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其包括上层的虫草粉层、中间层的红茶末层以及位于底层的桑叶茶层;所述虫草粉层装入第一泡茶袋,红茶末层装入第二泡茶袋,所述桑叶茶层装入第三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与所述第一泡茶袋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泡茶袋与所述第三泡茶袋之间相互渗透结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不同茶叶分层浸泡,既能保持虫草和桑叶茶的口感和功效,又解决了桑叶茶、虫草茶效果单一的问题,保证了虫草和桑叶茶的寡淡和不耐冲泡等问题,符合我国的饮茶习惯,冲泡时茶水呈淡黄到黄褐色,口感清香,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泡茶袋,尤其是涉及一种桑叶虫草复合袋泡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含有茶叶成分呢的保健品有速溶茶和袋泡茶等,大都采用单一或者复合其它中药等制成,但成分越多不能显现蛹虫草和桑叶茶本身的口味,不添加又不能增加其冲泡次数和口感寡淡,而且普通袋泡茶的袋体的结构单一,使用不便。普通泡茶袋的结构,无法快速的根据不同茶叶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分层浸泡,只是简单的混合。其次,普通的泡茶袋结构,没有具体考虑不同茶叶成分的组合结构方式,浸泡时,不能将浸泡的营养成分充分混入口 ο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泡茶袋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亟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其具有营养成分多样,可根据不同茶叶的特点分层浸泡,口味多样,茶叶浸泡充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保健效果好的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其包括上层的虫草粉层、中间层的红茶末层以及位于底层的桑叶茶层;所述虫草粉层装入第一泡茶袋,红茶末层装入第二泡茶袋,所述桑叶茶层装入第三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与所述第一泡茶袋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泡茶袋与所述第三泡茶袋之间相互渗透结合;所述第三泡茶袋上两侧设有第一弧形突出部和第二弧形突出部,所述第一弧形突出部上连接有第一磁石,所述第二弧形突出部上设有第二磁石,通过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第二磁石相互吸合可将茶袋相对固定在茶杯中;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0.2mm ;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的袋体中间设置有卡牙结构,分别将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分成均等的两部分。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的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所述虫草粉层的重量为lg,所述红茶末层的重量为1.5g,所述桑叶茶层的重量为 2.5g.所述虫草粉、所述桑叶茶以及所述红茶粉均为60-70目颗粒。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所述第三泡茶袋的外包装材料为锡纸。所述卡牙结构包括设置在袋体内部上表面的凹扣和凸扣,设置在袋体下表面的凸扣和凸扣构成,所述凹扣和所述凸扣相互扣合,从而将袋体分成两部分。所述位于同侧的凹扣和所述凸扣之间的距离为0.5mm。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所述第三泡茶袋的一侧可设置多条凹痕,该凹痕延伸到袋体的边缘。所述第一磁石与所述第二磁石呈弧形结构,且该第一磁石和第二磁石之间恰好贴入口 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不同茶叶分层浸泡,既能保持虫草和桑叶茶的口感和功效,又解决了桑叶茶、虫草茶效果单一的问题,保证了虫草和桑叶茶的寡淡和不耐冲泡等问题,符合我国的饮茶习惯,冲泡时茶水呈淡黄到黄褐色,口感清香,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的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三泡茶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泡茶袋、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中的卡牙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其包括上层的虫草粉层、中间层的红茶末层以及位于底层的桑叶茶层;虫草粉层装入第一泡茶袋1,红茶末层装入第二泡茶袋2,桑叶茶层装入第三泡茶袋3 ;第二泡茶袋2与第一泡茶袋I之间,以及第二泡茶袋2与第三泡茶袋3之间相互渗透结合。当该桑叶虫草袋的泡茶结构置于茶杯或茶壶中时,在水体中的顺序从上往下依次是第一泡茶袋、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通过实验发现,桑叶茶较难泡,而红茶和虫草茶交易,位于最低层的桑叶茶可以更充分的浸泡,且水温也较高,保持较高温度的时间也较长。能够充分的混合浸泡的得到的营养成分丰富,保健效果好。第三泡茶袋3上两侧设有第一弧形突出部42和第二弧形突出部43,第一弧形突出部42上连接有第一磁石41,第二弧形突出部43上设有第二磁石44,通过第一磁石41和第二磁石44相互吸合可将茶袋相对固定在茶杯中,第一磁石41与第二磁石44呈弧形结构,且该第一磁石41和第二磁石44之间恰好贴合。弧形部以及磁石的设置,方便了泡茶袋悬挂固定于茶杯或茶壶的边缘,尤其是弧形磁石可以相对的防止在茶杯的内侧和外侧,其弧形结构可与茶杯壁相吻合,易于用完后,将茶袋取出。其中,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和第三泡茶袋3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32,通孔的孔径32小于0.2mm ;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和第三泡茶袋3的袋体中间设置有卡牙结构31,将分别将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以及第三泡茶袋3分成均等的两部分。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以及第三泡茶袋3的外包装材料为锡纸。具体的讲,本技术的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中,主要是以蛹虫草和桑叶茶为原料,以及使用红茶末作为矫味剂,以提供复合营养成分,制成的新型袋泡茶结构。首先,选择当年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为原料,利用恒温鼓风干燥箱在70°C烘至恒重,再利用粉碎机粉碎至60-70目,装袋备用。其中,蛹虫草栽培主要包括灭菌、接种、出草管理、采摘、烘干等操作。其次,处理桑叶茶,利用自制高温加香后,将桑叶茶直接粉碎至60-70目装袋备用。其中,桑叶茶的制备过程中,主要的处理工艺有晾青、杀青、揉捻、炒干、加香等。最后,利用烘干的市售红茶粉碎至60-70目,装袋备用。本技术的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中,第一泡茶袋I中的蛹虫草的重量比例为20-30%第二泡茶袋2红茶末重量比例为10-30%,第三泡茶袋3中的桑叶茶重量比例为50-60%。上述重量比例的选择,使得桑叶虫草袋泡茶的口感好,营养成分搭配恰好合理,冲泡次数多。进一步的,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和第三泡茶袋3的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第一泡茶袋I中的虫草粉层的重量为lg,第二泡茶袋2中的红茶末层的重量为1.5g,第三泡茶袋3中桑叶茶层的重量为2.5g。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的卡牙结构31包括设置在袋体内部上表面的凹扣312和凸扣311,设置在袋体下表面的凸扣311和凹扣312构成,凹扣312和凸扣311相互扣合,从而将袋体分成两部分。且位于同侧的凹扣312和凸扣311之间的距离为0.5mm。该卡牙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泡茶袋内分成两部分,利于充分的浸泡茶叶,另一方面可以打开该卡牙结构31,使得袋体内有较大的空间,可使茶叶充分蓬松,易于浸泡。较佳的,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以及第三泡茶袋3的一侧可设置多条凹痕(图中未示出),该凹痕延伸到袋体的边缘。多条凹痕可以将泡茶袋分成多个小的区间,使得泡茶的时候可以更快更充分的浸泡,而且还可以将泡茶袋沿着凹痕将其分开块状体,将单个块状体浸泡呈茶水喝,一方便愿意单独浸泡小块蛹虫草、桑叶茶或者红茶。本技术一种桑叶虫草复合袋泡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这样实现,虫草桑叶茶的组成包括虫草粉20-30%,桑叶茶50-60%,红茶末10-30%。本技术的一种以蛹虫草、桑叶茶、红茶末为原料制成的袋泡茶,属于茶的代用品。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桑叶虫草袋泡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的虫草粉层、中间层的红茶末层以及位于底层的桑叶茶层;所述虫草粉层装入第一泡茶袋,红茶末层装入第二泡茶袋,所述桑叶茶层装入第三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与所述第一泡茶袋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泡茶袋与所述第三泡茶袋之间相互渗透结合;所述第三泡茶袋上两侧设有第一弧形突出部和第二弧形突出部,所述第一弧形突出部上连接有第一磁石,所述第二弧形突出部上设有第二磁石,通过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第二磁石相互吸合可将茶袋相对固定在茶杯中;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0.2mm;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的袋体中间设置有卡牙结构,分别将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分成均等的两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笑钰,
申请(专利权)人:程笑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