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72517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4 21:18
一种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5,6)和第二流动通道(5,6)的换热器(10),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5,6)和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一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一收集管(27)中并且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二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二收集管(33)中,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27)具有第一底部(15)和第一顶盖(16),并且所述第二收集管(33)具有第二底部(15)和第二顶盖(30),其中所述第一底部(15)和所述第二底部(15)具有多个开口(28),所述流动通道(5,6)的所述端部区域容纳到所述开口中,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27)具有第一纵向通道(17)和第二纵向通道(18),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5,6)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17)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流动通道(5,6)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18)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收集管(33)具有第二顶盖(30),所述第二顶盖与所述第二收集管(33)的所述第二底部(15)构成横向通道(34),其中第一流动通道(5,6)和第二流动通道(5,6)分别经由横向通道(34)彼此流体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一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一收集管中并且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二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二收集管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底部和第一顶盖并且第二收集管具有第二底部和第二顶盖,其中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具有多个开口,流动通道的端部区域容纳到所述开口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纵向通道和第二纵向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一纵向通道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流动通道与第二纵向通道流体连通。
技术介绍
对于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的而且在传统方式被驱动的机动车辆中的空调调节、尤其是加热而言,除了已知的PTC加热体之外也可以使用热栗。为了实现车辆的尽可能高的可达范围,优选空调调节系统的能量需求尽可能低。使用热栗相较于使用PTC加热体是有利的,因为能量需求明显更低。热栗的能量需求大致是PTC加热体的能量需求的一半大。在空调设备的热栗运行中起冷凝器作用的并且由此用作用于加热乘客舱的热源的换热器通常集成在空调装置本身中。由此得出:对于冷凝器仅提供小的安装空间。这对于冷凝器内的温度分布是特别不利的。然而为了在冷凝器中、尤其是在制冷剂冷凝时实现有利的温度分布,可以使用冷凝器的两排的设置。其特征在于,两排管沿着空气穿流方向依次设置。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两排的冷凝器的实施方案已知的是,所述冷凝器每排分别具有两个收集管。由此产生如下缺点:如所需要制冷剂量更高、部件的熔焊更耗费或者连接装置的密封性难以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是优化的。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换热器在空调设备中的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换热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一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一收集管中并且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二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二收集管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底部和第一顶盖并且第二收集管具有第二底部和第二顶盖,其中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具有多个开口,流动通道的端部区域容纳到所述开口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纵向通道和第二纵向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一纵向通道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流动通道与第二纵向通道流体连通,其中第二收集管具有第二顶盖,所述第二顶盖与第二收集管的第二底部形成横向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分别经由横向通道彼此流体连通。换热器设计为,使得流体能够经由流体入口入流到第一收集管的纵向通道的一个、例如第一纵向通道中并且在该处经由配设给相应的纵向通道的流动通道分布。流体随后穿流相应的流动通道、例如第一流动通道,并且在第二收集管中转向到相应其他的流动通道、例如第二流动通道中。对此,第二收集管构成横向通道,所述横向通道分别将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二流动通道流体连接。接着,流体回流到第一收集管中,然而在此回流到相应其他的纵向通道、例如第二纵向通道中。流体从该处经由流体出口从换热器中出流。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优选分别成排地设置并且彼此相邻,使得第一流动通道形成第一排换热器并且第二流动通道形成第二排。第一排和第二排沿着对流动通道绕流的流体的主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横向通道取向为,使得第一排中的流动通道分别与第二排中的流动通道连接。而纵向通道取向为,使得所述纵向通道将一排的多个流动通道彼此连接。通常,取向“横向”在此代表一排中的一个元件到相应其他排的流动通道的定向。在此,取向“纵向”代表元件沿着一排流动通道的定向。通过各个第一流动通道与各个第二流动通道的流体连接,能够减小在换热器内总共所需要的流体体积,因为第二收集管与传统的收集管相比整体上具有更低的内部体积。这是特别有利的。除此之外,第二收集管中的横向通道是用于引入到收集管的底部中的通过管形成的流通通道的公差补偿。此外,所述横向通道使得流体从流动通道溢出到收集管中变得容易,其方式是:所述横向通道提高了收集管在流动通道的端部区域处的体积。此外有利的是,第一顶盖与第一底部构成盒,所述盒分别与第一底部的开口中的一个开口或者与流动通道的端部成一排地设置。第一纵向通道中的盒类似于第二流动通道中的横向通道也用于插入到第一底部的开口中的管的公差补偿。此外,盒的设置有利于实现流体从纵向通道到流动通道中的更好的流动或者反之亦然。—个优选的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第二顶盖在纵剖面中具有波纹状的轮廓,其中波谷分别与第二收集管的底部接触,而波峰与连接元件形成第二横向通道。第二顶盖有利地可以由金属条带形成,所述金属条带具有波纹状的轮廓,所述轮廓例如通过变形过程来产生。波峰在最终安装好的状态中定位为,使得所述波峰与第二底部的穿流部相对置。流体从相应的流动通道溢出到通过波峰形成的横向通道中。第一流动通道经由横向通道与第二流动通道流体连通。波谷在此直接与第二底部接触并且例如可以与该第二底部熔焊、粘接或者钎焊。以这种方式实现横向通道彼此间的液密的分隔。此外优选的是,波谷和波峰分别位于共同的平面中,其中波纹状的轮廓构成为倒圆的波纹外形或者构成为矩形外形或者构成为梯形外形。这是尤其有利的,因为由于在每个平面中布置波谷和波峰而特别简单地将顶盖与底部经由材料配合的方法连接,因为顶盖的大的区域与底部的区域面接触。也优选的是,底部中的开口具有穿流部,其中穿流部远离收集管的内部朝向流动通道取向。为了将收集管的内部体积保持得尽可能小,特别有利的是,穿流部远离收集管的内部地取向。通过穿流部因此能够实现换热器的稳定性的提高,因为流动通道的管在穿流部中引导,同时收集管的尺寸可以被确定为,使得需要尽可能小的内部体积,这引起所需要的流体量减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此外提出:底部在纵向侧上具有至少部分地竖起的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将纵向通道和/或横向通道和/或盒侧向封闭。此外优选的是,竖起的边缘区域具有下部的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通过连续的金属条带形成,其中多个垛状的封闭元件向上连接到下部的边缘区域上。底部的至少部分地竖起的边缘区域使得顶盖在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变得容易。同时,经由边缘区域可以实现纵向通道和/或横向通道和/或盒的侧向的密封。顶盖的尺寸有利地确定为,使得所述顶盖在最终安装好的状态中贴靠在竖起的边缘区域上并且尤其贴靠在垛状的封闭元件上,所述封闭元件连接到下部的边缘区域上。顶盖和竖起的边缘区域之间的液密的连接因此可有利地通过例如熔焊、粘接或者钎焊的方法产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替选的设计方案中,可以提出:至少部分地竖起的边缘区域具有固定元件,顶盖经由所述固定元件可固定在底部上。经由边缘区域处的固定元件,顶盖可以固定在底部中,直至产生持久的液密的连接。这例如可以经由隆起部实现,所述隆起部在顶盖插入时与该顶盖接触并且固定顶盖。...
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10),所述换热器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5,6)和第二流动通道(5,6),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5,6)和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一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一收集管(27)中并且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二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二收集管(33)中,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27)具有第一底部(15)和第一顶盖(16),并且所述第二收集管(33)具有第二底部(15)和第二顶盖(30),其中所述第一底部(15)和所述第二底部(15)具有多个开口(28),所述流动通道(5,6)的所述端部区域容纳到所述开口中,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27)具有第一纵向通道(17)和第二纵向通道(18),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5,6)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17)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流动通道(5,6)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18)流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管(33)具有第二顶盖(30),所述第二顶盖与所述第二收集管(33)的所述第二底部(15)构成横向通道(34),其中第一流动通道(5,6)和第二流动通道(5,6)分别经由横向通道(34)彼此流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特弗里德·迪尔乌韦·福斯特马丁·卡斯帕沃尔夫冈·泽瓦尔德西格弗里德·特夫斯克里斯托弗·沃尔特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