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机壳内部设置电动机,电动机转轴上设置传动轮B,机壳外侧对称设置两对支架,支架内侧上部设置传动轮C,传动轮C通过传动带B与传动轮B传动,每对支架之间设置清洗轮,清洗轮两端设置传动轮A,传动轮A通过传动带A与传动轮C传动,轮支架A一端与机壳下部铰接,轮支架A另一端与行走轮铰接,轮支架B一端与行走轮铰接,轮支架B另一端与机壳中部铰接,行走轮上一侧设置液压马达,机壳内部设置控制器,控制器与电动机、液压马达电性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操作简单,清洁效率高,很好的解决了长距离水下清洁池底费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下清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
技术介绍
清洁用的刷子是我们常用的水下清洁池底的工具,但是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清洁效率低,且在距离较长的情况下需要借助一定长度的杆子或者长棍才能进行清洁,使用不方便,且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解决了长距离水下清洁池底费时费力的问题,操作简单,清洁效率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壳1、电动机2、传动轮B3、支架4、传动轮C5、传动带B6、清洗轮7、传动轮A8、传动带A9、行走轮10、轮支架B11、液压马达12、控制器13和轮支架A16,机壳I内部设置电动机2,电动机2转轴上设置传动轮B3,机壳I外侧对称设置两对支架4,支架4内侧上部设置传动轮C5,传动轮C5通过传动带B6与传动轮B3传动,每对支架4之间设置清洗轮7,清洗轮7两端设置传动轮A8,传动轮A8通过传动带A9与传动轮C5传动,轮支架A16 —端与机壳I下部铰接,轮支架A16另一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ll一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ll另一端与机壳I中部铰接,行走轮10上一侧设置液压马达12,机壳I内部设置控制器13,控制器13与电动机2、液压马达12电性连接。所述的机壳I形状呈倒三角形,便于行走轮设置在机壳下部,调节范围更大。所述的机壳I上部设置吊环14,便于起吊。所述的电动机2为变频电动机,适应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频繁变速且在一定程度上节能。所述的清洗轮7上设置清洗片15,具有更好的清洁效果。所述的轮支架Bll为液压缸支架,便于调节行走轮的活动范围。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机器人放置于需要清洁的池底,调节轮支架B使行走轮能够驱动机器人在池底行走,控制器控制电动机、液压马达的启停和转速,可以向需要清洁的池底加入清洁剂达到更好地清洁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操作简单,清洁效率高,很好的解决了长距离水下清洁池底费时费力的问题。2、机壳形状呈倒三角形,便于行走轮设置在机壳下部,调节范围更大。3、机壳上部设置吊环,便于起吊。4、电动机为变频电动机,适应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频繁变速且在一定程度上节能。5、清洗轮上设置清洗片,具有更好的清洁效果。6、轮支架B为液压缸支架,便于调节行走轮的活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机壳、2-电动机、3-传动轮B、4_支架、5-传动轮C、6_传动带B、7_清洗轮、8-传动轮A、9-传动带A、10-行走轮、11-轮支架B、12-液压马达、13-控制器、14-吊环、15-清洗片、16-轮支架A。【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壳1、电动机2、传动轮B3、支架4、传动轮C5、传动带B6、清洗轮7、传动轮A8、传动带A9、行走轮10、轮支架B11、液压马达12、控制器13和轮支架A16,机壳I内部设置电动机2,电动机2转轴上设置传动轮B3,机壳I外侧对称设置两对支架4,支架4内侧上部设置传动轮C5,传动轮C5通过传动带B6与传动轮B3传动,每对支架4之间设置清洗轮7,清洗轮7两端设置传动轮A8,传动轮A8通过传动带A9与传动轮C5传动,轮支架A16 一端与机壳I下部铰接,轮支架A16另一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ll —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ll另一端与机壳I中部铰接,行走轮10上一侧设置液压马达12,机壳I内部设置控制器13,控制器13与电动机2、液压马达12电性连接。所述的机壳I形状呈倒三角形,便于行走轮设置在机壳下部,调节范围更大。所述的机壳I上部设置吊环14,便于起吊。所述的电动机2为变频电动机,适应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频繁变速且在一定程度上节能。所述的清洗轮7上设置清洗片15,具有更好的清洁效果。所述的轮支架Bll为液压缸支架,便于调节行走轮的活动范围。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机器人放置于需要清洁的池底,调节轮支架B使行走轮能够驱动机器人在池底行走,控制器控制电动机、液压马达的启停和转速,可以向需要清洁的池底加入清洁剂达到更好地清洁效果。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1、操作简单,清洁效率高,很好的解决了长距离水下清洁池底费时费力的问题。2、机壳形状呈倒三角形,便于行走轮设置在机壳下部,调节范围更大。3、机壳上部设置吊环,便于起吊。4、电动机为变频电动机,适应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频繁变速且在一定程度上节能。5、清洗轮上设置清洗片,具有更好的清洁效果。6、轮支架B为液压缸支架,便于调节行走轮的活动范围。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凡是采用本技术的相似结构及变化,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I)、电动机(2)、传动轮B (3)、支架(4)、传动轮C (5)、传动带B (6)、清洗轮(7)、传动轮A (8)、传动带A (9)、行走轮(10)、轮支架B (11)、液压马达(12)、控制器(13)和轮支架A (16),机壳(I)内部设置电动机(2),电动机(2 )转轴上设置传动轮B (3 ),机壳(I)外侧对称设置两对支架(4),支架(4)内侧上部设置传动轮C (5),传动轮C (5)通过传动带B (6)与传动轮B (3)传动,每对支架(4)之间设置清洗轮(7),清洗轮(7)两端设置传动轮A (8),传动轮A (8)通过传动带A (9)与传动轮C (5)传动,轮支架A (16)—端与机壳(I)下部铰接,轮支架A (16)另一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 (11)—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 (11)另一端与机壳(I)中部铰接,行走轮(10)上一侧设置液压马达(12),机壳(I)内部设置控制器(13),控制器(13)与电动机(2)、液压马达(12)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I)形状呈倒三角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I)上部设置吊环(1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机(2)为变频电动机。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洗轮(7)上设置清洗片(15)。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支架B(11)为液压缸支架。【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机壳内部设置电动机,电动机转轴上设置传动轮B,机壳外侧对称设置两对支架,支架内侧上部设置传动轮C,传动轮C通过传动带B与传动轮B传动,每对支架之间设置清洗轮,清洗轮两端设置传动轮A,传动轮A通过传动带A与传动轮C传动,轮支架A一端与机壳下部铰接,轮支架A另一端与行走轮铰接,轮支架B一端与行走轮铰接,轮支架B另一端与机壳中部铰接,行走轮上一侧设置液压马达,机壳内部设置控制器,控制器与电动机、液压马达电性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操作简单,清洁效率高,很好的解决了长距离水下清洁池底费时费力的问题。【IPC分类】E04H4/16【公开号】CN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电动机(2)、传动轮B(3)、支架(4)、传动轮C(5)、传动带B(6)、清洗轮(7)、传动轮A(8)、传动带A(9)、行走轮(10)、轮支架B(11)、液压马达(12)、控制器(13)和轮支架A(16),机壳(1)内部设置电动机(2),电动机(2)转轴上设置传动轮B(3),机壳(1)外侧对称设置两对支架(4),支架(4)内侧上部设置传动轮C(5),传动轮C(5)通过传动带B(6)与传动轮B(3)传动,每对支架(4)之间设置清洗轮(7),清洗轮(7)两端设置传动轮A(8),传动轮A(8)通过传动带A(9)与传动轮C(5)传动,轮支架A(16)一端与机壳(1)下部铰接,轮支架A(16)另一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11)一端与行走轮(10)铰接,轮支架B(11)另一端与机壳(1)中部铰接,行走轮(10)上一侧设置液压马达(12),机壳(1)内部设置控制器(13),控制器(13)与电动机(2)、液压马达(12)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林,
申请(专利权)人:魏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