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34512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其输入管通过旁支管与第二空腔连通,达到共振消声作用,共振消声频率通过旁支管的长度与管径确定,此种方式可得到较低的共振频率;并在输入管的共振消声作用前后进行阻性消音,显著的改善排气噪声的二阶低频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配件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
技术介绍
消声器作为降低汽车发动机排气噪声的一个关键部件,它是通过降低、衰减排气脉动压力来消除噪声。消声器可以分为前消声管和后消声管;通常在发动起中是将前消音管和后消音管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在图1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后消音管结构,其包括置于外壳内的输入管01,输入管一端连通外部,另一端依次通过U型管02和输出管03后输出至外部;在外壳和前述的所有管道之间填充有吸音棉,在U型管02和输出管03上开设有小孔组用来和消音棉配合构成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其消音效果并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显著改善尾气的二阶低频噪声的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种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通过隔板形成依次连接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均填充有消音棉;所述第一空腔内置有前置管和后置管,所述第二空腔内置有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第三空腔内置有U型管;所述第一空腔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依次通过前置管、输入管、U型管、输出管和后置管后连通至所述出气孔;其中,所述前置管的一端连通至进气孔,另一端封闭,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前置孔组;以及,所述输入管的一端连通至前置管的管壁,另一端连通至U型孔,并且在其管壁通过旁支管连通至第二空腔;以及,所述U型管相对于输入管的另一端连通至输出管,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U型孔组;以及,所述输出管相对于U型管的另一端通过后置管连通出气孔,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消音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空腔包括左空腔和右空腔,所述旁支管一端连通至输入管的管壁,另一端穿过左空腔后连通至右空腔。优选地,所述消音结构包括消音隔板和输出孔组,所述消音隔板与所述输出管的侧壁构成阻性密封空腔,所述输出管的内部管路通过输出孔组连通至阻性密封空腔,所述阻性密封空腔内填充有消音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输入管通过旁支管与第二空腔连通,达到共振消声作用,共振消声频率通过旁支管的长度与管径确定,此种方式可得到较低的共振频率;并在输入管的共振消声作用前后进行阻性消音,显著的改善排气噪声的二阶低频噪声。【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的后消音管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附图标注:1、第一空腔;2、第二空腔;21、左空腔;22、右空腔;3、第三空腔;4、前置管;41、前置孔组;5、输入管;51、旁支管;6、U型管;61、U型孔组;7、输出管;71、输出孔组;72、消音隔板;73、阻性密封空腔。【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对本技术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其包括外壳,外壳通过两块隔板形成第一空腔1、第二空腔2和第三空腔3 ;同时,在第一空腔I和第三空腔3内均填充有消音棉,本实施例的消音棉选用涤纶针刺毡作为填充料。第一空腔I开设有进气孔,位于第一空腔I内部的前置管4的一端与进气孔连接,另一端封堵起来,并在其管壁上开设有前置孔组41 ;再者,位于第二空腔2的输入管5密封的穿过隔板后连通在前置管4的管壁上。那么,通过上述设计,本实施例的前置孔组41与位于第一空腔I的消音棉构成第一阻性消音结构,即由进气孔进入的废气通过前置孔组41进入至第一空腔I的吸音棉后,废气中的高频噪音会在消音棉的间隙内摩擦,将其声能转换成热能并消耗掉,达到滤去废气中高频噪音的目的;再将滤去高频噪音的废气送入至输入管5内。本实施例的输入管5通过旁支管51连通至第二空腔2中;那么,旁支管51和第二空腔2构成共振消音腔;进入输入管5的废气通过旁支管51进入至第二空腔2后,废气中的声波与第二空腔2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振动时与第二空腔2的内壁摩擦使一部分声能转换成热能消耗掉,同时声能发生反射和干涉现象,导致其声能衰减,达到消除声能的目的。由于空气柱和废气中声波的共振频率较低,因此本实施例的共振消音腔主要用以消除废气中的低频噪音。另外,本实施的第二空腔2通过隔板分为左空腔21和右空腔22,旁支管51的一端连通至右空腔22,另一端穿过左空腔21连通至输入管5 ;那么,通过改变旁支管51位于左空腔21的长度以及其管径,可以对共振消音频率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位于第三空腔3中的U型管6与输入管5连通,通过输入管5的废气进入至U型管6内;开设在U型管6管壁上的U型孔组61和位于第三空腔3中的吸音棉构成第二阻性消音结构;其作用于与本实施的第一阻性消音结构一致,则此处不作详细说明;而此处选用U型管6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输入管5和输出管7联通的阻力损失。另外,本实施例的输出管7相对于U型管6的另一端通过后置管连通出气孔,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消音结构;那么,在废气通过前述的第一阻性消音结构、共振消音腔以及第二阻性消音结构后,其高、低频率均已得到了有效的滤除;则此处的消音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上得到的废气噪音中残余高、低频噪音来选择其具体结构,以便于去除噪音更加灵活,效果更加全面。优选地,本实施的消音结构包括消音隔板72和输出孔组71,消音隔板72与输出管7的侧壁构成阻性密封空腔73,输出管7的内部管路通过输出孔组71连通至阻性密封空腔73,阻性密封空腔73内填充有消音棉;上述的阻性密封空腔73、输出孔组71和消音棉实质上构成了第三阻性消音结构,以进一步地的去除废气中的高、中频噪音。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通过隔板形成依次连接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均填充有消音棉; 所述第一空腔内置有前置管和后置管,所述第二空腔内置有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第三空腔内置有U型管; 所述第一空腔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依次通过前置管、输入管、U型管、输出管和后置管后连通至所述出气孔; 其中,所述前置管的一端连通至进气孔,另一端封闭,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前置孔组;以及,所述输入管的一端连通至前置管的管壁,另一端连通至U型孔,并且其管壁通过旁支管连通至第二空腔; 以及,所述U型管相对于输入管的另一端连通至输出管,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U型孔组; 以及,所述输出管相对于U型管的另一端通过后置管连通出气孔,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消音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腔包括左空腔和右空腔,所述旁支管一端连通至输入管的管壁,另一端穿过左空腔后连通至右空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结构包括消音隔板和输出孔组,所述消音隔板与所述输出管的侧壁构成阻性密封空腔,所述输出管的内部管路通过输出孔组连通至阻性密封空腔,所述阻性密封空腔内填充有消音棉。【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其输入管通过旁支管与第二空腔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抗复合式后消声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通过隔板形成依次连接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均填充有消音棉;所述第一空腔内置有前置管和后置管,所述第二空腔内置有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第三空腔内置有U型管;所述第一空腔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依次通过前置管、输入管、U型管、输出管和后置管后连通至所述出气孔;其中,所述前置管的一端连通至进气孔,另一端封闭,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前置孔组;以及,所述输入管的一端连通至前置管的管壁,另一端连通至U型孔,并且其管壁通过旁支管连通至第二空腔;以及,所述U型管相对于输入管的另一端连通至输出管,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U型孔组;以及,所述输出管相对于U型管的另一端通过后置管连通出气孔,并且在其管壁上设有消音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吴熙平张启智湛浦军韩强柳仲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通州迪拉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