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振益专利>正文

防死角的反射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14866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5 20:52
一种防死角的反射镜结构,主要由一第一凸面镜,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一结合部、反射部;一第二凸面镜,包括第二延伸部、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第二反射部;一支撑杆包括内杆体、调距件、迫紧组件等所组成;藉固定座结合前述与第一凸面镜、第二凸面镜串设后的支撑杆,使能在车体前视角适当位置装设的板体,解决车辆行进时车体双侧、倒车时前方及周侧不同高低角度的各种视觉死角,增加安全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死角的反射镜结构,尤指兼具防止车辆驾驶视觉死角、结构简易、成本低帘的反射镜结构。
技术介绍
常见汽车防死角的结构,一般小车常在车头引擎上方叶子板的视角处另设有板反射镜,大车则在反射镜上再贴设一较小凸面镜来补正视角的反射,以避免辆行进、倒车时的视觉障碍,发生不可预期的危险,然而,此一种反射镜的装设仍然无法解决行进间、倒车时车辆周侧的各种视觉障碍的消除。随着时代的进步,遂有各种电子监视镜头结合装设在车内的影音系统,然而,其所费不赀,且车辆行进时,驾驶人还得分心在观看监视器屏幕,所衍生的危险未减反增,为其另一未尽理想之处。有鉴于常见的汽车防死角结构仍有上述的缺点,专利技术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宄改进之道,终于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死角的反射镜结构,可有效防止行进间车辆周侧驾驶视觉反射死角,倒车时车辆前方及二侧所有高低反射视角,达到最佳的安全功效。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防死角的反射镜结构,其固定座为结合第一凸面镜、第二凸面镜和串设后的支撑杆,固定在车体前视角反射位置装设的板体上,藉结合组件定置在车子的视角处,所述第一凸面镜包括固设第一延伸部、在第一延伸部端末的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凸面镜包括固设第二延伸部、在第二延伸部端末的第二结合部;以及所述支撑杆包括一上端末形成有外螺牙的内杆体、一调距件、及一迫紧组件;将所述第一凸面镜的第一延伸部端末的第一结合部使与前述调距件对应设置后,依序使其与调距件、第二凸面镜的第二延伸部端末的第二结合部对应插置,该第二结合部再与前述支撑杆对应插置,藉迫紧组件与前述内杆体对应紧固后,固设在车体视角的适当处的结构,解决车辆行进时车体双侧外围、倒车时前方及周侧不同高低角度的各种视觉死角,增加安全的结构。依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凸面镜的第一延伸部端末的第一结合部垂直方向形成一贯通的内孔、且内孔具有内齿部,该第一结合部另一开端外周缘设有外齿部,且第一凸面镜的镜框缘可设/或不设第一反射部。依上述结构,所述第二凸面镜的第二延伸部端末的第二结合部垂直方向形成一贯通的内孔、且内孔具有内齿部,该第二结合部另一开端外周缘设有外齿部,且第二凸面镜的镜框缘可设/或不设第二反射部。依上述结构,所述支撑杆下段可包设/或不设外壳的构造,且上端开口处内壁形成一内齿部,其内杆体上端末形成有外螺牙。依上述结构,所述支撑杆的调距件垂直方向形成一贯通的内孔、且内壁缘具有内齿部。依上述结构,所述支撑杆的内杆体中段适当处设具有凸部。至于本技术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依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组合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应用于汽车前方视角时之第一实施例图。图4是本技术应用于汽车前方视角时之第二实施例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组合外观图。图7是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组合外观图、及结构立体分解图,同时参照图3、图4分别应用于汽车前方视角时的较佳实施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本技术主要是由:一第一凸面镜1、一第二凸面镜2、一支撑杆3、一固定座4所组成;其中,第一凸面镜I包括固设该本体的第一延伸部11、在第一延伸部11 一端末形成的第一结合部12,该第一结合部12垂直方向形成一贯通的内孔、且内孔具有内齿部121,第一结合部12另一开端外周缘设有外齿部122,且第一凸面镜I的镜框缘可设具第一反射部13 (亦可视需要与否而不设);一第二凸面镜2包括固设该本体的第二延伸部21、在第二延伸部21 —端末形成的第二结合部22,该第二结合部22垂直方向形成一贯通的内孔、且内孔具有内齿部221,第二结合部22另一开端外周缘设有外齿部222,且第二凸面镜2的镜框缘可设具第二反射部23 (也可以视需要与否而不设)。一支撑杆3包括下段可包设(或不设)弹性材料的外壳,且在上端开口处内壁形成一内齿部30,其内杆体31上端末形成有外螺牙311,一调距件32垂直方向形成一贯通的内孔、且内孔具有内齿部321,其另一开端外周缘设有外齿部322,及一具有内螺牙331的迫紧组件33所组成;而固定座4为结合前述与第一凸面镜1、第二凸面镜2串设后的支撑杆3,使能在车体A前视觉角度适当位置装设的板体,该固定部4设有孔42使与结合组件41定置在车子的视角的适当位置。当组合时,先将所述第一凸面镜I的第一延伸部11端末第一结合部12另一开端的外齿部122,使与前述调距件32的内齿部321对应插设,而该调距件32另端的外齿部322,依序使与第二凸面镜2第二延伸部21形成的第二结合部22的内齿部221对应插置,该第二结合部22另端的外齿部222则与前述支撑杆3的内齿部30对应插置,再藉一迫紧组件33的内螺牙331、使与前述内杆体31的外螺牙311对应紧固后,利用固定座4的结合组件41使固设在车体A视觉角度的适当处。当使用时,请参图3、图4本技术应用在汽车前方视角时的第二实施例所示,当本技术装设在车体A视角适当处后,驾驶人可依其使用需要,将第一凸面镜1、第二凸面镜2、及调距件32,利用其个别的外齿部122、322、222、使其与对应的内齿部321、221、及支撑部3的内齿部30相应套设,藉由该等套接处内、外周缘设具的凸齿纹,形成如图3般可调整一 α角度后定位的结构,且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也不会轻易发生反射镜的旋转角度位移,而不同车型的使用者,也可以依需要而调整成如图4所示般的β角度。且该实施例图不中,第一凸面镜1、第二凸面镜2的第一反射部13、第二反射部23可以是一般框体,也可以是设有反光效能的反光片结构。由上述的结构延伸,请参图5所示,在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图示中,在所述迫紧组件33使第一结合部12间、第一结合部与调距件32间、调距件32与第二结合部22间、第二结合部22与支撑杆3之间,分别可依需要而设(或不设)间隔组件34,且该间隔组件34可以是弹簧、及/或是垫片。而图6是本技术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组合外观图中,第一凸面镜1、第二凸面镜2的第一反射部13的第二反射部23可以是一设有光源131、231的框体,该具有反光效能的反光结构可以是藉由车体延伸的电源线B所电性链接的LED组件,从而具有在夜间阴暗处停车后,一般道路使用者可以更清楚、安全发现路边停置有车辆的结构。图7是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其所揭露者在于:本技术所述的支撑杆3’可以不包设有外壳,而将内杆体31中段处设具有凸部35,来结前述各构件,形成一等效的装置。由上所述可知,本技术的防死角的反射镜结构,确实具有行车时可以安全看到车体A前方及外围将近270度范围的各种上、下、左、右不同视觉角度的死角,不仅行进间不会担心车边侧有无任何异物、行人、车辆接近的危险,且其构造产制组装简易、可依不同车辆大小、驾驶人的视野需要而任意调整反射角度,确具实用功能及安全防护的效果,确已具有产业上的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依法提出技术专利的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死角的反射镜结构,其固定座为结合第一凸面镜、第二凸面镜和串设后的支撑杆,固定在车体前视角反射位置装设的板体上,藉结合组件定置在车子的视角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面镜包括固设第一延伸部、在第一延伸部端末的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凸面镜包括固设第二延伸部、在第二延伸部端末的第二结合部;以及所述支撑杆包括一上端末形成有外螺牙的内杆体、一调距件、及一迫紧组件;将所述第一凸面镜的第一延伸部端末的第一结合部使与前述调距件对应设置后,依序使其与调距件、第二凸面镜的第二延伸部端末的第二结合部对应插置,该第二结合部再与前述支撑杆对应插置,藉迫紧组件与前述内杆体对应紧固后,固设在车体视角的适当处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益吴再民
申请(专利权)人:吴振益吴再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