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每一相绕组都由线圈、V形导电接头或者导电并头套、U形引线或者弧形引线组成,并且每一相绕组为四支路不对称的双层绕组,每条支路通过线圈由U形引线连接,每个线圈由两根线棒通过V形导电接头或者导电并头套连接而成,每相绕组的四条支路按照常规双层交流绕组的下线规则嵌入定子槽中,定子槽数是十二的整数倍,每极每相槽数是四的整数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大幅度地减少定子绕组的支路电流,降低基本铜损耗和减小绕组端部的电动力,有利于提高电机的容量、效率与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全空冷二极汽轮发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
技术介绍
定子绕组是汽轮发电机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重要部件,也是与外部电气装备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因为汽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通常较大,并且定子铁心的槽数较少,所以汽轮发电机的定子绕组所承载的电流非常大。目前,在二极汽轮发电机的设计中,定子绕组通常采用常规设计,即每相绕组由二条支路并联而成。二条支路的设计增加了定子绕组的电气损耗和发热,不但降低了电机的效率,而且威胁到电机的安全运行。特别是随着全空冷二极汽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逐年提高,额定电流不断增大,受全空冷技术的冷却能力相对较差的限制,如何进一步降低定子绕组的发热与实现良好的冷却已经成为制约全空冷二极汽轮发电机单机容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该绕组能够大幅度地减小一相绕组各并联支路的电流,从而降低全空冷二极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基本铜损耗与发热,有利于电机的容量提升、效率增加与安全运行。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绕组三相对称但四支路不对称,定子槽数是十二的整数倍,每极每相槽数是四的整数倍,每相绕组由四条支路并联而成。按照本技术所提供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一相绕组的各支路由线圈或线圈组通过弧形引线或者U形引线连接而成。按照本技术所提供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线圈由上、下层两根线棒在端部通过V形导电接头或者导电并头套连接而成。按照本技术所提供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根据端部绕组接线的具体需要,一个线圈的上、下层线棒在端部的同一侧的伸出长度不相等。按照本技术所提供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在端部伸出长度较长的线圈中,线棒在端部采用S形折弯,在端部伸出长度较短的线圈中,线棒在端部采用Γ形折弯。按照本技术所提供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S形折弯的线棒在端部采用导电并头套连接,Γ形折弯的线棒在端部采用V形导电接头连接。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的优点为:1、大幅度地减少定子绕组的支路电流,从而降低基本铜损耗和减小绕组端部的电动力,有利于电机容量提升、效率增加与安全运行;2、通过采用端部长度不相等的线棒所构成的线圈或线圈组,实现了端部引线的规则排列,避免了引线交叉;3、通过Γ形折弯的线棒与V形导电接头的配合使用,减少了端部引线的用铜量;4、虽然相比传统的支路对称绕组设计,本技术的生产和工艺略显复杂,但是从长远来看,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定子绕组的损耗与发热,为全空冷二极汽轮发电机进一步增容提供了解决方案,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初期的生产投入。【附图说明】图1为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接线图。图2是图1中在端部采用S形折弯的单根线棒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中在端部采用Γ形折弯的单根线棒立体示意图。图中:1.弧形引线;2.U形引线;3.V形导电接头;4.导电并头套;5.S形折弯;6.Γ形折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一种七十二槽四支路不对称二极三相双层交流绕组为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该双层交流绕组的定子槽数是十二的整数倍,每极每相槽数是四的整数倍,三相绕组对称但四支路不对称;将端部伸出长度不完全相等的线棒通过V形导电接头和导电并头套连接成节距不相等的线圈,再将这些线圈通过U形引线或弧形引线串联形成线圈组,再连接形成四条支路,将四条支路并联形成四支路不对称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在使用V形导电接头的一侧,线棒在端部区域的伸出长度较短,采用Γ形折弯;在使用导电并头套的一侧,线棒在端部区域的伸出长度较长,采用S形折弯。在所述的定子绕组的一个线圈中,上、下层线棒在端部同一侧的伸出长度可以不相等。在图1中,每个线圈的编号为上层线棒所在槽号。将线圈1、4、5、8、9和12通过串联构成A相绕组的第I支路;同理,线圈2、3、6、7、10和11构成第2支路;线圈37、40、41、44,45和48构成第3支路;线圈38、39、42、43、46和47构成第4支路。将线圈25、28、29、32、33和36通过串联构成B相绕组的第I支路;同理,线圈26、27、30、31、34和35构成第2支路;61、64、65、68、69和72构成第3支路;62、63、66、67、70和71构成第4支路。将线圈49、52、53、56、57和60通过串联构成C相绕组的第I支路;同理,线圈50、51、54、55、58和59构成第2支路;线圈13、16、17、20、21和24构成第3支路;线圈14、15、18、19、22和23构成第4支路。在图1中,双层交流绕组同时采用了 27、29、30、31和33共计5种节距的线圈,但相邻的上、下层线棒在端部区域不存在交叉;每相绕组的1、3支路采用27、30和33共三种节距的线圈,平均节距为30 ;每相绕组的2、4支路采用29、30和31共三种节距的线圈,平均节距也为30 ;相邻的线棒在端部区域不存在交叉。当线圈的节距为30、31和33时,其上、下层线棒在端部区域采用S形折弯,如图2所示;节距为30的线圈的上、下层线棒通过导电并头套连接;节距为31和33的线圈的上、下层线棒通过U形引线连接。当线圈的节距为27和29时,其上、下层线棒在端部区域采用Γ形折弯,如图3所示,并通过V形导电接头连接起来。每相绕组的支路与支路之间采用弧形引线连接。虽然本技术通过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实例对本技术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做了详细的说明,但不应理解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仅限于所描述的实施实例。【主权项】1.一种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绕组三相对称但支路不对称,定子槽数是十二的整数倍,每极每相槽数是四的整数倍,每相绕组由四条支路并联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一相绕组的各支路由线圈或线圈组通过弧形引线(I)或者U形引线(2)连接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线圈由上、下层两根线棒在端部通过V形导电接头(3)或者导电并头套(4)连接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根据端部绕组接线的具体需要,一个线圈的上、下层线棒在端部的同一侧的伸出长度不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在端部伸出长度较长的线圈中,线棒在端部采用S形折弯(5),在端部伸出长度较短的线圈中,线棒在端部采用Γ形折弯(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S形折弯(5)的线棒在端部采用导电并头套(4)连接,Γ形折弯(6)的线棒在端部采用V形导电接头⑶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每一相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支路不对称整数槽三相双层交流绕组,其特征在于:绕组三相对称但支路不对称,定子槽数是十二的整数倍,每极每相槽数是四的整数倍,每相绕组由四条支路并联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艳萍,于鸿浩,边旭,高莲莲,吴磊,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