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6556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0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轮胎内部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包括胎体,胎体顶部帘布层上贴合至少两层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位于所有带束层的最底层,第二带束层设于第一带束层上,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小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第一带束层的钢丝帘线向左倾斜,第一带束层的钢丝帘线倾斜角度为所有带束层中倾斜角度最大的带束层,第二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呈螺旋缠绕状,且第二带束层中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近似于0度。该结构可以在根本上解决高扁平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周向变形,以及有胎冠中心的蠕变而带动的带束层间相互应力的提高,进而可以降低轮胎胎冠部位的生热,避免轮胎的脱空等早期损坏现象,增加高扁平、宽行驶面轮胎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内部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工业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对汽车轮胎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安全、节能、环保是当今汽车轮胎的发展方向。载重子午线轮胎正向低滚动阻力、高耐久性能和均一耐磨性方向发展;同时现在的客户追求的低成本、以一代二高速度和高稳定性轮胎,更是促使轮胎向扁平化、宽行驶面、无内胎化方向发展。高扁平、宽行驶面轮胎的发展及其应用,在提高了一些性能方面的同时也逐步出现了这种轮胎的一些使用局限。轮胎带束层是无内胎全钢子午线轮胎的主要受力部件,对其结构和钢丝帘线有特殊的性能要求。如图1、2所示,现有轮胎带束层结构:包括胎面5、胎体6 ;四层带束层结构设置在胎面5下、胎体6上;第一带束层I贴合在胎体6上,第二带束层2缠绕在第一带束层I上面,第三带束层3贴合在第二带束层2上面,第四带束层4贴合在第三带束层3上面。这种带束层结构的设计使用在高扁平及宽基轮胎上时,会由于胎面和带束层的宽度较宽而在行驶过程中的蠕变产生较高的应力,生热较高,发生早期损坏的概率较大。现有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在普通规格轮胎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足够,但是,在不断优化升级以及朝向高扁平化发展的全钢子午线轮胎中,这种结构的劣势正逐一体现出来。在轮胎的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脱空现象,即轮胎带束层之间脱开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轮胎的使用寿命,出现早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该结构可以在根本上解决高扁平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周向变形,以及有胎冠中心的蠕变而带动的带束层间相互应力的提高,进而可以降低轮胎胎冠部位的生热,避免轮胎的脱空等早期损坏现象,增加高扁平、宽行驶面轮胎的使用寿命。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胎体,胎体顶部帘布层上贴合至少两层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位于所有带束层的最底层,第二带束层设于第一带束层上,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小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第一带束层的钢丝帘线向左倾斜,第一带束层的钢丝帘线倾斜角度为所有带束层中倾斜角度最大的带束层,第二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呈螺旋缠绕状,且第二带束层中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近似于O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第三带束层贴合在第二带束层上面,且第三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二带束层的宽度,;第四带束层贴合在第三带束层上,且第四带束层的宽度小于第三带束层的宽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带束层为一根不间断的覆胶钢丝无间隙的进行螺旋缠绕。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两者钢丝帘线倾斜方向相同,且均与第一带束层钢丝帘线倾斜方向相反。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使用覆胶后单根的钢丝一圈圈绕在第一带束层上缠绕形成第二带束层,缠绕倾斜角度近似为O度,缠绕后的总宽度小于第一带束层,缠绕的单根钢丝为没有接头的整根钢丝;可以在根本上解决高扁平、宽行驶面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周向变形,以及有胎冠中心的蠕变而带动的带束层间相互应力的提高,进而可以降低轮胎胎冠部位的生热,避免轮胎的脱空等早期损坏现象,增加高扁平轮胎的使用寿命。2)改进后的带束层结构的第二带束层使用O度缠绕,以及每层带束层的宽度设计,可以大幅降低带束层间的相互应力,减少轮胎生热。【附图说明】图1为未改进前的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改进后的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B-B剖面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图3、4中,包括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胎面5、胎体6等。如图3、4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包括胎体6,胎体6顶部帘布层上贴合至少两层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I位于所有带束层的最底层,第一带束层I的宽度为所有带束层中最宽的一层,第二带束层2设于第一带束层I上,第二带束层2的宽度小于第一带束层I的宽度;第一带束层I的钢丝帘线向左倾斜,第一带束层I的钢丝帘线倾斜角度为所有带束层中倾斜角度最大的带束层,第二带束层2中的钢丝帘线呈螺旋缠绕状,且第二带束层2中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近似于O度。还包括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第三带束层3贴合在第二带束层2上面,且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大于第二带束层2的宽度,;第四带束层4贴合在第三带束层3上,且第四带束层4的宽度小于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第二带束层2为一根不间断的覆胶钢丝无间隙的进行螺旋缠绕;所述第三带束层3和第四带束层4两者钢丝帘线倾斜方向相同,且均与第一带束层I钢丝帘线倾斜方向相反。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带束层2缠绕在第一带束层I上面,且呈螺旋紧密缠绕不间断;第一带束层1、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均围绕胎体一圈设置。第二带束层2使用不间断的覆胶单根钢丝围绕轮胎在第一带束层I上紧密螺旋缠绕到设计宽度。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的钢丝帘线的组合斜向结构是经过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的,能够有效传递应力,减少脱空现象出现的机率,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产品可提高轮胎周向的箍紧力,降低轮胎的周向变形减少胎冠中部的应力变形以及带束层间的内部应力;有效的防止轮胎的早期损坏,增加高扁平、宽行驶面轮胎的使用寿命。【主权项】1.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胎体(6),胎体(6)顶部帘布层上贴合至少两层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I)位于所有带束层的最底层,第二带束层(2)设于第一带束层(I)上,第二带束层(2)的宽度小于第一带束层(I)的宽度;第一带束层(I)的钢丝帘线向左倾斜,第一带束层(I)的钢丝帘线倾斜角度为所有带束层中倾斜角度最大的带束层,第二带束层(2)中的钢丝帘线呈螺旋缠绕状,且第二带束层(2)中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近似于O度。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第三带束层(3)贴合在第二带束层(2)上面,且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大于第二带束层(2)的宽度,;第四带束层(4)贴合在第三带束层(3)上,且第四带束层(4)的宽度小于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带束层(2)为一根不间断的覆胶钢丝无间隙的进行螺旋缠绕。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三带束层(3)和第四带束层(4)两者钢丝帘线倾斜方向相同,且均与第一带束层(I)钢丝帘线倾斜方向相反。【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内部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包括胎体,胎体顶部帘布层上贴合至少两层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位于所有带束层的最底层,第二带束层设于第一带束层上,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小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第一带束层的钢丝帘线向左倾斜,第一带束层的钢丝帘线倾斜角度为所有带束层中倾斜角度最大的带束层,第二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呈螺旋缠绕状,且第二带束层中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近似于0度。该结构可以在根本上解决高扁平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周向变形,以及有胎冠中心的蠕变而带动的带束层间相互应力的提高,进而可以降低轮胎胎冠部位的生热,避免轮胎的脱空等早期损坏现象,增加高扁平、宽行驶面轮胎的使用寿命。【IPC分类】B60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胎体(6),胎体(6)顶部帘布层上贴合至少两层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1)位于所有带束层的最底层,第二带束层(2)设于第一带束层(1)上,第二带束层(2)的宽度小于第一带束层(1)的宽度;第一带束层(1)的钢丝帘线向左倾斜,第一带束层(1)的钢丝帘线倾斜角度为所有带束层中倾斜角度最大的带束层,第二带束层(2)中的钢丝帘线呈螺旋缠绕状,且第二带束层(2)中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近似于0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其振丁振洪陆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