴的外周面的齿啮合,从而从前后行驶切换机构向输入轴传递动力。另外,在输出轴的一侧经由花键连结有输出齿轮。而且,输入轴与齿轮架啮合的齿的齿顶与齿根的间隙形成得大,另外形成于连结输出轴和输出齿轮的花键的半径方向上的间隙形成得大。因此,即使在如上所述输入轴和输出轴因带的张力而发生了挠曲变形时,也容许输入轴、输出轴的挠曲变形并且可抑制齿轮架、输出齿轮的倾斜。另外,如日本特开2011-226646号公报记载的那样,通常上述输入轴、输出轴的两端侧由2个轴承支承。此外,在日本特开2011-226646号公报记载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支承输入轴的轴承中支承初级带轮侧的端部的轴承设置为与设置于固定轮的背面侧的凸片在轴线方向上重叠。进而,日本特开昭61-079061号公报记载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在次级带轮连结有转矩凸轮,构成为通过该转矩凸轮产生夹压力。具体而言,由与输出轴一体化的固定轮、与该固定轮对向配置的可动轮、以及根据被输入的转矩将可动轮向固定轮侧按压的转矩凸轮构成次级带轮,且所述可动轮构成为通过球形键与输出轴连结成能够传递动力而能够沿轴线方向向固定轮侧移动。另外,在日本特开昭61-079061号公报记载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由轴承将输出轴和转矩凸轮支承为可相对于壳体旋转。除此之外,支承输出轴的其他轴承设置为与支承转矩凸轮的轴承呈同心圆状且在轴线方向上重叠。而且,在日本特开平05-118396号公报中,记载了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初级带轮设置有转矩凸轮机构的结构。在该日本特开平05-118396号公报记载的转矩凸轮机构中,在嵌合于圆筒状的输入轴的套筒形成转矩凸轮槽,并且与该转矩凸轮槽卡合的转矩销,与配置为覆盖套筒外周面的可动轮的凸起部一体形成。因此,在向可动轮输入了转矩时转矩销通过从转矩凸轮槽的壁面接受的载荷来将可动轮向固定轮侧按压。而且,为了润滑该转矩凸轮槽和转矩销所接触的部位,在凸起部与套筒的间隙封入油。另外,支承转矩凸轮的轴承与为了封入上述油而设置的密封部件设置为同心圆状且在轴线方向上重叠。日本特开2001-330089号公报记载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构成为容许输入轴、输出轴的挠曲变形,并且抑制与该输入轴、输出轴啮合而传递动力的部件倾斜。然而,在轮与输入轴、输出轴一体化的情况下,若输入轴、输出轴挠曲变形,则轮以带轮槽的宽度变大的方式倾斜,从而变速比有可能变化。或者,带有可能与带轮面单侧接触。在上述日本特开2011-226646号公报至日本特开平05-118396号公报记载的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支承输入轴、输出轴的轴承中的至少一个轴承在轴线方向上与其他部件重叠配置。因此,载荷施加于输入轴、输出轴的位置与轴承的距离缩短,因此输入轴、输出轴的刚性提高。然而,即使像这样变更轴承的位置以缩短载荷施加于输入轴、输出轴的位置与轴承的距离,输入轴、输出轴的挠曲变形的产生也不少。其结果,自轴线方向上的各轴承间向外侧延伸的部分的长度变长,该部分向半径方向移位的量有可能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技术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短设置有转矩凸轮的轴的长度、或者抑制旋转轴在起因于带的张力而施加于旋转轴的载荷的作用下而挠曲变形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承构造,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带轮,其由与旋转轴一体化的固定轮和以可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侧的可动轮构成;带,其卷挂于所述带轮;转矩凸轮,其为了根据被传递的转矩产生轴线方向的推力,而在所述可动轮的背面侧在与该可动轮相同的轴线上以可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转轴;以及输出部件,其以与所述转矩凸轮一体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转矩凸轮的外周侧,所述轴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与所述转矩凸轮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将该旋转轴和转矩凸轮支承为可相对旋转的单一或多个第I轴承,在一个所述第I轴承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侧设置有将所述输出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支承为可相对于壳体旋转的第2轴承,在形成于所述转矩凸轮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轴承之间的空间配置有嵌合于所述转矩凸轮的外周面的密封部件。也可以是,所述第I轴承至少包括被配置成沿轴线方向排列的第3轴承和第4轴承,所述第3轴承和所述第4轴承中的任一方的轴承被配置成在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输出部件重叠。也可以是,所述固定轮具有该固定轮的与所述带接触的带轮面的相反侧的背面中的内周部分与外周部分相比在轴线方向上向卷挂有所述带的方向凹入而成的凹部和从所述背面沿轴线方向突出的第I圆筒部,在所述第I圆筒部的内周侧设置有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可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的第5轴承。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承构造,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带轮,其由与旋转轴一体化的固定轮和以可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侧的可动轮;带,其卷挂于所述带轮;转矩凸轮,其为了根据被传递的转矩产生轴线方向的推力,而在所述可动轮的背面侧在与该可动轮相同的轴线上以可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转轴;以及输出部件,其以与所述转矩凸轮一体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转矩凸轮的外周侧,所述轴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中的所述固定轮侧端部由第6轴承支承为可相对于壳体旋转,所述转矩凸轮由嵌合于该转矩凸轮的外周面的第7轴承支承为可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在所述转矩凸轮的内周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之间至少具备将该转矩凸轮和旋转轴支承为可相对旋转、且被配置成沿轴线方向排列的第8轴承和第9轴承,所述第8轴承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6轴承与所述第7轴承之间,并且所述第9轴承在轴线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7轴承的与所述第8轴承相反的一侧。也可以是,所述第8轴承被配置成在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输出部件重叠。也可以是,所述固定轮具有该固定轮的与所述带接触的带轮面的相反侧的背面中的内周部分与外周部分相比在轴线方向上向卷挂有所述带的方向凹入而成的凹部、和从所述背面沿轴线方向突出的第2圆筒部,在所述第2圆筒部的内周侧配置所述第6轴承。也可以是,所述输出部件还具备限制所述转矩凸轮沿半径方向移位的量的嵌合部。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与固定轮一体化的旋转轴的外周面与转矩凸轮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将固定轴和转矩凸轮支承为可相对旋转的第I轴承。另外,设置有第2轴承,该第2轴承设置于该第I轴承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侧,将输出部件支承为可相对于壳体旋转。除此之夕卜,在形成于该第2轴承的内周侧且转矩凸轮的外周侧的空间设置有与转矩凸轮的外周面嵌合的密封部件。因此,第I轴承、第2轴承以及预定的部件能够配置为在轴线方向上重叠。其结果,能够缩短旋转轴、转矩凸轮的轴长。另外,通过缩短该旋转轴、转矩凸轮的轴长,能够抑制由从带向带轮施加的载荷引起的旋转轴、转矩凸轮的挠曲变形。另外,旋转轴中的固定轮侧的端部由第6轴承支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承构造,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带轮,其由与旋转轴一体化的固定轮以及以可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侧的可动轮构成;带,其卷挂于所述带轮;转矩凸轮,其为了根据被传递的转矩产生轴线方向的推力,而在所述可动轮的背面侧在与该可动轮相同的轴线上以可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转轴;以及输出部件,其以与所述转矩凸轮一体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转矩凸轮的外周侧,所述轴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与所述转矩凸轮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将该旋转轴和转矩凸轮支承为可相对旋转的单一或多个第1轴承,在一个所述第1轴承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侧设置有将所述输出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支承为可相对于壳体旋转的第2轴承,在形成于所述转矩凸轮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轴承之间的空间配置有嵌合于所述转矩凸轮的外周面的密封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渊元树柴田直之伊地知彬荒川一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