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态可变浮力器,包括半封闭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密膜(2),所述气密膜(2)与所述壳体(1)组成密闭的气室,所述气密膜(2)的外侧设置有配重(3),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通气管(4),所述通气管(4)与所述壳体(1)内部相连至气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调节浮力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态可变浮力器。
技术介绍
说起浮力,人们是比较熟悉的。液体几乎都有这个特性。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重力,等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P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通常情况下由于物体不可变形的形状限制,其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也是不变的,而通常人们希望获得一种可变的浮力,来调节物体在水中的深度,或改变物体上浮或下沉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态可变浮力器。—种动态可变浮力器,包括半封闭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I的底部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密膜2,所述气密膜2与所述壳体I组成密闭的气室,所述气密膜2的外侧设置有配重3,在所述壳体I的顶部设置有通气管4,所述通气管4与所述气室相连。可选的,在所述壳体I的底部还设置有框架7,所述气密膜2和配重3均位于所述框架7内部,在所述框架7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环6,在所述壳体I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环5。可选的,多个所述动态可变浮力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环6和第二连接环5相互连接,组成封闭的环形浮力器组。可选的,还包括主动轴11和从动轴12,所述主动轴11和从动轴12通过所述环形浮力器组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半封闭的壳体底部设置可变形的气密膜,在配重的作用下使得气密膜产生变形,改变动态浮力器的气室体积,从而改变其所受浮力,这样在需要浮力器上浮时仅需要将配重置于壳体下方即可增大浮力,利于上浮,在需要其下沉时则仅需将配重置于壳体上方,即可以下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上浮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下沉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使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动态可变浮力器包括半封闭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I的底部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密膜2,所述气密膜2与所述壳体I组成密闭的气室,气密膜2的外侧设置有配重3,在所述壳体I的顶部设置有通气管4,通气管4与壳体I内部气室相连,进步一的在所述壳体I的底部还设置有框架7,所述气密膜2和配重3均位于所述框架7内部,在所述框架7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环6,在所述壳体I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环5。本技术中壳体I可以是半球形、圆柱形、圆锥形等,其只要具备一半封闭的空间即可;通过所述可变形的气密膜2将所述壳体I的底部密封,可变形的气密膜2可以是橡胶膜、生物膜等,配重3固定于气密膜2上,配重3可以是铜、铅、铁等材质,通过配重3可以调节气密膜2的变形量和变形方向,从而改变动态可变浮力器排开水的体积,这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便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浮力。所述框架7可以用于保护气密膜2,防止气密膜2由于变形过大而损坏。配重和气室的大小取决动态可变浮力器自身的重量,前提是所产生的浮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动态可变浮力器自身的重量。请参阅图2,在上浮过程中配重3位于壳体I的下方,气密膜2在配重3的重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气体从通气管4中进入壳体I气室内,这样在配重3的作用下使得动态可变浮力器的气室体积增大,从而增大了排开水8的体积,相应的增大了动态可变浮力器可变浮力器的浮力9,使得其更易上浮。如图3所示,在下沉过程中配重3位于壳体I的上方,气密膜2在配重3的重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气体从通气管4排出,这样在配重3的作用下使得动态可变浮力器的气室体积减小,从而减小了排开水8的体积,相应的减小了动态可变浮力器的浮力,这样由于重力大于其浮力,使得产生向下的合力10。实施例二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可变浮力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环6和第二连接环5首尾相互连接,组成封闭的环形浮力器组,主动轴11和从动轴12通过该环形浮力器连接,在图4中右边的可变浮力发生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左边的可变浮力发生器在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在左右两边共同作用下,带动主动轴11和从动轴12运转。在图4中仅示出了具有一个环形浮力器的情况,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可以在主动轴11和从动轴12上设置多组环形动态浮力器组。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动态可变浮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封闭的壳体(I),在所述壳体(I)的底部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密膜(2),所述气密膜(2)与所述壳体(I)组成密闭的气室,所述气密膜(2)的外侧设置有配重(3),在所述壳体⑴的顶部设置有通气管(4),所述通气管(4)与所述气室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可变浮力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I)的底部还设置有框架(7),所述气密膜(2)和配重(3)均位于所述框架(7)内部,在所述框架(7)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环出),在所述壳体(I)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环(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可变浮力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可变浮力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环(6)和第二连接环(5)相互连接,组成封闭的环形浮力器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态可变浮力器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动轴(11)和从动轴(12),所述主动轴(11)和从动轴(12)通过所述环形浮力器连接成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动态可变浮力器,包括半封闭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密膜(2),所述气密膜(2)与所述壳体(1)组成密闭的气室,所述气密膜(2)的外侧设置有配重(3),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通气管(4),所述通气管(4)与所述壳体(1)内部相连至气室。本技术可调节浮力大小。【IPC分类】B63B38/00【公开号】CN204726634【申请号】CN201520474260【专利技术人】孟庆广 【申请人】孟庆广【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申请日】2015年6月30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态可变浮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封闭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密膜(2),所述气密膜(2)与所述壳体(1)组成密闭的气室,所述气密膜(2)的外侧设置有配重(3),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通气管(4),所述通气管(4)与所述气室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庆广,
申请(专利权)人:孟庆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