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过滤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73648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4 2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烟气过滤塔,包括脱硫塔,所述脱硫塔的上部为相互分隔的顺流塔和逆流塔,顺流塔上设有烟气入口,逆流塔上设有烟气出口,脱硫塔的下部为浆液池;所述顺流塔内设置有前循环脱硫区,逆流塔内设置有后循环脱硫区,前循环脱硫区通过前循环泵连通浆液池,后循环脱硫区通过后循环泵连通浆液池;所述前循环泵的出口与前循环脱硫区之间通过前循环管连通,后循环泵的出口与后循环脱硫区之间通过后循环管连通,前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前回流管与浆液池连通;后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后回流管与浆液池连通;将浆液向中心喷出形成浆液帘,能对烟气进行充分的过滤,保证脱硫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烟气脱硫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烟气过滤塔
技术介绍
目前的单循环烟气过滤塔系统主要运行在中低硫煤地区,完全能满足排放要求。对部分高硫煤地区,要求脱硫效率达到98%以上,甚至要求99%以上才能满足排放要求,利用单循环烟气过滤塔系统要满足排放要求,烟气过滤塔将会非常高,能耗也比较高,有时就不得不将一个烟气过滤塔分成两个烟气过滤塔串联运行,但是两个烟气过滤塔串联占地、投资非常大,不利于高效经济运行;并且传统的脱硫系统停机时,浆液池沉淀严重,影响浆液的脱硫性能,不利于使用。因此,在国家要求的最新排放标准下,非常有必要开发高效低能耗的脱硫技术,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给人类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烟气过滤塔,能在满足脱硫效率的同时,降低系统能耗,节约投资、占地,又达到国家要求的最新排放标准,脱硫效果好,利于环保。本专利技术的烟气过滤塔,包括脱硫塔,所述脱硫塔的上部为相互分隔的顺流塔和逆流塔,顺流塔上设有烟气入口,逆流塔上设有烟气出口,脱硫塔的下部为浆液池;所述浆液池上方为连通顺流塔和逆流塔的烟气通道,所述顺流塔内设置有前循环脱硫区,逆流塔内设置有后循环脱硫区,所述顺流塔内壁对应前循环脱硫区以及逆流塔内壁对应后循环脱硫区均设有竖向螺旋导流叶片,前循环脱硫区通过前循环栗连通浆液池,后循环脱硫区通过后循环栗连通浆液池;所述前循环栗的出口与前循环脱硫区之间通过前循环管连通,后循环栗的出口与后循环脱硫区之间通过后循环管连通,前循环栗的出口还通过前回流管与浆液池连通;后循环栗的出口还通过后回流管与浆液池连通;前循环管和后循环管沿相应竖向螺旋导流叶片形成的螺旋流道呈螺旋状伸入相应的前循环脱硫区和后循环脱硫区内;进一步,所述前循环管和后循环管的管壁对应相应竖向螺旋导流叶片形成的螺旋流道的部分设有多个喷出孔;进一步,所述顺流塔内前循环脱硫区上部设有干湿界面冲洗系统,所述逆流塔内后循环脱硫区上部设有除雾器;进一步,所述浆液池还连通有氧化空气系统;进一步,所述浆液池还连通有脱硫剂补充系统;进一步,所述浆液池还连通有排浆系统;进一步,所述浆液池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搅拌器;进一步,所述烟气过滤塔为U型塔或其他形似的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在烟气过滤塔内同时设置相互独立的前循环脱硫区和后循环脱硫区,前循环脱硫区、前循环栗与浆液池共同形成前循环脱硫系统;后循环脱硫区、后循环栗与浆液池共同形成后循环脱硫系统;前循环脱硫系统与后循环脱硫系统共用一个浆液池,以此实现在一个烟气过滤塔内形成相对独立的双循环脱硫系统,烟气的脱硫由双循环脱硫系统共同完成,将浆液向中心喷出形成浆液帘,能对烟气进行充分的过滤,保证脱硫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烟气过滤塔相对独立运行,既保证了较高的脱硫效率,又降低了浆液循环量和系统能耗,并且烟气过滤塔整体布置还降低了烟气过滤塔高度,简化了双循环脱硫的系统,节约了投资;本专利技术特别适合于燃烧高硫煤产生的烟气脱硫,脱硫效率可达到99%以上,脱硫效果好,利于环保。相对于常规的脱硫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烟气过滤塔采用U型塔设计,有助于气液两相的充分接触和混合,停留时间更长,脱硫效果更好。常规的脱硫系统的脱硫浆液质量浓度为15%左右,采用烟气过滤塔,脱硫浆液质量浓度为20%?25%,浓度提高,相对于两个烟气过滤塔串联,浆液池体积相对较小,节省投资造价。【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烟气过滤塔,包括脱硫塔,所述脱硫塔14的上部为相互分隔的顺流塔2和逆流塔4,顺流塔2上设有烟气入口,逆流塔4上设有烟气出口,脱硫塔14的下部为浆液池9 ;所述浆液池9上方为连通顺流塔2和逆流塔4的烟气通道16,所述顺流塔2内设置有前循环脱硫区15,逆流塔4内设置有后循环脱硫区6,所述顺流塔2内壁对应前循环脱硫区15以及逆流塔4内壁对应后循环脱硫区6均设有竖向螺旋导流叶片17,前循环脱硫区15通过前循环栗12连通浆液池9,后循环脱硫区6通过后循环栗7连通浆液池9 ;所述前循环栗12的出口与前循环脱硫区15之间通过前循环管18连通,后循环栗7的出口与后循环脱硫区6之间通过后循环管19连通,前循环栗的出口还通过前回流管20与浆液池连通;后循环栗的出口还通过后回流管21与浆液池连通;前循环管18和后循环管19沿相应竖向螺旋导流叶片17形成的螺旋流道呈螺旋状伸入相应的前循环脱硫区15和后循环脱硫区6内;前循环脱硫区15、前循环栗12与浆液池9共同形成前循环脱硫系统;后循环脱硫区6、后循环栗7与浆液池9共同形成后循环脱硫系统;前循环脱硫系统与后循环脱硫系统共用一个浆液池9,在一个脱硫塔14内形成相对独立的双循环脱硫系统,烟气的脱硫由双循环脱硫系统共同完成,但是双循环脱硫系统相对独立运行,本实施例的前循环管和后循环管伸入相应的顺流塔和逆流塔内的部分将浆液向中心喷出形成浆液帘,能对烟气进行充分的过滤,保证脱硫效果;前回流管20与前循环管连接形成前三通管,后回流管21与后循环管连接形成后三通管,传统的脱硫系统停机时,浆液池沉淀严重,影响浆液的脱硫性能,不利于使用,本实施例将前循环栗12和后循环栗7的出口不仅通至相应的前循环脱硫区15和后循环脱硫区6,而且还采用了相应的前三通管和后三通管将前循环栗12和后循环栗7的出口与浆液池9之间连通,前三通管、后三通管与相应的前循环脱硫区15、后循环脱硫区6和浆液池9连通的管段均安装有用于控制通断的阀门,使脱硫系统运行时通过前循环栗12和后循环栗7向前循环脱硫区15和后循环脱硫区6提供浆液,脱硫系统停机时开启前循环栗12和后循环栗7同时关闭前三通管、后三通管与相应的前循环脱硫区15、后循环脱硫区6之间的阀门,进而通过前循环栗12和后循环栗7实现浆液池9内的浆液的循环流动,有效避免浆液发生沉淀,保证脱硫性能,以利于环保,前三通管和后三通管与浆液池9连通的出液口位于浆液池9内浆液的液面一下,降低前循环栗12和后循环栗7的功耗同时避免浆液飞溅和噪声过大。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循环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烟气过滤塔,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硫塔,所述脱硫塔的上部为相互分隔的顺流塔和逆流塔,顺流塔上设有烟气入口,逆流塔上设有烟气出口,脱硫塔的下部为浆液池;所述浆液池上方为连通顺流塔和逆流塔的烟气通道,所述顺流塔内设置有前循环脱硫区,逆流塔内设置有后循环脱硫区,所述顺流塔内壁对应前循环脱硫区以及逆流塔内壁对应后循环脱硫区均设有竖向螺旋导流叶片,前循环脱硫区通过前循环泵连通浆液池,后循环脱硫区通过后循环泵连通浆液池;所述前循环泵的出口与前循环脱硫区之间通过前循环管连通,后循环泵的出口与后循环脱硫区之间通过后循环管连通,前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前回流管与浆液池连通;后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后回流管与浆液池连通;前循环管和后循环管沿相应竖向螺旋导流叶片形成的螺旋流道呈螺旋状伸入相应的前循环脱硫区和后循环脱硫区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树语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周树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