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电极以及除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89943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9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放电电极以及除电装置,放电电极(43)包括:预定长度的第1部位(51);第2部位(52),其与第1部位(51)的顶端相连;以及第3部位(53),其具有与第2部位(52)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成为放电电极(43)的顶端面的凸状曲面(53a)。第1部位(51)、第2部位(52)、以及第3部位(53)被一体地形成。第1部位(51)的基端比第1部位的基端粗。第2部位(52)形成为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并且所述第2部位(52)的粗度与第3部位(53)的基端的粗度相同。(*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通过施加电压来产生离子的放电电极以及具备了该放电电极的除电装置。
技术介绍
以前,已广泛知晓有一种除电装置,通过对放电电极施加电压来产生电晕放电,并通过向除电对象物释放这时产生的离子而进行除电。被用于这样的除电装置的放电电极通过被形成为放电电极的顶端部分从顶端侧向基端侧其粗度逐渐变粗的圆锥台状,从而提高整个放电电极的强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17999号公报但是,上述放电电极的从顶端侧到基端侧的顶端部的粗度不是恒定的。因此,若因长期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磨耗成球面状,可能会有其顶端部的曲率变化的情况。其结果,即使在向放电电极施加相同大小的电压的情况下,也会存在由放电电极产生的离子的量产生偏差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强度的降低,并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的放电电极以及除电装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式为通过施加电压产生离子的放电电极。放电电极具备:预定长度的第I部位,其具有基端和顶端;第2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I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顶端;以及第3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2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成为所述放电电极的顶端面的凸状曲面。所述第I部位、所述第2部位以及所述第3部位被一体地形成。所述第I部位的基端比所述第I部位的顶端粗。所述第2部位形成为从其顶端到其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并且所述第2部位的粗度与所述第3部位的基端的粗度相同。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I部位的基端粗于顶端,所以与第I部位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情况相比,整个放电电极的强度提高。并且,在因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从顶端向基端发生磨耗的情况下,与该第3部位的基端相连的第2部位变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第2部位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相同的粗度、且该第2部位的粗度与第3部位的基端的粗度相同。因此,即使在因第3部位的磨耗而使第2部位变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情况下,在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发生磨耗前后,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粗度几乎没有变化。并且,由于第2部位呈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所以在第2部位从顶端到基端逐渐地产生磨耗的过程中,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粗度几乎没有变化。其结果,即使因长期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顶端部例如以呈半球面状等凸状曲面的方式从顶端侧向基端侧逐渐地产生磨耗的情况下,在该过程中,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曲率几乎不产生变化,因而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来自放电电极的放电量产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强度的降低,并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优选地,在上述放电电极中,在所述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2部位的尺寸大于在该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3部位的尺寸。根据上述构成,因使用而使第2部位从顶端磨耗到基端的所需时间被充分地确保。因此,能够在更长期间内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优选地,在上述放电电极中,所述第3部位的所述凸状曲面为凸球面状。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因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之前的时点,构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第3部位的凸状曲面为凸球面状,所以能够抑制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形状在使用前后产生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来自放电电极的放电量产生变化。优选地,在上述放电电极中,所述第2部位以及所述第3部位为相同的材质。根据上述构成,在因使用使得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从而在第2部位变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前后,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材质不产生变化。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来自放电电极的放电量产生变化。本技术的第二方式为除电装置。除电装置具备上述第一个方式的用于产生向除电对象物供给的离子的放电电极、以及以将所述放电电极的周围覆盖的方式配置的对置电极。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个方式所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抑制强度降低,并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箭头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的3-3线箭头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的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主视图,图4(c)是后视图,图4(d)是左侧视图,图4(e)是右侧视图。图5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的要部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的周边结构的剖视图,图6(a)是示出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 (b)是示出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后的状态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除电装置、43...放电电极、51...第I部位、52...第2部位、53...第3部位、53a…作为凸状曲面的一例的外表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按照附图对除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构成除电装置10的外表的主体箱11包括基板收纳部12、以及被一体地形成在基板收纳部12上的头部13。基板收纳部12呈沿一个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箱体状。头部13与基板收纳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外侧面邻接,并呈与基板收纳部12的长度方向平行地较长地延伸的箱体状。并且,基板收纳部12的一面侧开口,并且盖14被安装在主体箱11上,该盖14与整个头部13 —起从外侧覆盖基板收纳部12的开口。如图2所示,在基板收纳部12收纳有印刷布线基板16,该印刷布线基板16上搭载了驱动电路部15。在印刷布线基板16上安装了显示除电装置10的动作状态的多个LED (省略图示)。LED从被形成在基板收纳部12上的窗口部17 (参照图1)面向主体箱11的外部。如图1所示,在基板收纳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突片状的安装部19,该安装部19具有安装孔18。并且,除电装置10通过固定螺栓(省略图示)插通于安装部19的安装孔18并螺合在预定的安装部而被固定。如图3所示,在头部13并列形成有空气供给部20和离子产生部21。空气供给部20呈有底筒状,并在内侧具有在头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I端侧(图3中为右端侧)上开口的空洞部22。离子产生部21呈筒状,并在内侧具有分别在头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I端侧以及第2端侧(图3中为左端侧)上开口的空洞部23。在空气供给部20上,空洞部22的开口端作为安装孔25而设置。空气管支架26从内侧嵌装在该安装孔25。在空气管支架26上连接有空气管(图示略)的一端,并且该空气管的另一端与空气供给源(省略图示)连接。在离子产生部21中,在头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侧上开口的空洞部23的开口端,作为喷嘴安装孔28而设置。在该喷嘴安装孔28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并且,在离子产生部21的空洞部23形成有具有与喷嘴安装孔28大致相同的内径的收纳部29、和具有比收纳部29小的内径的空气吸入部30。喷嘴安装孔28、收纳部29、以及空气吸入部30以喷嘴安装孔28、收纳部29、和空气吸入部30的顺序形成并相互连通。并且,在主体箱11上形成有连通通道31,该连通通道31将空气吸入部30和空气供给部20的空洞部22连通。在喷嘴安装孔28内安装有筒状的喷嘴32。喷嘴32为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导电体,并被设置为接地(GND水平)。喷嘴32作为对置电极发挥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电电极,通过施加电压产生离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具备:预定长度的第1部位,其具有基端和顶端;第2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1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顶端;以及第3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2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成为所述放电电极的顶端面的凸状曲面,所述第1部位、所述第2部位、以及所述第3部位被一体地形成,所述第1部位的基端比所述第1部位的顶端粗,所述第2部位形成为从其顶端到其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并且所述第2部位的粗度与所述第3部位的基端的粗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田启司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神视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