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两组木胶合板形成混凝土浇筑空间,木胶合板的外侧设有立柱梁,立柱梁的外侧设有水平梁组件,水平梁组件上设有斜撑杆组件,立柱梁设有挑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越效果在于:采用立柱梁、水平梁组件、斜撑杆组件作为支护构件,施工时连接快速、灵活,不仅能拼装成整体模板施工,还能进行散支散拼施工,经过不同的组合针对墙模板、柱模板、梁模板、顶模模板进行作业,具有生产成本低、重量轻、拼装灵活的特点;另外,通过连接芯带及芯带销将相邻的两组压型钢梁连为一体,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极大地提高了建筑模水平向的压型钢梁的刚度及平整度,并降低了工人的操作强度,缩短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工程用模板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通常采用全钢模板、木方胶合板模板作为模板材料施工。根据施工工艺不同,有的采用先浇筑竖向结构在浇筑水平结构的施工工艺,有的采用竖向结构、水平结构同时浇筑的施工工艺。前者施工工艺采用整体钢模板先完成竖向结构浇筑,待完成竖向结构浇筑后,用塔吊移走整体钢模板,然后采用木方胶合板进行水平结构施工;而后者施工工艺全部采用木方胶合板把竖向结构及水平结构一次性搭设完毕,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另外,采用整体模板能实现整体吊装,但是无法实现散支散拼的作业要求,而以木材作为模板的散拼模板无法进行整体吊装施工。由于建筑木材本身容易变形,周转次数有限,且木材资源匮乏,均依赖进口,对低碳减排造成负面影响。公开号为CN10355681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系统,包括水平系统,所述水平系统为一由若干水平模板及若干转角件组合构成的支撑框架结构;边框系统,所述边框系统设置在水平系统上,其为一由多组的组装柱、转角件及楼面转角件拼装成一框架结构,所述转角件为一长方体结构,所述楼面转角件为一长条形结构;龙骨系统,所述龙骨系统设置在边框系统内,其包括支撑龙骨及若干设置在支撑龙骨下方能够升降调节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通过连接件设置在支撑龙骨下方,所述连接件通过一滑动结构设置在支撑龙骨下方并能沿支撑龙骨长度方向往复滑动;面板系统,所述面板系统包括若干面板单元板,多个的面板单元板拼接在水平系统内侧上方及边框系统侧面形成里墙板,多个的面板单元板拼接在水平系统外侧上方形成外墙板,多个的面板单元板拼接在边框系统及龙骨系统上形成楼面板,所述里墙板与外墙板之间配置有一里外墙加强系统。该模板系统结构复杂,施工工艺繁琐,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建筑模板系统。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建筑模板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两组木胶合板形成混凝土浇筑空间,木胶合板的外侧设有若干竖向设置的立柱梁,立柱梁的外侧设有若干水平梁组件,且立柱梁与水平梁组件垂直设置,水平梁组件上设有用于提高水平梁组件稳定性的斜撑杆组件,所述立柱梁设有挑架。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水平梁组件包括通过螺栓设为一体的两组压型钢梁,压型钢梁的腹板的中心线上设有若干第一孔,所述压型钢梁之间设有连接芯带,连接芯带的中心线上设有若干与第一孔等大的第二孔,压型钢梁通过芯带销固定压型钢梁及连接芯带。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芯带销为具有上宽下窄的片状结构。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压型钢梁的横截面呈C状。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斜撑杆组件包括分别与水平梁组件连接的第一杆及第二杆,以及用于固定第一杆、第二杆的支撑座。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两组木胶合板之间设有对拉杆,且所述对拉杆与立柱梁连接。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连接芯带在拐角处设置为拐角芯带。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拐角芯带的拐角为90°。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压型钢梁与立柱梁的结构相同,且均采用Q345B低碳合金钢制成。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压型钢梁的两端均设有U型槽。本技术所述建筑模板系统的立柱梁、水平梁组件、斜撑杆组件、挑架的金属表面采用热镀锌技术处理,加强了金属表面的抗腐蚀能力,设计寿命高达8年,而现有的整体钢模板的使用寿命不超过5年,至于木方、胶合板的使用寿命则更短,不超过I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越效果在于:通过在并列设置的两组木胶合板之间形成混凝土浇筑空间,采用立柱梁、水平梁组件、斜撑杆组件作为支护构件,施工时连接快速、灵活,不仅能拼装成整体模板施工,还能进行散支散拼施工,经过不同的组合针对墙模板、柱模板、梁模板、顶模模板进行作业,具有生产成本低、重量轻、拼装灵活的特点;另夕卜,通过连接芯带及芯带销将相邻的两组压型钢梁连为一体,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极大地提高了建筑模水平向的压型钢梁的刚度及平整度,并降低了工人的操作强度,缩短了施工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所述建筑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木胶合板采用对拉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连接芯带在拐角处设置为拐角芯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述压型钢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两组压型钢梁对接示意图;图7为采用图5锁紧装置连接两组压型钢梁的第一状态示意图;图8为采用图5锁紧装置连接两组压型钢梁的第二状态示意图;图9为图1所述芯带销设为T形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T形结构的芯带销运输时摆放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1-木胶合板、12-立柱梁、121-挑架、13-水平梁组件、131-压型钢梁、132-第一孔、133-连接芯带、134-第二孔、135-芯带销、14-斜撑杆组件、141-第一杆、142-第二杆、143-支撑座、15-对拉杆、16-U型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高一种建筑模板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两组木胶合板11形成混凝土浇筑空间,木胶合板11的外侧设有若干竖向设置的立柱梁12,立柱梁12的外侧设有若干水平梁组件13,且立柱梁12与水平梁组件13垂直设置,水平梁组件13上设有用于提高水平梁组件13稳定性的斜撑杆组件14,所述立柱梁12设有挑架121。所述水平梁组件13包括通过螺栓设为一体的两组压型钢梁131,压型钢梁131的腹板的中心线上设有若干第一孔132,所述压型钢梁131之间设有连接芯带133,连接芯带133的中心线上设有若干与第一孔132等大的第二孔134,压型钢梁131通过芯带销135将压型钢梁131和连接芯带133固定。所述压型钢梁131与立柱梁12的结构相同。所述挑架121为现有技术。如图2所示为所述木胶合板11采用对拉杆15连接的结构示意图,提高木胶合板11的稳定性。如图1中,所述芯带销135为具有上宽下窄的片状结构;或设置为T形结构,所述T形结构的芯带销135利用运输,如图9、10所示。所述压型钢梁131的横截面呈C状。所述斜撑杆组件14包括分别与水平梁组件13连接的第一杆141及第二杆142,以及用于固定第一杆141、第二杆142的支撑座143,所述斜撑杆组件14提供模板系统的稳定性。所述两组木胶合板11之间设有对拉杆15,且所述对拉杆15与立柱梁12连接。所述连接芯带133在拐角处设置为拐角芯带;所述拐角芯带的拐角为90°,如附图3所示。图4所示为压型钢梁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压型钢梁131的两端均设有U型槽16,所述两组压型钢梁131在连接时,采用如图5所示锁紧装置连接,具体操作步骤如图6-8所示,依次为:将两组压型钢梁131对接摆放,将所述锁紧装置17插入压型钢梁131的U型槽16内,旋转所述锁紧装置17完成锁紧。所述锁紧装置17的两端对称设有用于固定压型钢梁131的锁紧槽171,所述锁紧装置17呈长条状、且四个顶角设有圆角,缩短了压型钢梁131的锁紧时间。在图1中,所述水平梁组件13由两组压型钢梁131固定,且两组压型钢梁131之间设有连接芯带133,通过采用芯带销135连接,通过连接芯带133及芯带销135将相邻的压型钢梁131连为一体,结构简单,操作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设置的两组木胶合板形成混凝土浇筑空间,木胶合板的外侧设有若干竖向设置的立柱梁,立柱梁的外侧设有若干水平梁组件,且立柱梁与水平梁组件垂直设置,水平梁组件上设有用于提高水平梁组件稳定性的斜撑杆组件,所述立柱梁设有挑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立,潘永光,
申请(专利权)人:成长兄弟北京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