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光球专利>正文

电池包装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0996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包装膜,它包括聚烯烃层、铝箔层,聚酰胺层、聚酯薄膜层和改性聚烯烃层,聚酯薄膜层位于最外层,改性聚烯烃位于最内层,在聚酯薄膜层与改性聚烯烃层之间依次为铝箔层、聚酰胺层和聚烯烃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层次结构由外层到内层也可以依次是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之间,在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相互之间有粘接树脂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做电池的包装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装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池包装膜
技术介绍
目前锂电池上所用的包装膜,存在这样的缺陷一是在长时期使用后,容易发生电池液的渗漏,二是该种包装膜与锂电池上金属电极的粘合性较差,使包装膜不能牢牢地与金属电极粘合。上述二个缺陷降低了锂电池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研制出一种电池包装膜。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是它包括聚烯烃层、铝箔层,聚酰胺层、聚酯薄膜层和改性聚烯烃层,聚酯薄膜层位于最外层,改性聚烯烃位于最内层,在聚酯薄膜层与改性聚烯烃层之间依次为铝箔层、聚酰胺层和聚烯烃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层次结构由外层到内层也可以依次是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之间,在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相互之间有粘接树脂层。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一是与金属电极有较高的粘接强度,二是不易出现电池内电池液的渗透和渗漏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锂电池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包装膜7包括聚烯烃层4、铝箔层2、聚酰胺层3、聚酯薄膜层1和改性聚烯烃层5,聚酯薄膜层1位于最外层,改性聚烯烃5位于最内层,在聚酯薄膜层1与改性聚烯烃层5之间依次为铝箔层2、聚酰胺层3和聚烯烃层4。改性聚烯烃层5的主要组成为聚乙烯与聚丙烯酸的共聚共混物。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改性聚烯烃层5也可以是二种以上聚烯烃的共聚共混物。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酯薄膜层1、铝箔层2、聚酰胺层3、聚烯烃层4和改性聚烯烃层5相互之间可以有粘接树脂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包装膜7,其层次结构从外层到内层也可以依次是聚酯薄膜层1、铝箔层2、聚酰胺层3和改性聚烯烃层5,在所述的聚酯薄膜层1、铝箔层2、聚酰胺层3和改性聚烯烃层5相互之间有粘接树脂层6。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包装膜,包括聚烯烃层和铝箔层,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包装膜还包括聚酰胺层、聚酯薄膜层和改性聚烯烃层,聚酯薄膜层位于最外层,改性聚烯烃位于最内层,在聚酯薄膜层与改性聚烯烃层之间依次为铝箔层、聚酰胺层和聚烯烃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改性聚烯烃层的主要材料为二种或二种以上聚烯烃的共聚共混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装膜,其特征在于在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聚烯烃层和改性聚烯烃层相互之间可以有粘接树脂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装膜,其特征在于该种电池包装膜的层次结构由外层到内层也可以依次是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装膜,其特征在于在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相互之间有粘接树脂层。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包装膜,它包括聚烯烃层、铝箔层,聚酰胺层、聚酯薄膜层和改性聚烯烃层,聚酯薄膜层位于最外层,改性聚烯烃位于最内层,在聚酯薄膜层与改性聚烯烃层之间依次为铝箔层、聚酰胺层和聚烯烃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层次结构由外层到内层也可以依次是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之间,在聚酯薄膜层、铝箔层、聚酰胺层和改性聚烯烃层相互之间有粘接树脂层。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做电池的包装膜。文档编号B32B7/00GK1440910SQ021109公开日2003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25日专利技术者李光球 申请人:李光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包装膜,包括聚烯烃层和铝箔层,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包装膜还包括聚酰胺层、聚酯薄膜层和改性聚烯烃层,聚酯薄膜层位于最外层,改性聚烯烃位于最内层,在聚酯薄膜层与改性聚烯烃层之间依次为铝箔层、聚酰胺层和聚烯烃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球
申请(专利权)人:李光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