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贺二军专利>正文

煤矿井下纵向拔绳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8421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2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矿用设备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且能够保障矿井运输安全的煤矿井下纵向拔绳轮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煤矿井下纵向拔绳轮装置,包括穿绳装置、底座和操控装置,穿绳装置包括支撑框,支撑框为四根槽钢首尾相接而成的方框型结构,支撑框内安装有两套托辊组,第一托辊、第二托辊、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均能绕其各自的中心轴转动,第一托辊、第二托辊、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之间形成可供拉绳通过的穿绳孔,拉绳穿过穿绳孔,若拉绳上下运动,第一托辊与第二托辊可以限制拉绳的运动,若拉绳左右运动,第三托辊与第四托辊可以限制拉绳的运动,拉绳不管向那个方向运动,都会受到托辊的限制,对拉绳的损伤小,安全性能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矿用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矿用纵向拔绳轮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现有矿井中顺槽巷道掘进过程中对运输需求较多,在诸多矿井中,现使用的煤矿井下拔绳轮装置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钢丝绳容易上下摆动、操作手把左右摆动易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害等现象;易出现卡拌现象,工人劳动强度高;设备、配件投资大,且维护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且能够保障矿井运输安全的纵向拔绳轮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煤矿井下纵向拔绳轮装置,包括穿绳装置、底座和操控装置,所述穿绳装置包括支撑框,支撑框为四根槽钢首尾相接而成的方框型结构,支撑框内安装有两套托辊组,两套托辊组相互垂直设置,一套托辊组包括第一托辊和第二托辊,第一托辊和第二托辊平行设置,第一托辊与第二托辊水平设置,另一套托辊组包括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平行设置,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竖直设置,第一所述第一托辊、第二托辊、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托辊、第二托辊、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均能绕其各自的中心轴转动,所述第一托辊、第二托辊、第三托辊和第四托辊之间形成可供拉绳通过的穿绳孔,拉绳穿过穿绳孔,若拉绳上下运动,第一托辊与第二托辊可以限制拉绳的运动,若拉绳左右运动,第三托辊与第四托辊可以限制拉绳的运动,拉绳不管向那个方向运动,都会受到托辊的限制,拉绳与各个托辊之间为滚动摩擦,对拉绳的损伤小,安全性能高。所述支撑框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所述支撑框通过多个滚轮安装在支座上端的导轨内,所述穿绳装置可在轨道内往复运动。其中,所述操控装置包括操作手柄、第一调距杆、C型弯折板和第二调距杆,所述操作手柄的下端与底座铰接,操作手柄的中部与第一调距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调距杆的另一端与C型弯折板的一端铰接,C型弯折板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距杆的一端铰接,第二调距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框之间铰接,所述第一调距杆上开有多个第一通孔,C型弯折板与第一调距杆相连的一侧开有多个定位孔,第二调距杆上开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一调距杆与C型弯折板之间通过定位孔与对应的第一通孔内穿装螺栓相连,C型弯折板与第二调距杆之间通过螺栓穿装在第二通孔与C型弯折板上的通孔内相连。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螺栓穿装在不同位置的第一通孔与安装孔之间,可以调节第一调距杆与C型弯折板之间的安装位置,通过螺栓穿装在不同位置的第二通孔与C型弯折板的通孔之间,可以调节第二调距杆与C型弯折板之间的安装位置,进而可以调节手柄与支撑框之间的安装位置。通过操作手柄带动穿绳装置在底座上运动,可以调节穿绳装置在底座上的位置,保证拉绳的正常运行。其中,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支柱,所述C型弯折板的弯折部与支柱的顶部之间通过螺栓铰接,避免C型弯折板折断,保证C型弯折板的运行稳定性。其中,第一托辊的具体安装结构为:第一托辊内穿装有第一中心轴,所述第一托辊与第一中心轴之间通过轴承相连,第一托辊可绕第一中心轴转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端均与支撑框固定连接。其中,第二托辊的具体安装结构为:第二托辊内穿装有第二中心轴,所述第二托辊与第二中心轴之间通过轴承相连,第二托辊可绕第二中心轴转动,所述第二中心轴的两端均与支撑框固定连接。其中,第三托辊的具体安装结构为:第三托辊内穿装有第三中心轴,所述第三托辊与第三中心轴之间通过轴承相连,第三托辊可绕第三中心轴转动,所述第三中心轴的两端均与支撑框固定连接。其中,第四托辊的具体安装结构为:第四托辊内穿装有第四中心轴,所述第四托辊与第四中心轴之间通过轴承相连,第四托辊可绕第四中心轴转动,所述第四中心轴的两端均与支撑框固定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性:在绞车运行时更加稳固安全,防止钢丝绳上下摆动、操作手把左右摆动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害等现象;先进性:采用较窄跑道,易于拨绳轮滑行,且不会出现卡拌现象,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采用C型连杆装置,操作手把摆动幅度小,便于职工操作时更好的观察周围情况;适用性:适用于所有25KW以下所有绞车,且体积小、易解体方便人工携带上下井,便于顺槽巷道小绞车的使用;经济性:制作更加简单,比原拨绳轮装置耗材降低了 30%以上,且降低或避免了维护更换配件所产生的费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穿绳装置,2为底座,3为操控装置,4为支撑框,5为槽钢,6为托辊组,7为第一托棍,8为第二托棍,9为第三托棍,10为第四托棍,11为穿绳孔,12为导轨,13为操作手柄,14为第一调距杆,15为C型弯折板,16为第二调距杆,17为第一通孔,18为定位孔,19为第二通孔,20为支柱。【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煤矿井下纵向拔绳轮装置,包括穿绳装置1、底座2和操控装置3,所述穿绳装置I包括支撑框4,支撑框4为四根槽钢5首尾相接而成的方框型结构,支撑框4内安装有两套托辊组6,两套托辊组6相互垂直设置,一套托辊组6包括第一托辊7和第二托辊8,第一托辊7和第二托辊8平行设置,第一托辊7与第二托辊8水平设置,另一套托辊组6包括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平行设置,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竖直设置,第一所述第一托辊7、第二托辊8、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托辊7、第二托辊8、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均能绕其各自的中心轴转动,所述第一托辊7、第二托辊8、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之间形成可供拉绳通过的穿绳孔11,拉绳穿过穿绳孔11,若拉绳上下运动,第一托辊7与第二托辊8可以限制拉绳的运动,若拉绳左右运动,第三托辊9与第四托辊10可以限制拉绳的运动,拉绳不管向那个方向运动,都会受到托辊的限制,拉绳与各个托辊之间为滚动摩擦,对拉绳的损伤小,安全性能高。所述支撑框4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所述支撑框4通过多个滚轮安装在支座上端的导轨12内,所述穿绳装置I可在轨道内往复运动。其中,所述操控装置3包括操作手柄13、第一调距杆14、C型弯折板15和第二调距杆16,所述操作手柄13的下端与底座2铰接,操作手柄13的中部与第一调距杆1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调距杆14的另一端与C型弯折板15的一端铰接,C型弯折板15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距杆16的一端铰接,第二调距杆16的另一端与支撑框4之间铰接,所述第一调距杆14上开有多个第一通孔17,C型弯折板15与第一调距杆14相连的一侧开有多个定位孔18,第二调距杆16上开有多个第二通孔19,第一调距杆14与C型弯折板15之间通过定位孔18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煤矿井下纵向拔绳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绳装置(1)、底座(2)和操控装置(3),所述穿绳装置(1)包括支撑框(4),所述支撑框(4)为四根槽钢(5)首尾相接而成的方框型结构,所述支撑框(4)内安装有两套托辊组(6),两套托辊组(6)相互垂直设置,一套托辊组(6)包括第一托辊(7)和第二托辊(8),第一托辊(7)和第二托辊(8)平行设置,另一套托辊组(6)包括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托辊(7)、第二托辊(8)、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托辊(7)、第二托辊(8)、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均能绕其各自的中心轴转动,所述第一托辊(7)、第二托辊(8)、第三托辊(9)和第四托辊(10)之间形成可供拉绳通过的穿绳孔(11),所述支撑框(4)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所述支撑框(4)通过多个滚轮安装在支座上端的导轨(12)内,所述穿绳装置(1)可在轨道内往复运动;所述操控装置(3)包括操作手柄(13)、第一调距杆(14)、C型弯折板(15)和第二调距杆(16),所述操作手柄(13)的下端与底座(2)铰接,操作手柄(13)的中部与第一调距杆(1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调距杆(14)的另一端与C型弯折板(15)的一端铰接,C型弯折板(15)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距杆(16)的一端铰接,第二调距杆(16)的另一端与支撑框(4)之间铰接,所述第一调距杆(14)上开有多个第一通孔(17),C型弯折板(15)与第一调距杆(14)相连的一侧开有多个定位孔(18),第二调距杆(16)上开有多个第二通孔(19),第一调距杆(14)与C型弯折板(15)之间通过定位孔(18)与对应的第一通孔(17)内穿装螺栓相连,C型弯折板(15)与第二调距杆(16)之间通过螺栓穿装在第二通孔(19)与C型弯折板(15)上的通孔内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二军
申请(专利权)人:贺二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