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9946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11:40
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微通道蒸发器以及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的若干第一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管接触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一微通道腔体。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的若干第二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接触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二微通道腔体。所述第一流通管竖向设置,冷凝水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便于排水。所述第二流通管横向设置,可以较好的实现制冷剂的均匀分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泵系统通常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以及蒸发器,其中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被统称为换热器。某些现有的洗衣机或者洗衣干衣机中利用上述热泵系统对空气进行加热,然后将湿衣物进行烘干。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管翅式的蒸发器与冷凝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提升效能、减小换热器组件体积、减轻重量等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中蒸发器具有较好的排水性能,冷凝器具有较好的回油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组件,其包括微通道蒸发器以及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间隔设置,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的若干第一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管接触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一微通道腔体;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的若干第二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接触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二微通道腔体;其中所述第一流通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通管横向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为多层蒸发器,其包括第一换热芯以及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流通管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上的第一流通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第二流通部;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为多层冷凝器,其包括第三换热芯以及第四换热芯,所述第二流通管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芯上的第三流通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四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换热芯上的第四流通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通管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的第一换向部,所述第一换向部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顶部,所述第一集流管及/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底部;所述第二流通管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流通部与所述第四流通部的第二换向部,所述第二换向部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一侧,所述第三集流管及/或所述第四集流管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另一侧。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同一根所述第一流通管上的所述第一流通部、所述第二流通部以及所述第一换向部是由同一根扁管折弯形成的;同一根所述第二流通管上的所述第三流通部、所述第四流通部以及所述第二换向部是由同一根扁管折弯形成的。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承载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组装配合的第二壳体,其中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被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壳体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壳体上下组装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上;或者所述第一、第二壳体左右组装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上。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换向部为未与所述第一翅片连接的第三无翅片区,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三无翅片区的第二遮挡壁。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换向部包括未与所述第二翅片连接的第六无翅片区,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六无翅片区的壁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为下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为上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以及自所述底壁的另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壳体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壁以及自所述顶壁的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对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对应;所述壁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第三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上的第七壁部,所述第三壁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七壁部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共同收容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第二换向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壁设有向上凸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的定位柱,所述第二换向部套接在所述定位柱上。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壁设有向上凸起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有定位所述第三集流管及/或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凹陷。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接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接管,其中所述第二接管为进口管,所述第一接管为出口管。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微通道蒸发器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二接管上的节流元件以及干燥过滤器,所述壳体包括固定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套筒。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均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底部,且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间隔一定的距离以形成排水槽。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倾斜设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在除湿设备中的应用,所述除湿设备设有热泵系统,所述换热器组件为上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连接于所述热泵系统中,所述除湿设备利用所述换热器组件对放置在所述除湿设备中的湿物品进行除湿、烘干。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设备设有用以安装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进口端以及出口端,所述微通道蒸发器靠近所述进口端,所述微通道冷凝器靠近所述出口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微通道蒸发器与微通道冷凝器,提高了所述换热器体组件的换热性能。另外,通过将所述第一流通管竖向设置,冷凝水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便于排水;通过将所述第二流通管横向设置,可以避免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因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严重堆积在第三、第四集流管的底部,具有较好回油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系统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外壳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中下壳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4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挡风片安装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第一边板与壳体的第二、第四侧壁之间。图7是图6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其中未安装所述挡风片。图8是图4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分离。图9是图4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组件在去除第二壳体后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中的微通道蒸发器与微通道冷凝器的右视图。图12是图10中微通道蒸发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图10中微通道冷凝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4是图10中微通道蒸发器旋转某一角度后的主视图。图15是图14中隔板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第一流通管的立体示意图。图17是第二流通管的立体示意图。图18是第一壳体与毛细管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互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0是第一壳体与毛细管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相互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图21是图20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2是第一壳体与干燥过滤器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图23是图22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4是图22中的第一壳体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25是图24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6是第一壳体与微通道蒸发器配合前的立体示意图。图27是第一壳体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通道蒸发器以及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间隔设置,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的若干第一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管接触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一微通道腔体;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的若干第二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接触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二微通道腔体;其中所述第一流通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通管横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