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器,它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电源转换电路、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均集成于发射端的PCB板上,电源转换电路分别与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连接,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PCB板上还安装有带磁铁的硬磁发射线圈,发射端与接收端均集成有数据对传电路,接收端上设置有接受线圈,接收端过无线与接收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延长了手机插头的使用时间,达到不用连接线的无线充电目的,使用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无线充电
,具体涉及无线充电器。
技术介绍
充电器与手机的使用密不可分,普通充电器的电源部分的输出端有一条直流电输出线,线的尾端有一个DC插头,此插头的规格正好与手机的数据和充电接口是匹配的,充电时将充电器插到市电上,将其DC插头插到手机上就可以对手机充电了。鉴于上面所述,普通充电器在充电时和充电结束时要插和拔那个连接的DC插头,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DC插头和手机的插座将会磨损将会越来越厉害,它们的连接将会变得接触不良,从而不能很好地充电,影响手机正常使用,基于此,设计一种新型的无线充电器还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结构设计合理,延长了手机插头的使用时间,达到不用连接线的无线充电目的,使用简便,极大方便了人们使用手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无线充电器,包括电源转换电路、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均集成于发射端的PCB板上,电源转换电路分别与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连接,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PCB板上还安装有带磁铁的硬磁发射线圈TTX-52-T25TE,以方便定位接收器线圈,PCB使用了通用的DC接口,适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电源适配器,发射端与接收端均集成有数据对传电路,接收端上设置有接受线圈,接收端过无线与接收端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稳压器,稳压器的2脚接19V直流电,稳压器的2脚分别接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稳压二极管至地端,稳压器的4脚、5脚、8脚分别接第三电容、第三电阻、第二稳压二极管至地端,稳压器的6脚依次接第四电阻、第四电容至地端,稳压器的I脚与8脚之间接有第五电容,稳压器的5脚与8脚支架接有第一电感、第一电阻的串联电路,第一电感与第一电阻之间的节点为3.3V电源端,第一电感与第一电阻之间的节点分别接第二电阻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串联电路、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至地端,所述的稳压器采用稳压器TPS54231D。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主控芯片的2脚分别接第五电阻、第九电容至3.3V电源端、地端,主控芯片的46脚接第六电阻至稳压器的2脚,主控芯片的46脚还分别接第七电阻、第十电容至地端,主控芯片的5脚接第八电阻至3.3V电源端,主控芯片的5脚、48脚分别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源极,主控芯片的48脚分别接第九电阻、第十一电容至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源极,主控芯片的33脚、34脚均接3.3V电源端,主控芯片的33脚、34脚之间接有第十电阻,主控芯片的33脚分别接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至地端,主控芯片的34脚分别接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至地端,主控芯片的35脚接第十七电容至地端,主控芯片的37脚、38脚分别接39脚、40脚,主控芯片的12脚依次接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至地端,主控芯片的24脚依次接第十三电阻、第二发光二极管至地端,主控芯片的23脚分别接晶振、第十四电阻至地端,主控芯片的43脚、44脚分别接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至地端,所述的第一场效应管采用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BSS138,主控芯片采用主控芯片BQ500210RGZ。作为优选,所述的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包括驱动器芯片、差动放大器、第二场效应管和第三场效应管,驱动器芯片的I脚、5脚分别接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至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均接驱动器芯片的8脚,驱动器芯片的8脚与2脚之间接有第十八电容,驱动器芯片的2脚依次接第二电感、第十九电容至地端,第二电感与第十九电容之间的节点依次接第二十电容、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至地端,第十九电阻与第二十电阻之间的节点分别接第二十一电阻与第三稳压二极管的并联电路、第二十一电容与第四稳压二极管的并联电路至3.3V电源端、地端,第四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端、正极端分别接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至主控芯片的37脚、38脚,第二电感与第十九电容之间的节点接第二十二电容至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分别接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至地端、稳压器的2脚、差动放大器的5脚,差动放大器的4脚依次接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四电容至地端,差动放大器的4脚与5脚之间接有第二十五电容,差动放大器的3脚接第二十六电容至地端,差动放大器的6脚依次接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七电容至地端,第二十七电阻与第二十七电容之间的节点接主控芯片的42脚,驱动器芯片的6脚、7脚均接第二十八电容至地端,驱动器芯片的3脚接第十一电阻至主控芯片的12脚,驱动器芯片的6脚接三极管的发射极,三极管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接有第二十八电阻,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稳压器的2脚,三极管的基极分别接第二十九电阻、第二十九电容至地端,差动放大器采用差动放大器INA214DCK,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均采用场效应晶体管CSD17308Q3,驱动器芯片采用驱动器芯片TPS28225D。作为优选,所述的低功耗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的I脚接第三十电阻至3.3V电源端,微控制器的I脚与8脚、10脚、14脚之间分别接有第三^^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电容与第三i^一电容的并联电路,微控制器的6脚、7脚、8脚、9脚、10脚、11脚、13脚分别接主控芯片的18脚、8脚、25脚、26脚、7脚、9脚、14脚,微控制器的2脚、3脚分别接第三十三电阻、第三十四电阻至第三发光二极管,微控制器的8脚、9脚、10脚分别接第三十五电阻、第三十六电阻、第三十二电容至地端,所述的微控制器采用低功耗微控制器MSP430G2001。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控芯片预留有JTAG通讯接口和IIC通讯接口,JTAG通讯接口的I脚、3脚、7脚、11脚、13脚、14脚分别接第三十七电阻-第四十二电阻至3.3V电源端,JTAG通讯接口的2脚接第四十三电阻至地端,IIC通讯接口的9脚、10脚分别接第四十四电阻、第四十五电阻至3.3V电源端,JTAG通讯接口的I脚、2脚、3脚、7脚、11脚分别接主控芯片的30脚、31脚、29脚、28脚、27脚,IIC通讯接口的9脚、10脚分别接主控芯片的10脚、11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方便了人们使用手机,延长了手机插头的使用时间,达到不用连接线的无线充电目的,使用简便,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电源转换电路的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主控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低功耗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JTAG通讯接口及IIC通讯接口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5,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转换电路、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均集成于发射端的PCB板上,电源转换电路分别与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主控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驱动产生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指示电路和发射驱动电路连接,功率发射和电流检测电路、低功耗控制电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PCB板上还安装有带磁铁的硬磁发射线圈TTX‑52‑T25TE,发射端与接收端均集成有数据对传电路,接收端上设置有接受线圈,接收端过无线与接收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祐一,
申请(专利权)人:美力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