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门子公司专利>正文

通过模型化带曲率测定带张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9659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04:04
带件在两个固定位置间加载带张力。往返升降辊在此之间压在带件上并将带件从固定位置间的直接连接线中偏转出。测定带件从连接线中的偏转和在往复升降辊上作用的力矩并输送给测定带张力的控制装置。为此力矩以力矩分量补偿,其基于固定位置间的带件重量、提升装置自重和固定位置间的带弯曲。控制装置根据相应补偿的力矩测定带张力。为测定基于带件弯曲的力矩分量,由控制装置测定带件在升降辊和固定位置间的带曲线。如下测定带曲线,带件中弯曲力矩曲线走向从升降辊处的最大值起在固定位置上直线下降。该走向和由带曲线给出的曲率曲线走向根据弯曲特性曲线关联。特性曲线对于在极限曲率下的曲率有弯曲力矩的直线上升,其相对极限曲率上的曲率变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带张力的测定方法,带件在前固定位置和后固定位置之间被 加载所述带张力, -其中,在固定位置之间,往返提升装置的往返升降辊压抵在带件上,从而往复升 降辊使带件从两个固定位置之间的直接的连接线中偏转出来, -其中,测定对于带件从固定位置之间的直接的连接线中的偏转和在往复升降辊 上作用的力矩的表征值, -其中,将表征值输送给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根据偏转和力矩测定带张力, -其中,控制装置为了测定带张力而以第一力矩分量、第二力矩分量和第三力矩分 量对力矩进行补偿, -其中第一力矩分量以在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重量为基础,第二力矩分量以往 返提升装置的自重为基础,以及第三力矩分量以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弯曲为基础, -其中,由控制装置根据补偿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力矩分量的力矩测定带张力。 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装置的机器可读的程序编码,用于控制前和/或 后保持件,这些保持件分别具有固定位置,带件在固定位置之间被加载带张力,其中,在固 定位置之间,往返提升装置的往返升降辊压抵在带件上,从而往复升降辊使带件从两个固 定位置之间的直接的连接线中偏转出来,其中程序编码具有控制指令,控制指令的执行产 生这样的效果,即控制装置实施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测定方法。 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前和/或后保持件的软件可编程的控制装置,其 中保持件分别具有固定位置,带件在固定位置之间被加载带张力,其中,在固定位置之间, 往返提升装置的往返升降辊压抵在带件上。 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输送带件的输送装置, -其中,输送装置具有前保持件和后保持件,所述保持件分别具有固定位置,带件 在固定位置之间被加载带张力, -其中,输送装置具有布置在保持件之间的往返提升装置, -其中,往返提升装置具有往返升降辊,往返升降辊压抵在带件上,从而往复升降 辊使带件从固定位置之间的直接的连接线中偏转出来, -其中,存在检测装置,通过检测装置测定对于带件从固定位置之间的直接的连接 线中的偏转和在往复升降辊上作用的力矩的表征值, -其中,检测装置为了输送检测到的表征值而与控制装置连接。
技术介绍
在轧制金属带件时,尤其是在热轧制金属带件时,经常在多机架的轧制机列的相 应的两个轧制机架之间设置往复升降装置(撑套器Looper)的往复升降辊。通过该撑套器, 与分别参与的轧制机架的轧制速度共同作用来调节轧制机架之间的带张力。 在撑套器的往复升降辊上分别有四个力矩分量产生作用,即 -第一力矩分量,其以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重量为基础, -第二力矩分量,其以往返提升装置的自重为基础, -第三力矩分量,其以固定位置之间的带的弯曲为基础, -第四力矩分量,其以带张力为基础。 在技术的意义上,应该调节带张力。然而,仅仅能够对总体在相应的往复升降辊上 作用的力矩进行测量。因此,以第一力矩分量、第二力矩分量和第三力矩分量对力矩进行补 偿必要的。该补充越精确,那么对真实希望的带张力的测定就越精确并且也许可能去调节 该带张力。 可以毫无问题地对根据在两个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重量的第一力矩分量进行 测定。尤其是带件的质量通过带件的横截面-至少基本上-通过两个固定位置之间的连接 线的长度来给出。由此产生作用的第一力矩分量根据带件的质量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根据往 复升降装置的质量结合毫无疑义已知的往复升降装置的结构-几何比例来测定。 也可以毫无问题地对根据往返提升装置的自重的第二力矩分量进行测定。尤其是 往返提升装置的质量能毫无问题地事先一次性地测定。由此产生作用的第二力矩分量根据 往复升降装置的质量结合毫无疑义已知的往复升降装置的结构-几何比例来测定。 相反,第三力矩分量的测定是有问题的,该力矩分量以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弯 曲为基础。对于测定第三力矩分量来说,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不同的方式。 由 John C. Price 的论文 "The Hot Strip Mill Looper System",IEEE Transca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Vol IA-9, 5 号,九月 / 十月 1973, 556 至 562 页已知,第三力矩分量、也就是以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弯曲为基础的力矩分量被忽视。该 论文相应于这样的设想,即在热轧制金属时由于在那里起主导作用的温度的原因,带件通 过其自重在足够的周围空间中弯曲。 由 Chi-Cheng Cheng 等人的论文"Precise looper simulation for hot strip mills using an auto tuning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7卷,2006, 481至487页已知,假设,即往复升降棍精确地位 于两个轧制机架的中间,并且带件铰接地支承在轧制机架中。此外,在该论文中假设,带弯 曲纯弹性地实现并且偏转小。对于该种情况,计算在往复升降辊上的带件的弯曲力。该弯 曲力与偏转是成比例的并且垂直向下起作用。该弯曲力结合撑套器臂的长度和角度换算成 第三力矩分量,也就是以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弯曲为基础的力矩分量。 此外,在实践中找到的论文中假设,往复升降辊精确地处于两个轧制机架之间的 中心并且实现塑性的带弯曲。对于该种情况,计算在往复升降辊上带件的弯曲力。该弯曲 力是恒定的,并不取决于偏转,并且垂直向下起作用。该弯曲力结合撑套器臂的长度和角度 换算成第三力矩分量,也就是以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弯曲为基础的力矩分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能性,通过该可能性允许对在带中起主导作用的带 张力进行精确的测定。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的测定方法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测定方法 的有利的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2至5的内容。 根据本专利技术,开头所述类型的测定方法由此设计,-由控制装置测定在往复升降辊和所述前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前带曲线以及测 定在往复升降辊和后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后带曲线, -前带曲线由控制装置如此地测定,即在带件中的前弯曲力矩曲线走向从往复升 降辊处的最大值出发,在连接线的方向上看在前固定位置上直线下降到前最小值, -后带曲线由控制装置如此地测定,即在带件中的后弯曲力矩曲线走向从往复升 降辊处的最大值出发,在连接线的方向上看在后固定位置上直线下降到后最小值, -前弯曲力矩曲线走向和通过前带曲线给出的前曲率曲线走向以及后弯曲力矩曲 线走向和通过后带曲线给出的后曲率曲线走向根据弯曲特性曲线彼此关联, -弯曲特性曲线对于在极限曲率之下的带曲线的曲率具有分别相应的弯曲力矩的 到第一极限弯曲力矩的直线上升, -弯曲特性曲线对于在极限曲率之上的带曲线的曲率相对第二极限弯曲力矩变 平。 通过这种措施能够实现两个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非常实际的模型化和真实的 特性,并且与之相应地实现对第三力矩分量的高精度的测定。因此,结合-已经公开的-对 第一力矩分量和第二力矩分量的精确测定,也能够高精度地测定第四力矩分量,也就是以 带张力为基础的力矩分量。 优选的是,弯曲特性曲线由控制装置取决于在固定位置之间的带件的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带张力(Z)的测定方法,带件(1)在前固定位置(4)和后固定位置(5)之间被加载所述带张力,‑其中,在两个固定位置(4,5)之间,将往返提升装置(6)的往返升降辊(7)压抵在所述带件(1)上,从而所述往复升降辊(7)使所述带件(1)从所述固定位置(4,5)之间的直接的连接线(9)中偏转出来,‑其中,测定对于所述带件(1)从所述固定位置(4,5)之间的直接的所述连接线(9)中的偏转(hL)和在所述往复升降辊(7)上作用的力矩(M)的表征值(s,p1,p2),‑其中,将所述表征值(s,p1,p2)输送给控制装置(11),由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偏转(hL)和所述力矩(M)测定所述带张力(Z),‑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1)为了测定所述带张力(Z)而以第一力矩分量(M1)、第二力矩分量(M2)和第三力矩分量(M3)对所述力矩(M)进行补偿,‑其中所述第一力矩分量(M1)以在所述固定位置(4,5)之间的所述带件(1)的重量(G1)为基础,所述第二力矩分量(M2)以所述往返提升装置(6)的自重(G2)为基础,以及所述第三力矩分量(M3)以所述固定位置(4,5)之间的所述带件(1)的弯曲为基础,‑其中,由所述控制装置(11)根据补偿了所述第一力矩分量(M1)、所述第二力矩分量(M2)和所述第三力矩分量(M3)的力矩(M4)测定所述带张力(Z),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控制装置(11)测定在所述往复升降辊(7)和所述前固定位置(4)之间的所述带件(1)的前带曲线(KA)以及测定在所述往复升降辊(7)和所述后固定位置(5)之间的所述带件(1)的后带曲线(KB),‑所述前带曲线(KA)由所述控制装置(11)如下地测定,即在所述带件(1)中的前弯曲力矩曲线走向(BA)从所述往复升降辊(7)处的最大值(ML)出发,在所述连接线(9)的方向上看在所述前固定位置(4)上直线下降到前最小值(MV),‑所述后带曲线(KB)由所述控制装置(11)如下地测定,即在所述带件(1)中的后弯曲力矩曲线走向(BB)从所述往复升降辊(7)处的所述最大值(ML)出发,在所述连接线(9)的方向上看在所述后固定位置(5)上直线下降到后最小值(MH),‑所述前弯曲力矩曲线走向(BA)和通过所述前带曲线(KA)给出的前曲率曲线走向、以及所述后弯曲力矩曲线走向(BB)和通过所述后带曲线(KB)给出的后曲率曲线走向根据弯曲特性曲线彼此关联,‑所述弯曲特性曲线对于在极限曲率(KEL)之下的所述带曲线(KA,KB)的曲率(K)具有分别相应的弯曲力矩(MB)的到第一极限弯曲力矩(MEL)的直线上升,‑所述弯曲特性曲线对于在所述极限曲率(KEL)之上的所述带曲线(KA,KB)的曲率(K)相对第二极限弯曲力矩变平。...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尼尔·科茨安维尔弗里德·陶茨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