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矩形框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分别水平设有一个限位支撑块,矩形框内水平设有固定支撑板;固定支撑板与限位支撑块之间设有一个底撑气垫和一块活动支撑板,活动支撑板的上板面与底撑气垫底部固定,活动支撑板下板面设有至少三个万向轮;顶撑气垫的外形为矩形,顶撑气垫顶面与固定支撑板顶面固定,顶撑气垫的顶面覆盖有一块垫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重轻,高度小,升程大,可以轻松地顶起事故车辆,不仅可顶起正常停驶姿态的事故车辆,还可顶起侧翻或翻覆姿态的事故车辆,并能防止车辆意外斜滑,而且不会对事故车辆造成附加损伤,最后轻松、简单、快速地移动事故车辆,进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两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该装置用于移动事故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汽车在当今的中国越来越普及。然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生事故,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移动事故车辆,以便保障道路的畅通。目前,常用的事故车辆移动设备主要有如下两种:1、使用移车器,该移车器包括两根带有万向轮的滚柱,使用时在每个车轮下方放置一个移车器,并将每个移车器的两根滚柱插到对应车轮的前、后侧,且紧贴轮胎,然后利用液压装置使两根滚柱之间的距离缩短,并利用轮胎在垂直方向上的锥度,进而推动车辆向上移动,这样就可将车辆抬离地面。此时,车辆只靠移车器底部的万向轮与地面接触,这样就可以由人力较为轻松地将事故车辆移动至指定位置。上述移车器在使用时有如下许多限制条件:首先,车辆必须是正常停驶姿态(即四轮着地),而不能处于侧翻(即两轮同时离地)或翻覆姿态(即四轮同时离地)。其次,车辆的四个车轮均应完整且充气,即使在正常姿态下,车辆很有可能由于事故爆胎甚至轮胎掉落,这种情况同样也无法使用移车器。再次,由于利用锥度所抬升的高度有限,除轮胎外,车辆其它部分均需保持一定的离地间隙,不能托地;并且,事故中经常出现车辆部分结构变形或松脱或者与地面接触的情况,移车器的升程无法保证车辆底部脱离地面,这样就会加大摩擦力,进而导致人力不能完成推移。最后,移车器的托举力小于2吨,这样就使得移车器的适用范围受限。2、配合使用普通立式液压千斤顶和轮式小平台,其中立式液压千斤顶的最低高度为200毫米,顶端直径小于100毫米,升程90-300毫米,额定起重量为2-200吨。在车辆正常停驶姿态下,立式液压千斤顶可以顶在车底指定托举点并将车辆部分举起,其次将轮式小平台垫住抬起的部位,如此逐次将车辆的四个车轮放置在轮式小平台上,然后取掉千斤顶,最后由轮式小平台移动事故车辆。从原理上来看,千斤顶与轮式小平台的配合使用和移车器近似,所不同的是立式千斤顶具有较高的升程,从而可以将车辆举升至更高的移动平台上,并且无需考虑轮胎。然而,千斤顶顶端的直径小,压强高,在不恰当的位置操作会造成车辆的受力部位破损,从而无法完成举升。另外,立式千斤顶的最小高度较高,这样就导致车身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无法使用千斤顶。最后,立式液压千斤顶和轮式小平台的配合使用使得整个移动过程很复杂,也耽搁了宝贵的处置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欲同时克服现有两种移动装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1)和顶撑气垫(7),其中矩形框(1)的高度为22-25mm,在矩形框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分别水平设有一个限位支撑块(2),该矩形框(1)内的中部水平设有一块固定支撑板(3);所述固定支撑板(3)与限位支撑块(2)之间设有一个底撑气垫(4)和一块水平设置的活动支撑板(5),该活动支撑板的上板面与底撑气垫(4)底部固定,而活动支撑板的下板面设有至少三个万向轮(6),且活动支撑板(4)的下行程由四个所述限位支撑块(2)限位;所述底撑气垫(4)的外形为矩形,当该底撑气垫充气时,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板(5)向下移动,从而使万向轮(6)支撑在地面上;所述顶撑气垫(7)的外形为矩形,其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而顶撑气垫(7)的底面与所述固定支撑板(3)顶面固定,该顶撑气垫的顶面覆盖有一块垫板(8);当顶撑气垫(7)充气时,可带动所述垫板(8)向上移动,从而将事故车辆顶起。使用时,先将本装置放置在事故车辆底下,本装置此时通过四个限位支撑块(2)支撑在地面上;然后向顶撑气垫(7)充气,这时顶撑气垫(7)鼓起,从而将事故车辆顶起。然后,向底撑气垫(4)充气,这时底撑气垫(4)鼓起,从而使本装置通过万向轮(6)支撑在地面上,这时可以轻松地移动本装置,从而移动事故车辆。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重轻,高度小,升程大,可以轻松地顶起事故车辆,顶起力可达1吨~71吨,不仅可顶起正常停驶姿态的事故车辆,还可顶起侧翻或翻覆姿态的事故车辆,而且不会对事故车辆造成附加损伤,最后轻松、简单、快速地移动事故车辆,从而快速恢复交通,进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两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的缺陷。作为本专利技术重要的优化设计,所述垫板(8)为钢板或铝板,该垫板顶面通过连接组件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个斜撑气垫(9);当所述斜撑气垫(9)充气时,该斜撑气垫形成一个坡度,其横截面为扇形,且这个坡度可以防止事故车辆斜滑。采用上述斜撑气垫(9),可以在斜坡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事故车辆斜滑,从而防止发生二次事故,当然在平路情况下可以将斜撑气垫(9)拆掉。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组件由安装板(10)和n形支耳(11)构成,其中安装板(10)水平固定在所述斜撑气垫(9)底部,该安装板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有一个水平限位边(10a),该水平限位边从斜撑气垫(9)的低端向高端延伸;所述n形支耳(11)的数目有8个,这些n形支耳构成4*2列矩阵,这些n形支耳(11)的下端与所述垫板(8)顶面固定,且四个所述水平限位边(10a)可同时插入对应的n形支耳(11)中,从而将斜撑气垫(9)固定在垫板(8)上。采用以上结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牢靠地固定斜撑气垫(9),而且可以方便、省力地拆掉斜撑气垫(9),且本连接组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操作便利。作为优化设计,所述底撑气垫(4)、顶撑气垫(7)和斜撑气垫(9)的材质为橡胶或凯夫拉,这三个气垫可由高压气瓶或脚踏空气充填泵充气,且顶撑气垫(7)顶面的表面积为91*91平方厘米。在上述结构中,采用橡胶或凯夫拉具备抗静电、抗裂、耐磨、抗油、抗老化等性能,从而优化底撑气垫(4)、顶撑气垫(7)和斜撑气垫(9)的使用性能。另外,顶撑气垫(7)顶面的表面积为91*91平方厘米,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从而避免对事故车辆造成损伤。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支撑板(3)上并排设有一组长条形的减重孔,且所述活动支撑板(4)的下板面设有四个万向轮(6),这四个万向轮分别设在该活动支撑板的四个边角处。采用以上结构,在固定支撑板(3)上并排设有一组长条形的减重孔,这样就可以形成镂空的结构,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另外,活动支撑板(4)的下板面设有四个万向轮(6),这样就能更稳定地支撑在地面上,有效防止发生颠覆。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重轻,高度小,升程大,可以轻松地顶起事故车辆,顶起力可达1吨~71吨,不仅可顶起正常停驶姿态的事故车辆,还可顶起侧翻或翻覆姿态的事故车辆,并能防止车辆意外斜滑,而且不会对事故车辆造成附加损伤,最后轻松、简单、快速地移动事故车辆,从而快速恢复交通,进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两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的缺陷。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3为图1的B向视图。图4为图1的C-C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3及4所示,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主要由矩形框1、限位支撑块2、固定支撑板3、底撑气垫4、活动支撑板5、万向轮6、顶撑气垫7、垫板8和斜撑气垫9等构成。其中,矩形框1的高度为22-25mm,并可进一步优选为23、24mm,且矩形框1可为不锈钢件或高强度的铝件。在矩形框1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1)和顶撑气垫(7),其中矩形框(1)的高度为22-25mm,在矩形框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分别水平设有一个限位支撑块(2),该矩形框(1)内的中部水平设有一块固定支撑板(3);所述固定支撑板(3)与限位支撑块(2)之间设有一个底撑气垫(4)和一块水平设置的活动支撑板(5),该活动支撑板的上板面与底撑气垫(4)底部固定,而活动支撑板的下板面设有至少三个万向轮(6),且活动支撑板(4)的下行程由四个所述限位支撑块(2)限位;所述底撑气垫(4)的外形为矩形,当该底撑气垫充气时,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板(5)向下移动,从而使万向轮(6)支撑在地面上;所述顶撑气垫(7)的外形为矩形,其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而顶撑气垫(7)的顶面与所述固定支撑板(3)顶面固定,该顶撑气垫的顶面覆盖有一块垫板(8);当顶撑气垫(7)充气时,可带动所述垫板(8)向上移动,从而将事故车辆顶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事故车辆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1)和顶撑气垫(7),其中矩形框(1)的高度为22-25mm,在矩形框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分别水平设有一个限位支撑块(2),该矩形框(1)内的中部水平设有一块固定支撑板(3);所述固定支撑板(3)与限位支撑块(2)之间设有一个底撑气垫(4)和一块水平设置的活动支撑板(5),该活动支撑板的上板面与底撑气垫(4)底部固定,而活动支撑板的下板面设有至少三个万向轮(6),且活动支撑板(4)的下行程由四个所述限位支撑块(2)限位;所述底撑气垫(4)的外形为矩形,当该底撑气垫充气时,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板(5)向下移动,从而使万向轮(6)支撑在地面上;所述顶撑气垫(7)的外形为矩形,其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而顶撑气垫(7)的底面与所述固定支撑板(3)顶面固定,该顶撑气垫的顶面覆盖有一块垫板(8);当顶撑气垫(7)充气时,可带动所述垫板(8)向上移动,从而将事故车辆顶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车辆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8)为钢板或铝板,该垫板顶面通过连接组件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个斜撑气垫(9);当所述斜撑气垫(9)充气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志勇,明健雄,俞春俊,高岩,杨光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