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轴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46119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路结构,特别是一种压缩机曲轴油路结构,其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直轴部(1)、平衡部(2)和偏心部(3),并在直轴部(1)设有第一油路(4)、第二油路(6),下油孔(5)连通第一油路(4)与第二油路(6);第二油路(6)的另一端通过上油孔(7)和输送油路,使机油流向偏心部(2)内的积油腔(8),机油最终由积油腔(8)和设置在偏心部(3)侧壁中间的出油孔(9)甩出曲轴,到达润滑压缩机各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曲轴上开设了第一油路(4)代替了传统的尾套(11)设计,使压缩机的曲轴通用性好、稳定性更强、加工和安装更为简单,上油好,使压缩机运行稳定,提高了压缩机稳定性和压缩机的整体性能,并且减少了尾套部件,节约了开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路结构,特别是一种压缩机曲轴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压缩机在民用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制冷家电领域如空调、冰箱等就需要使用压缩机,通常采用油冷的冷却方式。曲轴是压缩机的动力传动部件,压缩机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电机运转,经曲轴带动连杆,连杆再带动缸体内的活塞做往复运动,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一冷凝(放热)一膨胀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曲轴上的油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机油,为摩擦件提供润滑剂;油路的设计决定了压缩机上油的好坏;设计不好的油路会造成供油不畅,压缩机机架和曲轴之间就会卡死,导致压缩机无法正常工作。目前常用的曲轴供油方式是在曲轴后方增设一个尾套(11),这种曲轴上油效果好,但这种方式通用性差只适合曲轴直径大于18mm的压缩机使用(图1),当曲轴直径为14mm或12mm时,曲轴尾套(11)下的小孔过小,可能导致无法上油,这种设计就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增设了尾套(11)这一部件,使曲轴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差、加工和安装复杂、压缩机运行不稳定、整体性能低的缺点,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工序,为企业增加了开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用性好,在曲轴直径较小时也有很好的上油效果、稳定性高、加工和安装简单、压缩机运行稳定、整体性能高,并且生产成本低的曲轴油路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按如下方式实现的:设计一种曲轴油路结构,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直轴部、平衡部和偏心部;直轴部内部下端设有第一油路,第一油路由直轴部底部开口延伸至直轴部中间部分,与设于直轴部中间部分的下油孔相连通;下油孔还与沿直轴部外圆周表面螺旋设置的第二油路相连通;第二油路的另一端与上油孔相连通;上油孔同时通过贯穿于平衡部内部的输送油路后,与设置在偏心部内部的积油腔连通,积油腔一侧为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设置在偏心部的上表面,偏心部的圆心与积油腔的圆心为错位设置;偏心部侧表面中间位置还设置有出油孔,积油腔与出油孔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直轴部下端还设有卸压孔,所述卸压孔与第一油路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路为倾斜状设计,与直轴部形成一定角度。进一步的,所述平衡部为半圆形。进一步的,所述平衡部截面为L形。进一步的,所述直轴部与平衡部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偏心部错位设置在平衡部上。进一步的,所述曲轴为铸铁件。本技术的积极效果:本技术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曲轴上开设了第一油路代替了传统的尾套设计,使压缩机的曲轴通用性好、稳定性更强、加工和安装更为简单,上油好,使压缩机运行稳定,提高了压缩机稳定性和压缩机的整体性能,并且减少了尾套部件,节约了开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案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案的整体结构图一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案的整体结构图二图中,I直轴部 2平衡部3偏心部4第一油路 5下油孔6第二油路7上油孔8积油腔9出油孔10卸压孔11尾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所示,本技术所述曲轴油路结构,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直轴部1、平衡部2和偏心部3 ;直轴部I内部下端设有第一油路4,第一油路4由直轴部I底部开口延伸至直轴部I中间部分,与设于直轴部I中间部分的下油孔5相连通;下油孔5还与沿直轴部I外圆周表面螺旋设置的第二油路6相连通;第二油路6的另一端与上油孔7相连通;上油孔7同时通过贯穿于平衡部2内部的输送油路后,与设置在偏心部3内部的积油腔8连通,积油腔8 一侧为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设置在偏心部3的上表面,偏心部3的圆心与积油腔8的圆心为错位设置;偏心部3侧表面中间位置还设置有出油孔9,积油腔8与出油孔9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直轴部I下端还设有卸压孔10,所述卸压孔10与第一油路4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直轴部I与平衡部2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偏心部3错位设置在平衡部2上。进一步的,所述平衡部2为半圆形。进一步的,所述平衡部2截面为L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路4为倾斜状设计,与直轴部I形成一定角度。进一步的,所述曲轴为铸铁件。工作时,机油从直轴部I内部下端的第一油路4流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沿第一油路4向上流,经下油孔5流出,进入沿着直轴部I外圆周表面螺旋设置的第二油路6 ;机油继续沿第二油路6向上运动,到达上油孔7,机油从上油孔7流出后通过贯穿于平衡部2内部的输送油路后到达设置在偏心部3内部的积油腔8 ;机油继续运动,由积油腔8和出油孔9处甩出,至压缩机内各部件中,达到润滑压缩机中各部件的目的。当曲轴内压力过大时,可通过卸压孔将压力排出,保证曲轴的正常运转。【主权项】1.一种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直轴部(1)、平衡部(2)和偏心部(3);直轴部(I)内部下端设有第一油路(4),第一油路(4)由直轴部(I)底部开口延伸至直轴部(I)中间部分,与设于直轴部(I)中间部分的下油孔(5)相连通;下油孔(5)还与沿直轴部(I)外圆周表面螺旋设置的第二油路(6)相连通;第二油路¢)的另一端与上油孔(7)相连通;上油孔(7)同时通过贯穿于平衡部(2)内部的输送油路后,与设置在偏心部(3)内部的积油腔(8)连通,积油腔(8) —侧为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设置在偏心部(3)的上表面,偏心部(3)的圆心与积油腔(8)的圆心为错位设置;偏心部(3)侧表面中间位置还设置有出油孔(9),积油腔⑶与出油孔(9)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轴部(I)下端还设有卸压孔(10),所述卸压孔(10)与第一油路⑷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轴部(I)与平衡部(2)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偏心部(3)错位设置在平衡部(2)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部(2)为半圆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平衡部(2)截面为L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4)为倾斜状设计,与直轴部(I)形成一定角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为铸铁件。【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油路结构,特别是一种压缩机曲轴油路结构,其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直轴部(1)、平衡部(2)和偏心部(3),并在直轴部(1)设有第一油路(4)、第二油路(6),下油孔(5)连通第一油路(4)与第二油路(6);第二油路(6)的另一端通过上油孔(7)和输送油路,使机油流向偏心部(2)内的积油腔(8),机油最终由积油腔(8)和设置在偏心部(3)侧壁中间的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曲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直轴部(1)、平衡部(2)和偏心部(3);直轴部(1)内部下端设有第一油路(4),第一油路(4)由直轴部(1)底部开口延伸至直轴部(1)中间部分,与设于直轴部(1)中间部分的下油孔(5)相连通;下油孔(5)还与沿直轴部(1)外圆周表面螺旋设置的第二油路(6)相连通;第二油路(6)的另一端与上油孔(7)相连通;上油孔(7)同时通过贯穿于平衡部(2)内部的输送油路后,与设置在偏心部(3)内部的积油腔(8)连通,积油腔(8)一侧为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设置在偏心部(3)的上表面,偏心部(3)的圆心与积油腔(8)的圆心为错位设置;偏心部(3)侧表面中间位置还设置有出油孔(9),积油腔(8)与出油孔(9)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强陈金英林世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阿斯贝拉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