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组件,该外套组件整体用于设置在中空芯轴外部且包括外衬套和外套筒,该外衬套与中空芯轴为间隙配合;该外衬套的两端边缘均设有一圈沿径向向外凸出的凸缘;该外套筒的直径大于该外衬套的直径,该外套筒的两端通过该凸缘套固在该外套筒上;且该外套筒的内侧表面与该外衬套外侧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套装副边线圈的内腔;该外套筒上具有与该内腔连通且用于供副边线圈对外连接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便于装配和维护的优点,且可使得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之间气隙最小,从而保证原边线圈能够与副边线圈具有更佳的耦合系数,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旋转导向钻井工具中进行能量或/和信号传输的部件,具体涉及一种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
技术介绍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该技术是随着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满足石油工业的实际需要在滑动导向钻井技术和工艺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的思路就是在旋转钻井的同时,在钻压钻速及泵量的配合下,通过特定的井下导向工具,在近钻头附近,对旋转的钻柱在特定方向上施加一定的连续的可变的侧向力,人为地改变钻头前进的方向,进而达到旋转中几何导向或地质导向的目的。与传统钻井技术相比,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可使钻头处于持续地旋转状态,因此井眼净化效果更好,井身轨迹控制精度更高,钻井速度更快,出现卡钻等事故的几率更小,位移延伸能力更强。如果配上地质导向短节,就可以让钻头在井底自动寻找油层钻进,因此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高油田的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截止目前,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少数几家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手中,基于其自身利益,对其所拥有的导向技术、导向仪器进行严格保密,并在价格上垄断、技术上限制、国际投标时制约、服务上拖延,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工业钻井工艺技术的进步,制约了国内钻井队伍开拓海外钻井市场的竞争能力,成为我国石油钻探行业技术发展进步的瓶颈。基于上述背景,申请人开展了对于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立项研宄。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主要包括有不旋转外套和中空芯轴(用于输送钻头的旋转动力和钻井液)。在不旋转外套靠近钻头的位置,沿其径向均布三块导向块,每个导向块由独立的执行机构对其进行控制。工作时,导向块伸出、推靠在井壁上,对井壁产生推力,从而加大钻头的单边切削,实现控制钻头的钻进方向,达到钻头在旋转时也能够进行导向操作的目的。在上述旋转导向钻井工具中将控制指令从地面传递到执行机构所采用的部件是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该关键部件的构造在以下现有技术中有所提及:公告号CN101287888的专利描述了一种具有感应耦合的动力和信号传输装置的井,包括钻入地下的井孔;紧固在井孔壁上的套管;从地面向下朝含烃区域延伸进入套管内的生产管;在井上端的地面上的悬挂器,其中悬挂器悬挂着生产管和套管并且使生产管和套管电短路;以及在井下端或接近井下端处在生产管和套管之间的环空中密封设置并电短路的封隔器,井还包括:围绕生产管同心设置的主线圈;围绕生产管同心设置的副线圈;连接到副线圈的负载;以及连接到主线圈的交流电发生器/信号单元。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感应耦合的动力和信号传输装置为:围绕生产管同心设置的主线圈;围绕生产管同心设置的副线圈;连接到副线圈的负载;以及连接到主线圈的交流电发生器/信号单元。其主要通过下述的过程来传递控制信号和电能:主线圈的磁生电并在生产管上产生交流电流,生产管将该交流电流通过电生磁的方式与副线圈耦合,这样在副线圈上产生交流电压,从而对与副线圈相连的负载进行操作。上述通过生产管作为输送中间部件的方式会导致较大能耗,进而影响到控制信号和电能的输送功率和输送稳定性。故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结构紧凑合理、传输效率高以及输送更为可靠的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但在设计该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之前,还需首要考虑如何设计一种便于装配和维护,且可使得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之间气隙最小的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便于装配和维护,且可使得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之间气隙最小的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包括外套组件,所述外套组件整体用于设置在中空芯轴外部且包括外衬套和外套筒,所述外衬套与中空芯轴为间隙配合;所述外衬套的两端边缘均设有一圈沿径向向外凸出的凸缘;所述外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外衬套的直径,所述外套筒的两端通过所述凸缘套固在所述外套筒上;且所述外套筒的内侧表面与所述外衬套外侧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套装副边线圈的内腔;所述外套筒上具有与所述内腔连通且用于供副边线圈对外连接的通孔。本技术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的外套组件包括外衬套和外套筒,且通过外套筒套固在外衬套上即可完成装配,故能够提高外套组件的装配效率。该外套组件在使用前,整体设置在中空芯轴外部并固定在不旋转外套部分、且同时套置在配套使用的内套组件的外部。外衬套与中空芯轴为间隙配合,这样即可使得原边线圈能够与副边线圈之间的气隙最小,从而保证原边线圈能够与副边线圈之间具有更高的耦合系数,进而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可靠性。又当外衬套被中空芯轴摩擦损坏时,也能快捷地对其更换,降低整体了维修的难度。作为改进,本技术的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还包括在所述内腔中且沿周向均匀设置的多块竖向条形的导磁体;所述导磁体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在高度方向相隔且横向的两个凹槽,借以使得该导磁体整体呈E形;上述多块导磁体上通过处于同一高度的凹槽形成有用于副边线圈周向绕制的两个环型空间,且其中至少一块导磁体上还设有用于贯通所述两个环向空间的通道、以及与所述通孔相通的穿孔。实施上述改进后,采用上述多块导磁体来构成磁芯,除了能保证产生或吸收更为稳定的感应磁场外,还具有的好处是:一是相较于整体磁芯而言,导磁体更便于加工生产;二是更便于对其进行装配。与此同时,多块导磁体上通过处于同一高度的凹槽形成有用于副边线圈周向绕制的两个环型空间,这样结构不仅更为合理的利用了内腔内有限的空间,还能够通过形成的上述磁芯来更为充分地通过副边线圈来接受感应磁场或传递感应电动势,提高耦合效率并尽可能的降低漏磁率。作为改进,所述外套筒的内侧表面周向上均匀设置有多块竖向的条形隔片,且两相邻所述隔片之间形成有所述导磁体的安装位。实施上述改进后,装配时,可现将多块导磁体安装在两条形隔片之间形成的安装位中,待导磁体安装到位后,就能较为方便地绕制好副边线圈,最后将外衬套插固到外套筒中即可。可见,上述改进能够提高外套组件、导磁体和副边线圈的装配效率。除此之外,实施上述改进,其中的条形隔片还不仅能够对导磁体进行限位,还能够通过填充外套筒周向角度来使得:多块导磁体上临近外衬套的一侧面能围成一圆筒形且相互间连接得更为紧密。这样即可对原边线圈形成最佳的包围,从而最佳地保证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之间的能量传输的效率。综上,本技术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具有便于装配和维护的优点,且可使得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之间气隙最小,从而保证原边线圈能够与副边线圈具有更佳的耦合系数,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采用了本技术的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本技术的副边结构和内套组件分离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不含内衬套和外套筒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外套筒俯视方向的结构示图。图6是内套筒仰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图。图7是导磁体(不具有通道和穿孔)的立体结构示图。图8是导磁体(具有通道和穿孔)的立体结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一种采用了本技术的井下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井下无线双向信号与电能的传输设备的副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组件,所述外套组件整体用于设置在中空芯轴外部且包括外衬套和外套筒,所述外衬套与中空芯轴为间隙配合;所述外衬套的两端边缘均设有一圈沿径向向外凸出的凸缘;所述外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外衬套的直径,所述外套筒的两端通过所述凸缘套固在所述外套筒上;且所述外套筒的内侧表面与所述外衬套外侧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套装副边线圈的内腔;所述外套筒上具有与所述内腔连通且用于供副边线圈对外连接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欧江波,张孝,苏茂春,王停,孙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