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磁直驱式冲击振动体。包括由定子、动子冲锤、检测装置、控制及驱动器组成,所述定子上固定安装有若干块永磁体,永磁体靠近动子冲锤一侧为N、S极交替排列,根据动子冲锤的长度及行程要求排列永磁体的长度,所述动子冲锤行程的两端设置冲程极限位置和回程极限位置,所述动子冲锤上固定安装有带铁芯的电磁线圈,线圈的排列方式按照三相A、B、C顺序,以三个为一组循环排列;动子冲锤非冲击一侧安装有检测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了传统电动式冲击振动体的机构转换装置,减小重量和体积、提高效率,并提高冲击振动体的冲击作业力和动子的耐冲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是一种电磁直驱式冲击振动体。
技术介绍
在工程机械中冲击振动作业机械一般包括凿岩机、植粧机、破碎镐、振动铲等,它 对坚硬土壤和岩石的破碎能力是其他机械无法比拟的。冲击振动机械(机具)的核心部件 为冲击振动体,冲击振动体按动力源有内燃式、气动式、液压式、电动式等,内燃式不需要配 备动力源,但是重量和体积较大、可靠性较差;气动式结构简单、技术难度低,但所配的动力 源(空压机)体积、重量大,气源传递效率低,噪声较大;液压式体积小、重量轻,但也存在着 制造难度大、成本高、油液易漏损、维修保养要求高、液压动力源不适合较长距离传输等缺 点;电动式具有动力源获取便捷、动力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控制性能好、制造容易、价 格较低等优点,然而,现有的电动式冲击振动机械(机具)的冲击振动体采用的是将旋转电 机产生的运动通过机械机构转换为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复杂,增加了重量和体积,降低了效 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磁直驱式冲击振动体,减少了传统电动式 冲击振动体的机构转换装置,减小重量和体积、提高效率,并提高冲击振动体的冲击作业力 和动子的耐冲击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包括由定子、动子冲锤、检测装置、控制及驱动器 组成,所述定子上固定安装有若干块永磁体,永磁体靠近动子冲锤一侧为N、S极交替排列, 根据动子冲锤的长度及行程要求排列永磁体的长度,所述动子冲锤行程的两端设置冲程极 限位置和回程极限位置,所述动子冲锤上固定安装有带铁芯的电磁线圈,线圈的排列方式 按照三相A、B、C顺序,以三个为一组循环排列;动子冲锤非冲击一侧安装有检测装置,检测 装置由三个开关型霍尔传感器和一个线性型霍尔传感器组成,三个开关型霍尔传感器用来 检测与定子上永磁体的相对位置,线性型霍尔传感器用来检测极限位置以控制动子冲锤的 行程。 优选地,所述定子的永磁体、线圈及三个检测相对位置的霍尔传感器之间的尺寸 关系为:不同磁极的永磁体之间、不同相的动子线圈之间在动子运动方向上的尺寸相等,且 两个永磁体的尺寸等于三个线圈的尺寸,第一个霍尔传感器距离其最近的线圈距离为3/4 个线圈尺寸,后两个霍尔传感器距离前一个的距离分别为1/2个线圈尺寸,霍尔传感器的 信号传递给控制及驱动器,控制三相线圈的供电大小及方向。 本专利技术减少了传统电动式冲击振动体的机构转换装置,减小重量和体积、提高效 率,并提高冲击振动体的冲击作业力和动子的耐冲击性。【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IA-A位置剖视图; 图3为永磁体安装关系; 图4为电磁线圈安装结构图; 图5为多组电磁线圈接线原理图; 图6为单组线圈连线示意图; 图7为电磁直驱式冲击振动体工作过程图; 图8为控制程序流程图; 图9为电磁线圈供电控制方式。【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所列举的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 围的限定,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思想的前提下,还可以对 本专利技术进行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本专利技术电磁直驱式冲击振动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壳1、第一磁辄2和第二 磁辄9、第一永磁体3和第二永磁体8、以及冲程极限位置141和回程极限位置142组成定 子部分;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7、动子支架5、极限位置检测传感器11和相对位 置检测装置12组成动子部分,其中极限位置检测传感器11和相对位置检测传感器12安装 在动子支架5非受冲击的一端;动子与定子之间通过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10连接,第一 导轨6和第二导轨10固定在外壳1内侧,导轨的滑块固定在动子支架5上,通过滑块在轨 道上的滑动实现动子相对定子的滑动;护线拖链13的一端与动子部分非冲击端相连,另一 端连接到控制及驱动器。定子上有两排永磁体组、动子上有两排电磁线圈,均为对称布置, 以达到互相抵消永磁体与电磁线圈之间在垂直运动方向上的力、减少对导轨的磨损。 定子部分中永磁体的排列安装方式如图3所示,多块第一永磁体3整齐排列固定 安装在磁辄2上,排列时第一永磁体3靠近线圈的一侧分别为N极和S极循环,即每相邻两 块永磁体3其靠近线圈侧的磁极不一样。磁辄2固定安装在壳体1上,安装方式可以采用 图2所示的螺栓15连接,但不局限于该方式。 动子部分中电磁线圈在动子支架上的安装方式如图4所不。电磁线圈4分为A、 B、C三相,循环排列安装在线圈磁辄2上,线圈磁辄2固定安装在动子支架5上,其安装方 式可以采用图3中所示的螺栓螺母式、但不局限于该固定连接方式,线圈对称分布在动子 支架的两侧。A、B、C三相线圈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三相线圈采用"Y"型连接方式, 即三个线圈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与外界驱动电源相连,属于同一相的线圈与外界驱 动电源连接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由驱动电源统一供电,如图4中所有的A相线圈连接到驱动 电源的U 口、B相线圈连接到驱动电源的V 口、C相线圈连接到驱动电源的W 口。单组三相 线圈的接线示意图如图6所示,线圈均采用逆时针的缠绕方式,也可采用顺时针,三相线圈 缠绕方向一致即可。 电磁直驱式冲击振动体的工作过程如图7所示。在动子冲锤上安装极限位置传感 器,在定子上安装两个可供极限位置传感器检测的极限位置点。工作初始状态时,不论冲 锤位于任何位置,启动动子回程程序,此时由三个霍尔传感器来检测其对应的磁极,判断给 三相线圈的通电方向,使得各动子冲锤受如图7中位置一所示的向上作用力,在该力作用 下冲锤向上运动,当到达上极限位置时,极限位置传感器检测后输出信号,控制器运行的程 序切换到冲程程序,此时虽然冲锤运动方向向上,但其受电磁力为相反方向,见图7中位置 二,在电磁力作用下动子减速直到速度为零(位置三),然后动子在电磁力作用下开始加速 向下运动(位置四),动子持续加速至下极限位置(位置五)时,为避免冲击作业过程中线 圈损坏,将三相线圈全部断电,进入冲击过程(位置六),动子冲击后回弹,极限位置传感器 检测到下极限位置(位置七),控制器运行程序切换为回程程序,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磁直驱式冲击振动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定子、动子冲锤、检测装置(11)、控制及驱动器组成,所述定子上固定安装有若干块永磁体(3,8),永磁体(3,8)靠近动子冲锤一侧为N、S极交替排列,根据动子冲锤的长度及行程要求排列永磁体的长度,所述动子冲锤行程的两端设置冲程极限位置(141)和回程极限位置(142),所述动子冲锤上固定安装有带铁芯的电磁线圈(4,7),线圈的排列方式按照三相A、B、C顺序,以三个为一组循环排列;动子冲锤非冲击一侧安装有相对位置检测装置(11),检测装置(11)由三个开关型霍尔传感器和一个线性型霍尔传感器组成,三个开关型霍尔传感器用来检测与定子上永磁体的相对位置,线性型霍尔传感器用来检测极限位置以控制动子冲锤的行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靖,张德恩,周平,刘飞,张欲保,熊为水,冯继新,陈赣,汤久望,何绍华,高久好,卞斌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九八三部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