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风道,包括风道体、导流板和隔板,所述风道体的上侧面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体内设有导流板和隔板,所述导流板的前方和后方均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导流板均通过铆钉与风道体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的周边垂直翻折形成四个连接边,所述连接边上设有铆接孔,所述隔板上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按需要沿纵向及横向的矩阵排列,所述通风孔为圆形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直径为8~15毫米,所述导流板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每段区域达到良好的送风效果,提高送风量的均匀性,车内舒适性差异小,并且噪音小,防结露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道结构的
,特别是一种多功能风道的
【
技术介绍
】动车的风道系统是空调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将经过处理的空气输送和分配到客室并获得合理的气流组织,同时还将客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使室内的空气参数满足设计的要求,列车的通风系统除了可以给乘客提供新鲜空气外,它的另一功能就是保证车厢内具有适当的气压,即当车外气压发生明显变化时,通风系统会将车厢内的气压维持在一个让人们感到舒适的水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进风口处没有设置导流装置,从风道进风口进入到风道内的风自行向风道两端流动,容易造成流向风道两端的风量大小不同,从而造成送风不均匀,车内舒适度差异大。又由于风道两端的送出气流流量受送风口、进风口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送风量前小后大,甚至在前端会形成负压区,从而不能保证每段区域都有良好的送风效果,并且送风量不均匀,车内舒适性差异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功能风道,能够使每段区域达到良好的送风效果,提高送风量的均匀性,车内舒适性差异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功能风道,包括风道体、导流板和隔板,所述风道体的上侧面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体内设有导流板和隔板,所述导流板的前方和后方均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导流板均通过铆钉与风道体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的周边垂直翻折形成四个连接边,所述连接边上设有铆接孔,所述隔板上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按需要沿纵向及横向的矩阵排列,所述通风孔为圆形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直径为8?15毫米,所述导流板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的高端与第二导流部的高端相连接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均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的弧形相同。作为优选,所述风道体上包裹有保温棉,所述保温棉上包裹有铝箔层。作为优选,所述风道体的内壁、导流板和隔板上均喷涂有防结露层。作为优选,所述相邻的两个连接边的端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所述每个连接边上至少设有两个铆接孔。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与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为15?2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风道体内设有导流板,导流板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的中心轴线重合,能够将进风口进入的风进行均匀分配,使流向风道两端的风量相同,将风道体内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通风孔,能够在不影响送风的情况下增大风道内送风到达末端的阻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每段区域达到良好的送风效果,提高送风量的均匀性,车内舒适性差异小,并且噪音小,防结露效果好。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多功能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多功能风道的前视图。图中:1-风道体、2-导流板、3-隔板、4-铆接孔、5-通风孔、6-保温棉、7-铝箔层、8-连接边、9-进风口、10-消音棉、21-第一导流部、22-第二导流部、23-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2,本技术一种多功能风道,包括风道体1、导流板2和隔板3,所述风道体I的上侧面设有进风口 9,所述风道体I内设有导流板2和隔板3,所述导流板2的前方和后方均设有隔板3,所述隔板3和导流板2均通过铆钉与风道体I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3的周边垂直翻折形成四个连接边8,所述连接边8上设有铆接孔4,所述隔板3上设有通风孔5,所述通风孔5按需要沿纵向及横向的矩阵排列,所述通风孔5为圆形通风孔,所述通风孔5的直径为8?15毫米,所述导流板2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 9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导流板2与风道体I的下侧壁之间设有消音棉10,所述导流板2包括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所述第一导流部21的高端与第二导流部22的高端相连接形成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均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的弧形相同,所述风道体I上包裹有保温棉6,所述保温棉6上包裹有铝箔层7,所述风道体I的内壁、导流板2和隔板3上均喷涂有防结露层,所述相邻的两个连接边8的端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所述每个连接边8上至少设有两个铆接孔4,所述导流板2与进风口 3之间的距离为15?25mm。本技术工作过程:本技术一种多功能风道在工作过程中,将风道体I内设有导流板2,导流板2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 9的中心轴线重合,能够将进风口 9进入的风进行均匀分配,使流向风道两端的风量相同,将风道体I内设有隔板3,隔板3上设有通风孔5,能够在不影响送风的情况下增大风道内送风到达末端的阻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每段区域达到良好的送风效果,提高送风量的均匀性,车内舒适性差异小,并且噪音小,防结露效果好,并且导流板2与进风口 9之间设有间距,来吸收进风口 9和导流板2之间可能存在的膨胀差,避免因此产生的导流板2受压或者受拉而产生的共振现象。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技术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多功能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体(I)、导流板(2)和隔板(3),所述风道体(1)的上侧面设有进风口(9),所述风道体(I)内设有导流板(2)和隔板(3),所述导流板(2)的前方和后方均设有隔板(3),所述隔板(3)和导流板(2)均通过铆钉与风道体(I)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3)的周边垂直翻折形成四个连接边(8),所述连接边(8)上设有铆接孔(4),所述隔板(3)上设有通风孔(5),所述通风孔(5)按需要沿纵向及横向的矩阵排列,所述通风孔(5)为圆形通风孔,所述通风孔(5)的直径为8?15毫米,所述导流板(2)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9)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导流板(2)与风道体(I)的下侧壁之间设有消音棉(10),所述导流板(2)包括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所述第一导流部(21)的高端与第二导流部(22)的高端相连接形成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均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的弧形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体(I)上包裹有保温棉(6),所述保温棉(6)上包裹有铝箔层(7)。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体(I)的内壁、导流板(2)和隔板(3)上均喷涂有防结露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个连接边(8)的端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所述每个连接边(8)上至少设有两个铆接孔(4)。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与进风口(3)之间的距离为15?25m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风道,包括风道体、导流板和隔板,所述风道体的上侧面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体内设有导流板和隔板,所述导流板的前方和后方均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导流板均通过铆钉与风道体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的周边垂直翻折形成四个连接边,所述连接边上设有铆接孔,所述隔板上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按需要沿纵向及横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体(1)、导流板(2)和隔板(3),所述风道体(1)的上侧面设有进风口(9),所述风道体(1)内设有导流板(2)和隔板(3),所述导流板(2)的前方和后方均设有隔板(3),所述隔板(3)和导流板(2)均通过铆钉与风道体(1)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3)的周边垂直翻折形成四个连接边(8),所述连接边(8)上设有铆接孔(4),所述隔板(3)上设有通风孔(5),所述通风孔(5)按需要沿纵向及横向的矩阵排列,所述通风孔(5)为圆形通风孔,所述通风孔(5)的直径为8~15毫米,所述导流板(2)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9)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导流板(2)与风道体(1)的下侧壁之间设有消音棉(10),所述导流板(2)包括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所述第一导流部(21)的高端与第二导流部(22)的高端相连接形成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均为弧形,所述第一导流部(21)和第二导流部(22)的弧形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寿国理,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双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