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10)通过从风扇(40)送来的气流(A1)进行冷却,且在外壳(30)的侧面(30A~30D)中互相对置的上表面(30A)及下表面(30B)设有散热片(50),其中,散热片(50)由靠近风扇(40)一侧的上游散热片(51)和远离风扇(40)一侧的下游散热片(52)构成,并且上游散热片(51)彼此之间的间隔(L1)比下游散热片(52)彼此之间的间隔(L2)窄。由此,可获得能够更有效地冷却装置整体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通过从风扇送来的气流进行冷却的动力传递装置(变速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为了提高冷却效率,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外壳设有散热片。散热片集中形成于外壳中设有风扇的一侧的面。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37401号公报(图1、图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在设有风扇的一侧的面形成有散热片,因此可对风扇附近进行良好的冷却,但作为装置整体并不一定始终能够进行充分的冷却,实际上,根据动力传递装置的使用环境等,有时热负荷会比较严重。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对包括距离风扇较远的部分在内的装置整体进行冷却的动力传递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为一种通过从风扇送来的气流进行冷却,且在外壳的侧面设有散热片的动力传递装置,其通过设为如下结构来解决上述课题,即,所述散热片由靠近所述风扇一侧的上游散热片和远离所述风扇一侧的下游散热片构成,并且所述上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比所述下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窄。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外壳的侧面设置有接收气流的散热片。并且,由靠近风扇一侧的上游散热片和远离风扇一侧的下游散热片构成该散热片。上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比下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窄。由此,在靠近风扇一侧(气流的上游侧),由于上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较窄,因此气流与上游散热片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提高换热率,另一方面,通过将下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设得较宽,来减少远离风扇一侧(气流的下游侧)的压力损失,以免阻碍气流的流动。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从风扇送来的气流并使其更顺畅地流动,从而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整体的冷却性能。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获得能够更有效地冷却装置整体的动力传递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减速机(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上述减速机的俯视图。图3为上述减速机的外壳部分的沿图2中箭头II1-1II的剖视图。图4为上述减速机的主视图。图5为上述减速机的右视图。图6为上述减速机的左视图。图7为上述减速机的后视图。图8为上述减速机的仰视图。图9为表示上述减速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俯视剖视图。图10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减速机(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与图1相对应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减速机(动力传递装置)1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上述减速机的俯视图,图3为沿图2的箭头II1-1II的剖视图,图4?图8分别为除该减速机10的俯视图以外的5个面的图,图9为表示该减速机10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俯视剖视图。另外,图9为用于说明动力传递系统的图,尺寸等并非一定与图1?图8相匹配。首先,利用图9简单说明该减速机10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结构。减速机10具有:包括正交减速机构8A及平行轴减速机构8B的2级减速机构8。SP,该减速机10为具备设置于输入轴12的前端的小锥齿轮14及设置于中间轴16且与该小锥齿轮14啮合的锥齿轮18的正交减速机。中间轴16具备中间齿轮20,中间齿轮20与设置在输出轴22的输出齿轮24啮合。输入轴12被马达侧轴承26及马达相反侧轴承28所支承。输入轴12的马达侧轴承26容纳于从外壳30 (作为其一部分)突出而配置的轴承外壳30K。输入轴12具有从该轴承外壳30A更突出的突出部12A。突出部12A上安装有风扇40。由此,在自然冷却基础上通过由风扇40引起的气流(从风扇送来的气流)能够更积极地冷却减速机10的外壳30。另外,风扇40上附设有风扇罩50 (除图9以外省略图示)。就该风扇罩50而言,例如可以设为如同图10所示的与导风罩77 —体化的结构。对于该结构容后详述。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更有效地利用从该风扇40送来的气流Al来进一步提高减速机10整体的冷却效率。以下进行详述。从图1?图8可知,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机10的外壳30整体大致形成为长方体。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片50设置于外壳30的“侧面”。在此,“外壳30的侧面”是指“在外壳30的表面中来自风扇40的气流Al所能接触的面,在该面内,具有气流Al的靠近风扇40的一侧(气流Al的上游侧)及远离风扇40的一侧(气流Al的下游侧)的概念的面”。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30的上表面30A、下表面30B、正面30C、背面30D这4个面相当于“侧面”。另外,由于在该右侧面30E及左侧面30F内没有靠近风扇40的一侧或远离风扇40的一侧的概念,因此,安装有风扇40的右侧面30E及风扇安装面的相反侧面即左侧面30F不属于本实施方式的“外壳30的侧面”。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4个侧面即上表面30A、下表面30B、正面30C、背面30D中的对置的2个侧面,具体而言在上表面30A及下表面30B设有散热片50。散热片50例如通过熔接或使用耐热性的粘结剂来粘结而设置于上表面30A及下表面30B。另外,例如也可以利用螺栓等将与散热片一体形成的金属板连结于上表面30A或下表面30B。还可以将散热片和外壳一体形成。另外,从图2的俯视图及图8的仰视图可知,在上表面30A及下表面30B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设有散热片50,因此以下对设置在上表面30A的散热片50进行说明,对于设置在下表面30B的散热片50,仅在图8中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散热片50由靠近风扇40 —侧的上游散热片51和远离风扇40 —侧的下游散热片52构成。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7片上游散热片51,且设有3片下游散热片。上游散热片51彼此之间的间隔LI比下游散热片52彼此之间的间隔L2窄。并且,形成有上游散热片51处的宽度(与气流的流向正交方向上的长度)W1比形成有下游散热片52处的宽度W2宽。并且,如图3所示,上游散热片51的高度Hl比下游散热片52的高度H3高。在此,“散热片的高度”不同于自减速机10的设置面80的绝对高度的概念(就自设置面80的绝对高度而言,上游散热片51侧为H7,下游散热片52侧为H8,下游散热片52侧更高)。但是,散热片50的有助于冷却的部分为“自竖立设置有该散热片的面的高度”。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散热片的高度”是指“自竖立设置有该散热片的面的高度中的最大值”。若对“竖立设置有该散热片的面”进行进一步说明,则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30的4个侧面30A?30D中,在对置的2个面即上表面30A及下表面30B设有上游散热片51及下游散热片52,但该上表面30A及下表面30B以随着从靠近风扇40的一侧向远离风扇的一侧该对置的上表面30A与下表面30B之间的距离从L3以逐渐变大的方式(为了接收气流Al)倾斜而变成L4。因此,在自外壳3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水平面(包括输入轴12与输出轴22的轴心01、02的平面)Cp的距离L5?L6中,上游侧的距离更小(L5 < L6)。更具体而言,竖立设置有上游散热片51的面30A1为倾斜的平面,竖立设置有下游散热片52的面30A2为弯曲成曲线状的面。 并且,若对“散热片的高度中的最大值”进行说明,则在该实施方式中,上游散热片51的自竖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通过从风扇送来的气流进行冷却,且在外壳的侧面设有散热片,该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由靠近所述风扇一侧的上游散热片和远离所述风扇一侧的下游散热片构成,并且,所述上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比所述下游散热片彼此之间的间隔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一博,林良树,针井哲夫,石原定典,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