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形成拱形支承结构的防火陶瓷砖的联接系统。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砖具有沿X方向和Y方向的两个联锁元件,其同时使沿Z方向的联接稳定。这使得可能使砖沿坐标系的X方向和Y方向而且沿Z方向容易地布置成连续联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形成拱形支承结构的耐火陶瓷砖的联接系统。此支承结构可主要在工业炉中发现,其中现有技术水平和本专利技术借助于石灰竖窑的焚烧器区域中的拱来进一步阐释,但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想。
技术介绍
根据DE3933744C2的拱形支承结构位于石灰竖窑的焚烧器区域中。根据图1,其在前视图中(下文简化为:沿坐标系的Y方向)包括由多个(下文简化为:沿坐标系的Z方向)堆叠布置的拱形成排的砖14、16,其中各排砖均包括多个相邻(下文简化为:沿坐标系的X方向)的砖。在下文中,使用坐标系(X、Y、Z)的定向类似地适用于支承结构的单个砖。沿X方向彼此相邻布置的砖利用沿径向(即,沿Z方向)延伸的榫舌和榫槽(公轮廓和母轮廓)成形状配合联接。特别形成的端部砖组沿Y方向居中地插入一排砖的两个相对地延伸的节段之间,以便将其闭合。该系统被证明是有利的,但需要明显的组装作业。这对于根据ΕΡ1255088Β1的系统相应地适用,其中,一排砖的所有砖也利用沿径向延伸的榫舌和榫槽联接,但与DE3933744C2中沿单个方向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选的铺设技术,其尤其允许砖联接中既简单又安全的组装。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发现:通过径向榫槽和径向榫舌的形状配合联接使砖以紧接的方式(沿Y方向)铺设很难甚至不可能。沿径向定向的联接元件还导致沿坐标系的3个方向通常仅仅不均匀的力配合。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了构造具有沿X方向和Y方向的两个形状配合元件的砖,其同时使沿Z方向的联接稳定。因此,砖可沿坐标系的X方向和Y方向并且也沿Z方向以容易的方式连续联接地布置。如前文所述,相邻的砖的联接通过砖的外表面上的对应轮廓发生,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由此首次有可能将所有砖沿X方向和Y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沿X方向并排地?’沿Y方向紧接地)布置在一层内,以形成支承结构。这直接地导致整个砖层/支承结构的稳定性。在其最普通的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砖联接系统,其以彼此垂直延伸的排沿X方向并排地布置且沿Y方向紧接地布置,以便它们共同形成拱形支承结构,其中超过90%的砖特征为以下形状: 一沿X方向的内侧和外侧,沿Y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以及沿Z方向的上侧和下侧,一前侧和后侧特征为对应的轮廓,其导致砖的后侧与沿Y方向的相邻砖的前侧之间的形状配合。—内侧和外侧特征为对应的轮廓,其导致砖的外侧与沿X方向的相邻砖的内侧之间的形状配合。根据本专利技术,桥状支承结构内的大多数砖应当包括相同的砖。其它砖形式和/或砖的几何形状应当限于结构上必需的区域,例如,拱的端部处的支承。在具有相对延伸的拱形区段的支承结构中,类似于DE3933744C2中所述的那样,如果需要的话可在中间插入包括其它形式的砖的相应适合的端部砖组。通常,联接系统的超过95%的砖可以按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形成。所提到的轮廓分别沿坐标系(X、Y)的一个方向在砖的相对侧部/边缘之间延伸,这意味着它们不是分立的轮廓,其在中间从表面突出,或在中间沿表面延伸。根据一个实施例,砖的至少一个轮廓形成为榫舌,而砖的对应轮廓(在其相对的面上)形成为对应的榫槽。榫舌和榫槽又相应地延伸跨过砖的相对边缘之间的整个距离。砖的榫舌和榫槽可沿Z方向偏心布置。根据一个实施例,榫槽和榫舌相比上侧更接近砖的下侧。榫槽和榫舌的尺寸通常不是关键的。然而,榫槽和榫舌应当具有最小尺寸,以便在甚至较长的时间段内确保形状配合联接的机械稳定性。因此,一个实施例提出了砖的榫槽和榫舌沿Z方向延伸跨过砖沿Z方向的高度的至少20%。不同类型的轮廓是梯级,其中砖的对应轮廓(在其相对的面上)包括对应的梯级,以便可在相邻的砖之间也实现期望的形状配合。梯级还可沿砖的Z方向偏心布置,例如,相比下侧更接近砖的上侧,同时它们沿X方向或Y方向延伸跨过砖的相对边缘/侧之间的全部距离。为了避免切口效应,提出了将砖的内侧和外侧以及前侧和后侧的轮廓至少部分地形成为与砖的相应侧不成90°的角度。为了对于整个砖联接根据拱形曲率实现安全的形状配合,一个实施例提出了砖从顶部到底部(沿Z方向)变得更窄(渐缩)。这相应地导致了在砖的前侧和后侧上朝砖的下侧方向的楔形。此“楔形”大体上是已知的,尽管为其它几何形状的砖。另一个实施例提出了砖的前侧和后侧的轮廓相比于砖的内侧和外侧的轮廓沿Z方向偏移。砖的双向轮廓的该“偏移”布置改善了安装状态中的负载分配的一致性。如果砖的梯级沿Z方向在砖的榫槽/榫舌上方延伸,这也是适用的。在一排砖内(沿X方向),砖可沿相同方向或以沿相对方向延伸的两个节段布置。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在从属权利要求和其它专利文献的特征中披露。这包括将相邻排的砖沿Y方向偏移地布置。【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借助于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其分别在示意图中示出: 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构造的砖的透视图, 图2a:沿根据图1的砖的Y方向的后侧RP(N)的前视图, 图2b:沿根据图1的砖的X方向的侧视图, 图3:沿具有根据图1的砖的拱形支承结构的Y方向的视图, 图4:从根据图3的支承结构的下方沿Z方向的视图,图5:根据图3的支承拱的右端的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2a和图4-图5中,示意性地显示了 X、Y、Z坐标平面。图1中显示的砖特征为内侧1、外侧A、前侧V、后侧R、上侧O和下侧U。前侧V和后侧R特征为对应的轮廓VP、RP,即,具有后侧R上的榫槽N和前侧上的对应榫舌F,其中每一个均延伸跨过砖的整个宽度(=内侧I与外侧A之间的距离)。轮廓IP可认为是内侧I的梯级ST1,且对应的梯级ST2设置为相对外侧A的轮廓AP,其中轮廓IP、AP延伸跨过砖的整个长度,即,在砖的相对边缘K1、K2之间。形状配合联接可在双向轮廓VP、RP ;IP、AP之间产生,以使得并排或者紧接地布置的相同的砖以形状配合方式联锁,如图3到图5中显示的那样。可示意性地看出沿X方向并排布置的46排砖S1...S46,其包括沿Y方向紧接地布置的砖S1.USl.2...S26.US26.2...。相邻排(S1、S2)的砖S1.K S2.1沿Y方向偏移布置。换言之:相邻排的砖S1...S46的砖以形状配合方式经由梯级ST1、ST2互相联接,而一排砖(例如S2)中的砖特征为经由榫槽/榫舌联接的N、F形状沿Y方向紧接地配合。总体上,砖在上侧O与下侧U之间渐缩,以使得能以形状配合方式构建根据图3的拱形支承结构。在端部处,拱形支承结构抵靠在并未进一步描述的端部砖E上。支承结构可沿X方向和Y方向适应所述砖的联接。在具有支承拱(图3)的相对延伸的节段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在中部安装特别的端部砖组SCH,这大体上从DE3933744C2获知。总体上,支承拱的高的机械稳定性以及联接系统中的有利的力/负载分配通过并排和紧接地铺设的砖的形状配合联接而实现。【主权项】1.砖联接系统,其沿X方向并排地布置且沿Y方向紧接地布置成彼此垂直延伸的排,以便它们共同形成拱形支承结构,其中超过90%的所述砖特征为以下形状: a)内侧(I)、外侧(A)、前侧(V)、后侧(R)、上侧(O)和下侧(U), b)所述前侧(V)和所述后侧(R)特征为对应的轮廓(VP、RP),其导致砖(S1.1)的后侧(R)与沿所述Y方向的相邻砖(S1.2)的前侧(V)之间的形状配合, c)所述内侧⑴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砖联接系统,其沿X方向并排地布置且沿Y方向紧接地布置成彼此垂直延伸的排,以便它们共同形成拱形支承结构,其中超过90%的所述砖特征为以下形状:a)内侧(I)、外侧(A)、前侧(V)、后侧(R)、上侧(O)和下侧(U),b)所述前侧(V)和所述后侧(R)特征为对应的轮廓(VP、RP),其导致砖(S1.1)的后侧(R)与沿所述Y方向的相邻砖(S1.2)的前侧(V)之间的形状配合,c)所述内侧(I)和所述外侧(A)特征为对应的轮廓(IP、AP),其导致砖(S1.1)的外侧(A)与沿所述X方向的相邻砖(S2.1)的内侧(I)之间的形状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克施鲍姆,
申请(专利权)人:里弗雷克特里知识产权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奥地利;AT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