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55384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泵系统领域,旨在提供热泵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该热泵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包括热泵和零能耗一体机组,零能耗一体机组能提取热泵中的工质在降压膨胀时所消耗的势能,用于利用外部的电加热装置获得高温热水,能采用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或者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实现;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包括相互连接的高温冷凝器和动力装置,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设置在热泵的压缩机排气口和冷凝器之间;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包括液动泵,液动泵设置在热泵的冷凝器出口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原有热泵的基础上,结合零能耗一体机组,实现在不增加热泵系统的能耗的基础上,提高热水的品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热栗系统领域,特别涉及热栗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
技术介绍
热栗通过工质从环境中吸热,主要有水源热栗、风冷热栗等,通过对载热介质(例如水)放热实现载热介质的升温。热栗根据制热后得到的载热介质的温度分为常温热栗和高温热栗,高温热栗制得的载热介质温度高于常温热栗。市场上常见的以常温热栗居多,如图1所示,普通的二级压缩常温热栗,包括蒸发器101、低压级压缩机102,高压级压缩机103,冷凝器104,一号膨胀阀105,中间冷却器106和二号膨胀阀107。其内部的制热循环流程:首先流量为Ml的工质从低压低温液体状态10经蒸发器101等压吸热后,到达相同压力的状态11,经过低压级压缩机102前的吸气管过热后,达到低压过热的蒸汽状态I。经过低压级压缩机102压缩后达到状态2。从低压级压缩机102排气出口的蒸汽和流量为M2从中间冷却器106闪蒸后的蒸汽混合,即状态2、流量为Ml的工质与状态8、流量为M2进行混合形成总流量为M1+M2,到达蒸汽状态3。蒸汽状态3进入高压级压缩机103压缩后,进一步提升压力和温度达到状态4。状态4为高温高压过热蒸汽状态,经高压级压缩机103的排气管后,到达状态5,进入冷凝器104,经等压冷凝后,工质温度降低,到达相同压力下的状态6,形成饱和液体。从状态6出来的工质,流量为M2的工质经一号膨胀阀105降压降温,形成和状态2相同压力下的气液饱和态,在中间冷却器106吸收热量后,闪蒸达到状态8。而流量为Ml的工质从状态6进一步等压放热,到达过冷液体状态9。工质从状态9经二号膨胀阀107降压降温至状态10。然而经过二级压缩后,也仅能产生45?60°C左右的热水。而高温热栗则是利用分级冷凝的方式同时利用工质释放的潜热和显热加热至比60°C更高的温度。其中,水与工质在冷凝过程中是逆流运行,因而水在靠近压缩机排气口的冷凝器位置被加热至最高温度。在 Eron Jacobson、Brown 和 Caldwell 的文章 Heat extract1n from planteffluent: “pumped up heat pumps”中提到在美国市面上出售的热栗最高出水温度已达到82°C。因此若要达到高出水温度,需要二级、甚至三级压缩,增加压缩机的功率,牺牲了热栗的能效。因此,现有的热栗技术在确保能效的前提下,很难进一步提升水温至100°C以上,甚至产生蒸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使现有热栗在确保能效的前提下,制取温度为100°C以上热水的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提供热栗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包括热栗和零能耗一体机组,所述热栗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元件,所述零能耗一体机组能提取热栗中的工质在降压膨胀时所消耗的势能,用于利用外部的电加热装置获得高温热水;所述零能耗一体机组分为两种,分别为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零能耗一体机组能采用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或者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实现;所述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包括相互连接的高温冷凝器和动力装置,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设置在热栗的压缩机排气口和冷凝器之间;所述高温冷凝器能将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蒸汽工质,流经高温冷凝器,显热释放给另一侧所需制取的热水;所述动力装置能利用在高温冷凝器内显热后的工质释放出的势能做功,进而带动外部的发电机发电驱动外部的电加热装置,实现对另一侧所需制取的热水进一步加热;所述动力装置采用气动马达或者膨胀机;所述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包括液动栗,液动栗设置在热栗的冷凝器出口上;液动栗能将经过冷凝器后的高压过冷液体工质释放出的势能做功反向发电,进而驱动外部的电加热装置,实现对另一侧所需制取的热水进一步加热。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还包括新压缩机,新压缩机设置在热栗的压缩机排气口和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的高温冷凝器之间;所述新压缩机能对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蒸汽工质,进行再次压缩形成更高温高压蒸汽工质,再送入高温冷凝器中,且能将动力装置中工质释放出的势能做功发电后,用于带动所述新压缩机运转,实现工质在新压缩机中升温升压。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还包括新压缩机,新压缩机设置在热栗的压缩机排气口和冷凝器之间;所述新压缩机能将液动栗内工质释放出势能做功发电后,用于带动所述新压缩机运转,实现工质在新压缩机中升温升压。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热栗的压缩机设有两个,分别为依次连接的低压级压缩机和高压级压缩机;热栗的冷凝器和节流元件之间还设有中间冷却器,中间冷却器还与低压级压缩机、高压级压缩机之间相连,并分别与冷凝器和节流元件连接;所述节流元件采用膨胀阀,膨胀阀设有两个,分别为一号膨胀阀和二号膨胀阀,一号膨胀阀用于设置在中间冷却器和蒸发器之间,二号膨胀阀用于设置在冷凝器和中间冷却器之间。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热栗采用水源热栗或者风冷热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能制取温度高于100°C的高温热水,提高了热水的品位,使获得的高温热水的应用的更广,易于变为蒸汽在工业中应用。2、本专利技术在原有热栗的基础上,结合零能耗一体机组,实现在不增加热栗系统的能耗的基础上,提尚热水的品位。【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热栗的制热循环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I的制热循环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2的制热循环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3的制热循环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4的制热循环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5的制热循环图。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01蒸发器;102低压级压缩机;103高压级压缩机;104冷凝器;105—号膨胀阀;106中间冷却器;107 二号膨胀阀;108新压缩机;109高温冷凝器;110膨胀机;111气动马达;112液动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目前现有热栗系统,本专利技术在现有热栗的基础上,不消耗多余的能耗,来提高制取的热水品位,并可进一步产生蒸汽,提供相对更有价值的热水资源。下面的5种实施方式分别为热栗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中零能耗一体机组的【具体实施方式】,均不改变原热栗系统从蒸发器101至原有压缩机之间工质的状态变化过程,包括低压级压缩机102和高压级压缩机103的压缩过程。如图2所示,零能耗一体机组的【具体实施方式】1,是在原热栗的基础上,增加新压缩机108、高温冷凝器109和膨胀机110。此时,原热栗制热循环,流量为Ml’+M2’的工质从状态4经新压缩机108再次压缩,达到更高压更高温的蒸汽状态12,之后通过高温冷凝器109等压冷凝,将热量释放给需加热的热水后,仍是过热蒸汽状态;之后进入膨胀机110做功,降低压力和温度后进入冷凝器104等压冷凝至饱和液体状态6’,之后按原循环,流量为M2’的工质经一号膨胀阀105降压降温,形成和状态2相同压力下的气液饱和态,在中间冷却器106吸收热量后,闪蒸达到状态8。而流量为Ml’的工质从状态6’进一步等压放热,到达过冷液体状态9’。工质从状态9’经二号膨胀阀107降压降温至状态10’。...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8/CN105004047.html" title="热泵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热泵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a>

【技术保护点】
热泵系统余能回收制取高温热水装置,包括热泵和零能耗一体机组,所述热泵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零能耗一体机组能提取热泵中的工质在降压膨胀时所消耗的势能,用于利用外部的电加热装置获得高温热水;所述零能耗一体机组分为两种,分别为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零能耗一体机组能采用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或者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实现;所述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包括相互连接的高温冷凝器和动力装置,A型零能耗一体机组设置在热泵的压缩机排气口和冷凝器之间;所述高温冷凝器能将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蒸汽工质,流经高温冷凝器,显热释放给另一侧所需制取的热水;所述动力装置能利用在高温冷凝器内显热后的工质释放出的势能做功,进而带动外部的发电机发电驱动外部的电加热装置,实现对另一侧所需制取的热水进一步加热;所述动力装置采用气动马达或者膨胀机;所述B型零能耗一体机组包括液动泵,液动泵设置在热泵的冷凝器出口上;液动泵能将经过冷凝器后的高压过冷液体工质释放出的势能做功反向发电,进而驱动外部的电加热装置,实现对另一侧所需制取的热水进一步加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岑沈新荣郁辉球张华杰杨笑梅任世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