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50692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包括外壳,其特点是:在外壳上连接有顶块组件与推进块,该外壳尾端连接有限位组件。同时,采用的顶块组件包括有弹性顶块或是非弹性顶块,且限位组件为限位螺钉,在推进块上设置有锥面。这样,通过顶块组件与限位组件的配合,可以满足弹性与非弹性组合式椎间的支撑需要。同时,可以保证拥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及良好的支撑减少下陷,防止该椎间支撑器移位增加该支撑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简而言之,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后,可以适用于传统开放及微创脊柱弹性固定和各种脊柱融合手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撑器,尤其涉及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脊柱弹性固定与融合技术均常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脊柱疾患,如椎间盘 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等。脊柱弹性固定技术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它并不意 味着脊柱融合技的终结,脊柱融合术目前仍是治疗各种脊柱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脊柱弹 性固定技术与脊柱融合是互补关系,应依据不同疾病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来决定这些技术 的选择。脊柱弹性固定技术根据其设计原理和技术,可以分为以下4类:①棘突间分离装 置,包括DIAM装置、X - stop系统、Wallis系统、Minns硅酮分离装置和Coflex装置;②棘 突间纽带装置,包括弹性纽带和Loop系统;③经椎弓根纽带装置,包括FASS系统、Dynesys 系统、Graf纽带;④经椎弓根半硬式金属装置,如IsobarTTL系统、Twinflex系统、DSS系统 等。它们能很好的维持脊柱运动功能,使应力均衡分布,避免了现有椎间融合术带来的相应 运动节段的运动功能丧失,应力异常集中于邻近的椎间盘及关节突进而加速邻近椎间盘和 关节突的退变的问题。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现有非融合产品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棘突弹性固定装置适应 证较窄、棘突骨折引起内固定失败等。经椎弓根纽带装置需要以关节突关节及椎体后角作 支撑而引起这两者负荷过度,导致关节退变及神经根受压等;经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装置 需卸载椎间盘负荷引起远期螺钉松动、创伤较大等。用于脊柱融合的各种融合器种类繁多, 如BAK型、Ray型、Harms型、Brantigan长方体、圆柱形Cage、低割迹螺纹Cage、PEEk椎间融 合器、B-twin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全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等。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技术迅 速发展,各种可形变的膨胀融合器如B-twin、全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等,由于具有创伤小、 安装方便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代表未来融合器发展方向的趋势。但膨胀式椎间融 合器使用中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如有的接触面积小,易应力集中骨质吸收"下陷",造成术后 远期椎间高度丢失,可能导致椎间孔狭窄卡压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而影响疗效。有的膨胀 撑开处强度较差,可能发生断裂。还有的仅为前端一端膨胀,前端产生膨胀撑开而后端不能 形变,椎体的前后方受力难以均匀一致,融合器在椎间隙内的位置不理想时膨胀撑开后易 发生移位,稳定性及可靠性较差等。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另辟蹊径设计一种既能椎间弹性固定又能实 现椎间融合的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可提供更大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以适应弹性固定或椎间 融合等不同治疗需求,从而保持脊柱理想的状态以提高疗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非弹性与弹性 组合式椎间支撑器。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包括有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上连接有 顶块组件与推进块,所述的外壳尾端连接有限位组件,所述的顶块组件包括有弹性顶块或 是非弹性顶块,所述的限位组件为限位螺钉,所述的推进块上设置有锥面。 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其中:所述的外壳为矩 形,所述外壳头端的横截面小于外壳底端的横截面,所述的外壳上分布有通槽,所述的通槽 两端均分布有限位台阶,所述外壳的尾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上设置有螺纹孔。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其中:所述非弹性顶块 的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非弹性顶块的顶部分布有侧翼,所述非弹性顶块与推进块的接触 端分布有与推进块外形相适应的锥形凹槽。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其中:所述弹性顶块的 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弹性顶块的顶部分布有侧翼,所述弹性顶块与推进块的接触端分布 有与推进块外形相适应的锥形凹槽,所述弹性顶块设置有孔,所述孔的一侧设置有伸缩槽, 所述伸缩槽的一侧延伸分布有限位面。 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通过顶块组件与限位组件的配合,可以满足 弹性与非弹性组合式椎间的支撑需要,满足椎间弹性固定的需要。同时,可以保证拥有更大 的接触面积及良好的支撑减少下陷,防止该非弹性椎间支撑器移位增加该支撑器的稳定性 及可靠性。简而言之,采用本专利技术后,可以适用于传统开放及微创脊柱弹性固定和各种脊柱 融合手术。【附图说明】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 解释。 图1是采用非弹性的组合式椎间支撑器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采用非弹性的组合式椎间支撑器的端面构造示意图。 图3是采用非弹性的组合式椎间支撑器的俯视构造示意图。 图4是采用非弹性的组合式椎间支撑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采用非弹性的组合式椎间支撑器的工作状态端面示意图。 图6是采用弹性的组合式椎间支撑器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TK的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包括有外壳1,其与众不 同之处在于:为了便于满足椎间支撑的需要,采用的外壳1上连接有顶块组件与推进块4。 同时,为了拥有较佳的结合程度,在推进块4上设置有锥面20。具体来说,考虑到实际操作 的限位需要,保证良好的使用效果,外壳1尾端连接有限位组件,该限位组件为限位螺钉5。 并且,考虑到不同的使用需要,采用的顶块组件包括有弹性顶块3或是非弹性顶块2。 就本专利技术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操作,满足椎体生理 结构需要,外壳1为锥形。具体来说,该外壳1头端6的横截面小于外壳1底端的横截面。 同时,为了有效容纳弹性顶块3或是非弹性顶块2,外壳1上分布有通槽7,所述的通槽7两 端均分布有限位台阶8与限位台阶9。并且,考虑到限位螺钉5的结合需要,在外壳1的尾 端设置有凹槽10,该凹槽10上设置有螺纹孔11与螺纹孔12。 进一步来看,考虑到与通槽7的有效结合,采用的非弹性顶块2的底部设置有凸台 14与凸台15。同时,在非弹性顶块2的顶部分布有侧翼13,该非弹性顶块2与推进块4的 接触端分布有与推进块4外形相适应的锥形凹槽16。 与之对应的是,考虑到某些功能的使用需要,采用的弹性顶块3的底部设置有凸 台14与凸台15。在弹性顶块3的顶部分布有侧翼13,该弹性顶块3与推进块4的接触端 分布有与推进块4外形相适应的锥形凹槽16。同时,考虑到弹性更能的顺利实现,在弹性顶 块3设置有孔17。并且,在孔17的一侧设置有伸缩槽18,伸缩槽18的一侧延伸分布有限 位面19。 当需要弹性固定时,限位螺钉5推动推进块4前进,推进块4的锥面22挤压弹性 顶块3。接着,弹性顶块3从外壳1的通槽7内升高或下降,至凸台14和凸台15与通槽7 所属的限位台阶8和限位台阶9接触并限位固定。此时,弹性顶块3与椎体21的下终板22 和下位椎体23的上终板24的弧形面形成良好接触并撑开。人体运动时,当椎体21和椎体 23挤压弹性顶块3时,弹性顶块3通过伸缩槽18和限位面19在发生一定范围内压缩及弹 性变形,这样即可实现椎间弹性固定。 结合非弹性椎间固定的实施来看,非弹性椎间固定即椎间融合时,限位螺钉5推 动推进块4前进,推进块4的锥面22挤压非弹性顶块2,非弹性顶块2从外壳1的通槽7内 升高或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椎间支撑器,包括有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上连接有顶块组件与推进块,所述的外壳尾端连接有限位组件,所述的顶块组件包括有弹性顶块或是非弹性顶块,所述的限位组件为限位螺钉,所述的推进块上设置有锥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霖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点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