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多功能取暖器,该多功能取暖器包括取暖平面和支架,其特征在于,取暖平面安装在支架上,取暖平面内安装碳晶发热片,所述碳晶发热片形成了至少2个发热区域,取暖平面边缘设置温度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碳晶发热片的发热温度和发热区域,支架内设置电接收装置,用于连接电源,所述多功能取暖器还包括反射层与隔热层,所述反射层与隔热层均设置于取暖平面内部,隔热层对应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下部,所述反射层对应设置于隔热层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功能取暖器的陶瓷微球具有优异的红外光、近红外光的反射能力,可有效提高反射效果,陶瓷微球的散射能使得取暖平面的温度更加均匀,不同取暖区域具有不同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多功能取暖器。
技术介绍
现有市场中存在这非常多的取暖装置,但是,由于对取暖的要求不同,需要在不同温度区间实现烘干、加湿、换气、烘烤等功能,这需要在一个取暖器上实现多个加热区间,此夕卜,取暖的均匀性也是现有技术中的一大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功能取暖器,该多功能取暖器包括取暖平面和支架,取暖平面安装在支架上,取暖平面内安装碳晶发热片,所述碳晶发热片形成了至少2个发热区域,取暖平面边缘设置温度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碳晶发热片的发热温度和发热区域,支架内设置电接收装置,用于连接电源,所述多功能取暖器还包括反射层与隔热层,所述反射层与隔热层均设置于取暖平面内部,隔热层对应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下部,所述反射层对应设置于隔热层下部,所述隔热层包括陶瓷微球层与透明树脂层,所述陶瓷微球层设置于反射层与透明树脂层之间。所述反射层表面部分涂覆二氧化钛光催化层。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铝箔。所述陶瓷微球层附着于透明树脂层。所述透明树脂层为透明PC层或透明PMMA层或透明玻璃层。所述陶瓷微球的粒径为1-50微米。所述陶瓷微球的厚度为50-1000微米.所述取暖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表面为钢化玻璃,该钢化玻璃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上方。所述电接收装置为插头,所述插头从支架的任意一个侧面可伸缩地引出。本技术的多功能取暖器的陶瓷微球具有优异的红外光、近红外光的反射能力,可有效提高反射效果,陶瓷微球的散射能使得取暖平面的温度更加均匀,不同取暖区域具有不同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多功能取暖器的示意图。图2为多功能取暖器取暖平面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多功能取暖器取暖平面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取暖平面I支架2发热区域3温度控制单元4电接收装置5碳晶发热层101钢化玻璃层102透明树脂层103陶瓷微球层104反射层105二氧化钛光催化层106。【具体实施方式】多功能取暖器,该多功能取暖器包括取暖平面和支架,取暖平面安装在支架上,取暖平面内安装碳晶发热片,所述碳晶发热片形成了至少2个发热区域,取暖平面边缘设置温度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碳晶发热片的发热温度和发热区域,支架内设置电接收装置,用于连接电源,所述多功能取暖器还包括反射层与隔热层,所述反射层与隔热层均设置于取暖平面内部,隔热层对应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下部,所述反射层对应设置于隔热层下部。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反射层表面部分涂覆二氧化钛光催化层。该光催化层可能有效防止油污等有机物吸附在反射层表面,提高反射层的寿命。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铝箔。铝箔是本领域常见的反射层,当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其他任意的具有极好光反射效率的反射层材料,如镜面不锈钢、镜面玻璃、镜面树脂等其他任意的反射材料。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隔热层包括陶瓷微球层与透明树脂层,所述陶瓷微球层设置于反射层与透明树脂层之间。陶瓷微球具有极好的红外光散射和反射效率,尤其是空心的陶瓷微球,这有利于获得更加加热均匀的取暖表面。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陶瓷微球层附着于透明树脂层。透明树脂层用于固定陶瓷微球,可提高陶瓷微球的可适用性。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透明树脂层为透明PC层或透明PMMA层或透明玻璃层。透明的树脂层可任意选择,当然,从材料的获得性和性价比来说,前述的材料是优选。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陶瓷微球的粒径为1-50微米。陶瓷微球层的粒径不宜太大,太大则会降低可能光的穿透,优选1-50微米,更优选地,可选择5-10微米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陶瓷微球的厚度为50-1000微米。陶瓷微球层的厚度不宜太大,太大则会降低可能光的穿透,优选100-400微米,更优选地,可选择150-200 微米。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取暖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表面为钢化玻璃,该钢化玻璃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上方。钢化玻璃的表面使得取暖平面更加美观。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电接收装置为插头,所述插头从支架的任意一个侧面可伸缩地引出。插头的引入可以是任意的,为了更好的获得与普通取暖器相同的使用效果,插头可以是隐藏的,隐藏在支架处则是最优的选择。实施方式1,多功能取暖器,该多功能取暖器包括取暖平面和支架,取暖平面安装在支架上,取暖平面内安装碳晶发热片,所述碳晶发热片形成了至少2个发热区域,取暖平面边缘设置温度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碳晶发热片的发热温度和发热区域,支架内设置电接收装置,用于连接电源,所述多功能取暖器还包括反射层与隔热层,所述反射层与隔热层均设置于取暖平面内部,隔热层对应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下部,所述反射层对应设置于隔热层下部。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I相同,特别地,所述反射层表面部分涂覆二氧化钛光催化层。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I或实施方式2相同,特别地,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铝箔。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3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特别地,陶瓷微球层附着于透明树脂层。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1-4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特别地,所述透明树脂层为透明PC层或透明PMMA层或透明玻璃层。实施方式6,与实施方式1-5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特别地,所述陶瓷微球的粒径为1-50微米。实施方式7,与实施方式1-6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特别地,所述陶瓷微球的厚度为50-1000微米.实施方式8,与实施方式1-7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特别地,所述取暖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表面为钢化玻璃,该钢化玻璃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上方。实施方式9,与实施方式1-8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特别地,所述电接收装置为插头,所述插头从支架的任意一个侧面可伸缩地引出。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特别地列举以下几个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为多功能取暖器的示意图,图2为多功能取暖器取暖平面的截面图。该多功能取暖器包括取暖平面I和支架2,取暖平面I安装在支架2上,取暖平面I内安装碳晶发热片101,所述碳晶发热片101形成了 2个发热区域3,取暖平面边缘设置温度控制单元4,用于控制碳晶发热片101的发热温度和发热区域,支架内设置电接收装置5,用于连接电源。多功能取暖器的取暖平面由上至下包括钢化玻璃层102,碳晶发热层101,透明树脂层103,陶瓷微球层104,反射层105。所述反射层与隔热层均设置于取暖平面内部,隔热层对应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下部,所述反射层对应设置于隔热层下部。反射层的材料为铝箔,隔热层包括陶瓷微球层与透明树脂层,所述陶瓷微球层设置于反射层与透明树脂层之间,陶瓷微球层附着于透明树脂层,透明树脂层为透明PC,陶瓷微球的粒径为50微米,厚度为1000微米,取暖平面为钢化玻璃,该钢化玻璃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上方电接收装置为插头,插头从支架的任意一个侧面可伸缩地引出。实施例2如图1,为多功能取暖器的示意图,图3为多功能取暖器取暖平面的截面图。该多功能取暖器包括取暖平面I和支架2,取暖平面I安装在支架2上,取暖平面I内安装碳晶发热片101,所述碳晶发热片101形成了 2个发热区域3,取暖平面边缘设置温度控制单元4,用于控制碳晶发热片101的发热温度和发热区域,支架内设置电接收装置5,用于连接电源。多功能取暖器的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取暖器,所述多功能取暖器包括取暖平面和支架,其特征在于,取暖平面安装在支架上,取暖平面内安装碳晶发热片,所述碳晶发热片形成了至少2个发热区域,取暖平面边缘设置温度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碳晶发热片的发热温度和发热区域,支架内设置电接收装置,用于连接电源,所述多功能取暖器还包括反射层与隔热层,所述反射层与隔热层均设置于取暖平面内部,隔热层对应设置于碳晶发热片下部,所述反射层对应设置于隔热层下部,所述隔热层包括陶瓷微球层与透明树脂层,所述陶瓷微球层设置于反射层与透明树脂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森中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