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轮运动轨迹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擦传动
,特别是一种车辆前轮运动轨迹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需要行走固定轨迹的车辆,实现这种功能的车辆主要有人工控制和电子控制两种方式,而人工控制方式轨迹精度无法保证,电子控制方式设备复杂,成本高,因此,目前市场上缺少一种轨迹精度高、可调性好、机构简单、成本低的车辆运动轨迹调节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迹精度高、可调性好、机构简单、成本低的车辆前轮运动轨迹调节装置。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车辆前轮运动轨迹调节装置,包括:与输入轴同轴固连的主动摩擦轮,与输入轴平行且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平面的从动摩擦轮轴,与从动摩擦轮轴同轴固连的从动摩擦轮,设置在主动摩擦轮和从动摩擦轮之间,转动平面与主动摩擦轮和从动摩擦轮的转动平面垂直,且圆周面与主动摩擦轮和从动摩擦轮的端面摩擦配合的摩擦轮,与摩擦轮同轴转动配合,对摩擦轮轴向定位,且能沿轴向运动的摩擦轮轴,通过其上同轴固连且与从动摩擦轮啮合的齿轮实现传动的传动轴,设置在传动轴的一端,且与传动轴组成曲柄的转动臂,穿过前轮架并通过螺母与前轮架定位的螺纹杆,与螺纹杆和转动臂球铰连接的可伸缩连杆;其中,前轮的转动平面相对于前轮架固定,曲柄的曲柄半径能够调,摩擦轮轴在其轴向上能够移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本专利技术与目前市场上人工控制车辆运动轨迹的方式相比,采用简单的结构设计实现车辆运动轨迹的精确控制,且可调性好。(2)本专利技术与目前市场上电子控制车辆运动轨迹的方式相比,通过机械传动,运行可靠;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轮运动轨迹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输入轴(4)同轴固连的主动摩擦轮(5),与输入轴(4)平行且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平面的从动摩擦轮轴(8),与从动摩擦轮轴(8)同轴固连的从动摩擦轮(7),设置在主动摩擦轮(5)和从动摩擦轮(7)之间,转动平面与主动摩擦轮(5)和从动摩擦轮(7)的转动平面垂直,且圆周面与主动摩擦轮(5)和从动摩擦轮(7)的端面摩擦配合的摩擦轮(6),与摩擦轮(6)同轴转动配合,对摩擦轮(6)轴向定位,且能沿轴向运动的摩擦轮轴(10),通过其上同轴固连且与从动摩擦轮(7)啮合的齿轮实现传动的传动轴(9),设置在传动轴(9)的一端,且与传动轴(9)组成曲柄的转动臂(3),穿过前轮架(12)并通过螺母与前轮架(12)定位的螺纹杆(1),与螺纹杆(1)和转动臂(3)球铰连接的可伸缩连杆(2);其中,前轮的转动平面相对于前轮架(12)固定,曲柄的曲柄半径能够调,摩擦轮轴(10)在其轴向上能够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轮运动轨迹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输入轴(4)同轴固连的主动摩擦轮(5),与输入轴(4)平行且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平面的从动摩擦轮轴(8),与从动摩擦轮轴(8)同轴固连的从动摩擦轮(7),设置在主动摩擦轮(5)和从动摩擦轮(7)之间,转动平面与主动摩擦轮(5)和从动摩擦轮(7)的转动平面垂直,且圆周面与主动摩擦轮(5)和从动摩擦轮(7)的端面摩擦配合的摩擦轮(6),与摩擦轮(6)同轴转动配合,对摩擦轮(6)轴向定位,且能沿轴向运动的摩擦轮轴(10),通过其上同轴固连且与从动摩擦轮(7)啮合的齿轮实现传动的传动轴(9),设置在传动轴(9)的一端,且与传动轴(9)组成曲柄的转动臂(3),穿过前轮架(12)并通过螺母与前轮架(12)定位的螺纹杆(1),与螺纹杆(1)和转动臂(3)球铰连接的可伸缩连杆(2);其中,前轮的转动平面相对于前轮架(12)固定,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景贵,陈英杰,刘涛,束方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