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07398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6:53
一种连接器,其在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具有用于插入电缆的插入口。所述连接器具有底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底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横向上具有两端,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从所述底部的两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相互重叠,籍此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底部形成所述插入口。所述第一部位上形成有第一关系部。所述第二部位上形成有第二关系部。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即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至少一方受到在所述横向上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分离的力,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也会互相抵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以及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基板类的连接对象和电缆之间连接的连接器,还涉及一种具备该连接器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这种连接器的照明装置。如图13(A)所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备导电性的连接部件和绝缘性的壳体。如图13(B)所示,连接部件上设有与插入到连接器中的电缆的导体部接触的接触部、和将导体部压向接触部的按压弹簧部。专利文献1中还公开了作为变形例的无壳体的连接器,也就是仅由连接部件构成的连接器。另外,变形例的连接部件的形状与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相同。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12-794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的变形例中不需要壳体。所以,由于专利文献1的变形例中连接器零部件数量少,可以减少组装工时并且能够控制材料成本以及作业成本。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的变形例是以具有壳体的实施例为前提的,所以在强度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具备壳体也可以确保一定强度的连接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连接器的照明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在其前端具有使电缆的导体部能够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插入口;所述连接器具有底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底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横向上具有两端;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从所述底部的所述两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相互重叠,籍此,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底部形成所述插入口;所述第一部位上形成有第一关系部;所述第二部位上形成有第二关系接合部;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即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横向上受到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相互分离的力,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也会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相互抵触。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具备LED(light-emittingdiode)元件、搭载所述LED元件的基板、连接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连接器、以及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中同时通过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基板连接到所述LED元件的电缆。专利技术的效果例如,即使由于插入的电缆晃动而使第二部位在横向上向离开第一部位的方向被推压,第一关系部和第二关系部也能够互相抵触而抑制第二部位的移动。因此,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确保连接器的强度。通过参照附图研讨以下最佳实施形态的说明,能够正确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并且更充分的理解其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图1的照明装置的其他立体图。外罩被从图示的照明装置拆除。图3是显示图2的照明装置中包含的连接器的前方上侧立体图。图4是显示图3的连接器的其他的前方上侧立体图。图5是显示图3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图6是显示图3的连接器的后方上侧立体图。图7是显示图3的连接器的后方下侧立体图。图8是显示图3的连接器的后方下侧立体图。图9是显示图4的连接器的截面立体图。图10是显示向图3的连接器插入电缆的过程的立体图。图11是显示向图3的连接器插入电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显示图11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图13(A)是显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B)是显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包含的连接部件的截面立体图。附图标记10照明装置12散热部件14传热部件16基板17F、17R导电图案18螺丝20LED元件22外罩24零件固定部件26接口部50电缆52导体部54外皮100连接器102插入口104收容部110底部112下侧引导部114前侧连接部116凹部118后侧连接部120第一部位130第一侧部132第一引导部134支持弹簧部136接触部138第一位置规制部(位置规制部)140第一上部142上侧引导部144第一接合部150第二部位160第二侧部162第二引导部164按压弹簧部166角部168第二位置规制部(位置规制部)170第二上部(吸附面)172突出部174第二接合部具体实施方式针对本专利技术,虽然能够用多种变形和各种形态来实现,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以下对图中所示的特定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说明。附图及实施形态并不限于此处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形态,其对象中还包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的所有的变形例、均等物、代替例。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中的照明装置10具备散热部件12、传热部件14、基板16、LED(light-emittingdiode)元件20、外罩22、零件固定部件24、接口部26、两根电缆50和两个连接器100。散热部件12是由铝等传热性优良的金属所构成的呈筒形的压铸件。如图所示的散热部件12具有光滑的外周面,但也可以在外周面上设置多个散热片。如图2所示,传热部件14由铝等传热性优良的金属所构成,略呈圆板状。传热部件14固定在散热部件12的上端附近。基板16略呈四角形,通过多个螺丝18固定在传热部件14的上表面。通过这样固定,基板16和传热部件14之间可热传递。如图10至图12所示,基板16上形成有多个导电图案17F、17R。如后所述,连接器100连接在这些导电图案17F、17R上。再次参照图2,LED元件20安装在基板16上表面的中央。LED元件20可以是多个小元件连接而成的,也可以是由单个元件组成的。该LED元件20的两个电极经由基板16的导电图案17F、17R(参见图10至图12)连接到两个连接器100。如图所示,连接器100具有相同的构造。有关于连接器100的构造在后面使用附图进行详细叙述。如图1所示,外罩22呈半球形,覆盖在基板16以及LED元件20的上方。外罩22由例如玻璃或者透明、半透明的树脂制作而成。如图1、图2所示,零件固定部件24位于散热部件12的下方。具体地,零件固定部件24的上部被嵌合固定在散热部件12的下部内侧。零件固定部件24的下部露出到散热部件12的外部。接口部26安装在零件固定部件24露出的下部上。接口部26和连接器100通过电缆50和安装在散热部件12内部的零件(图中未显示)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通过接口部26、电缆50、连接器100和基板16的导电图案17F、17R等对LED元件20进行给电。另外,如图10和图12所示,电缆50具备导体部52以及由包覆该导体部52的绝缘体构成的外皮54。电缆50与连接器100的具体连接方式后述。如图3至图9所示,连接器100的前端(+X侧端部)具有插入口102,其后方(-X方向)形成有收容部104。本实施形态中的连接器100是通过将一片金属板冲切得到中间体,然后将该中间体弯曲加工而形成的。从图10至图12可知,将电缆50的导体部52从插入口102沿前后方向(X方向)插入到连接器100中,籍此连接器100与电缆50的导体部52在收容部104内形成电连接。具体地说,如图3至图9所示,连接器100具有底部110、第一部位120和第二部位150。底部110呈细长的板状,其在前后方向(X方向)具有长边且在横向(Y方向)具有短边。在底部110的前端(+X侧端部)设有下侧引导部112,其具有与导体部52的插入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X方向)斜交的面;并且,从下侧引导部112向后方(-X方向)延伸出前侧连接部114。该前侧连接部114位于底部110的下侧(-Z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器以及照明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前端具有使电缆的导体部能够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插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有底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底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横向上具有两端;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从所述底部的所述两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相互重叠,籍此,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底部形成所述插入口;所述第一部位上形成有第一关系部;所述第二部位上形成有第二关系部;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即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横向上受到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相互分离的力,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也会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相互抵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4.23 JP 2013-0901471.一种连接器,其前端具有使电缆的导体部能够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插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有底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底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横向上具有两端;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从所述底部的所述两端分别延伸;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相互重叠,籍此,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底部形成所述插入口;所述第一部位上形成有第一关系部;所述第二部位上形成有第二关系部;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即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横向上受到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相互分离的力,所述第一关系部和所述第二关系部也会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相互抵触;所述底部上形成有下侧引导部;所述第一部位上形成有在所述横向上向外侧打开的第一引导部和向上方打开的上侧引导部;所述第二部位上形成有在所述横向上向外侧打开的第二引导部;所述下侧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所述上侧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构成所述插入口;所述第一关系部由所述上侧引导部的侧边中靠近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侧边构成;所述第二部位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部位的上方;所述第二部位具有向所述上侧引导部的所述第一引导部一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二关系部由所述突出部的侧边中靠近所述第二引导部的侧边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野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