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提供一个无线电力接收线圈以供接收一个无线电力信号,据以对该风扇供电,该风扇包含:一个扇框,包含相互连接之一个基板部及一个环墙部,该基板部与该环墙部是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一个定子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当中;一个扇轮,包含一个轴心,该轴心是可旋转地结合该定子组;及一个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扇框,且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电性连接该定子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风扇,尤其是一种设有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的风扇。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所示之一种现有风扇9,该现有风扇9包含一扇框91及一扇轮92,该扇轮92设置于该扇框91当中,且该扇轮92是受马达驱动而旋转。据此,该扇轮92必须电性连接一电源线93,该扇框91是形成可供该电源线93穿出的一导线槽911,使得该电源线93可经由该导线槽911穿伸至该现有风扇9外部,以电性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现有风扇9之一实施例已揭露于中国台湾公告第443435号《鼓风扇之电线扣具结构改良》专利技术专利案中。上述现有风扇9需利用该电源线93电性连接外部电源来获取驱动该扇轮92旋转所需之电能,然而在装卸该现有风扇9的过程中,该电源线93容易受到弯折或磨损而产生接触不良或短路的情形,且一旦该电源线93损坏,由于更换该电源线93之成本过高,该现有风扇9通常不会被维修而形同报废,严重缩减该现有风扇9的使用寿命。况且,当一散热系统中需要设置数个现有风扇9时,为了避免各个现有风扇9之电源线93相互缠绕干扰,该散热系统必须另行规划可供容纳各该个现有风扇9之电源线93的走线空间,不但造成散热系统内部空间的浪费,同时也对该现有风扇9之使用便利性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固定该电源线93,该扇框91于该导线槽911二侧分别形成一扣槽912,该扣槽912可供一扣具913卡扣结合,以便利用该扣具913压掣该电源线93。只是,于该扇框91上设置该导线槽911、该扣槽912或该扣具913等用以限位固定该电源线93之构造,将大幅增加该扇框91之结构复杂度,导致该扇框91开模困难且制造成本对应提升,尤其对于小型或微型风扇而言,由于其扇框体积微小,额外开设前述导线槽911、扣槽912或扣具913等构造显然不符合经济效益。综上所述,现有风扇9受限于仰赖该电源线93电性连接外部电源,具有「使用寿命较短」、「使用便利性不佳」与「扇框结构复杂」等诸多缺点,亟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的风扇,以解决上述现有风扇9设置该电源线93所衍生之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是透过将一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风扇之一扇框,该扇框当中设有一定子组,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是电性连接该定子组,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能够接收一无线电力信号,据以对该定子组供电,使该定子组毋须经由电源线以电性连接设置于该风扇外部的电源,具有延长风扇的使用寿命之功效。本专利技术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其中,以一无线供电装置朝向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发送该无线电力信号,即可利用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接收该无线电力信号,据以产生一共振电流对该定子组进行供电,该无线供电装置可以设置于邻近该风扇之扇框的位置,且单一无线供电装置可以同时朝向数个风扇之无线电力接收线圈发送该无线电力信号,以一并对所述数个风扇供电,达到提升风扇的使用便利性之功效。本专利技术之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透过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对该定子组供电,使该定子组毋须另行电性连接电源线,即毋须于该扇框上设置用以限位固定电源线之构造,达成简化该扇框的结构复杂之功效。为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运用之技术手段包含有:一种风扇,包含:一个扇框,包含相互连接之一个基板部及一个环墙部,该基板部与该环墙部是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一个定子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当中;一个扇轮,包含一个轴心,该轴心可旋转地结合该定子组;及一个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扇框,且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电性连接该定子组。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设置于该扇框之环墙部。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环墙部具有朝向该容置空间之一个内周壁,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内周壁。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环墙部具有朝向该容置空间之一个内周壁,且该环墙部另具有与该内周壁呈相对之一个外侧壁,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内周壁与该外侧壁之间。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环墙部具有朝向该容置空间之一个内周壁,且该墙部另具有与该内周壁呈相对之一个外侧壁,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是结合于该外侧壁。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设置于该扇框之基板部。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基板部具有呈相对之一个内表面及一个外表面,且该内表面是朝向该容置空间,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外表面。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基板部具有呈相对之一个内表面及一个外表面,且该内表面是朝向该容置空间,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之间。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基板部具有朝向该容置空间之一个内表面,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是结合于该内表面。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扇框另包含一个盖板部,该盖板部连接该环墙部,该基板部、该环墙部与该盖板部是共同环绕形成该容置空间,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设置于该扇框之盖板部。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盖板部具有朝向该容置空间之一个内表面,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是结合于该内表面。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盖板部具有呈相对之一个内表面及一个外表面,且该内表面是朝向该容置空间,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之间。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盖板部具有呈相对之一个内表面及一个外表面,且该内表面是朝向该容置空间,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外表面。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定子组包含一个电路板,该电路板可以结合于该基板部,且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是电性连接该电路板。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是耦接一个电源转换模组,以经由该电源转换模组电性连接该定子组。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是与该电源转换模组整合为单一构件,以一并结合于该扇框。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其中,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电性连接一个蓄电模组。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风扇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安装于一散热系统之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安装于一散热系统并设置数个无线供电装置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另一实施形态之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再一实施形态之剖视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剖视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安装于一散热系统之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另一实施形态之剖视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之剖视示意图。〔本专利技术〕1扇框1a出风口1b入风口11基板部111内表面112外表面12环墙部121内周壁122外侧壁13肋条14盖板部141内表面142外表面2定子组21电路板3扇轮31轴心32轮毂33扇叶4无线电力接收线圈41电源转换模组42蓄电模组R容置空间E无线供电装置E’无线供电装置S散热系统S1发热源S2散热鳍片S3壳体S’散热系统S1’发热源S2’座体〔现有技术〕9现有风扇91扇框911导线槽912扣槽913扣具92扇轮93电源线。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2及3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风扇,包含一扇框1、一定子组2、一扇轮3及一无线电力接收线圈4。该定子组2设置于该扇框1当中;该扇轮3是可旋转地结合该定子组2;而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4则结合于该扇框1。在本实施例当中,该风扇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扇框,包含相互连接之一个基板部及一个环墙部,该基板部与该环墙部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一个定子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当中;一个扇轮,包含一个轴心,该轴心可旋转地结合该定子组;及一个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扇框,且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电性连接该定子组。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4.02 TW 103112333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扇框,包括相互连接的一个基板部及一个环墙部,该基板部与该环墙部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环墙部具有朝向该容置空间的一个内周壁;一个定子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当中;一个扇轮,包括一个轴心,该轴心可旋转地结合该定子组;及一个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设置于该环墙部的内周壁,且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电性连接该定子组。2.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扇框,包括相互连接的一个基板部及一个环墙部,该基板部与该环墙部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基板部具有呈相对的一个内表面及一个外表面,且该内表面是朝向该容置空间;一个定子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当中;一个扇轮,包括一个轴心,该轴心可旋转地结合该定子组;及一个无线电力接收线圈,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结合于该基板部的外表面,且该无线电力接收线圈电性连接该定子组。3.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扇框,包括相互连接的一个基板部及一个环墙部,该基板部与该环墙部环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基板部具有呈相对的一个内表面及一个外表面,且该内表面是朝向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世航,伍家进,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